我国学者在演绎推理领域中的研究

作者:花开无声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9-03

就现有文献看,由李丹、武进之和缪小春三人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上发表的《儿童演绎推理的特点》一文,可视为我国学者用实验方法对人类演绎推理这一心理活动所作的最早的研究。20年后,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牵头,在全国23个省、市的在校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其研究成果《国内二十三省市在校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研究》一文发表于《心理学报》1985年第3期;由黄煜烽等人执笔的《我国在校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一文发表于《心理科学通讯》1985年第6期上。这是在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上述两种心理学专业刊物上各自所登载的第一篇涉及以逻辑推理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报告。在接下来的12年里陆续有人在演绎推理心理学研究领域进行各种研究。

在范畴三段论领域,李国榕与本人(1986)的《中学生直言性质三段论推理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发表在《心理科学通讯》1986年第6期上。1995年,本人对西方有关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心理学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其观点发表于《心理学探新》1995年第1期上;次年,本人博士论文又对范畴三段论推理过程中结论正确性的两种判断标准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观点撰文发表于《心理学报》1996年第1期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后,本人在参加第二届国际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时,还提出了一个有关人类演绎推理的知识和试题双重结构模型;两年后,本人用心理学实验方法对这一模型和约翰逊莱尔德的心理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表在《心理科学》1999年第4期上。

在线性三段论推理领域,魏华忠、宋世龙(1994)对3~6岁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实验研究,李红对2.5~6岁儿童的传递性推理作了实验研究(1997),胡竹菁(1997)则对西方线性三段论推理作了综合评述。

对复合推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条件推理的研究方面,李丹等人(1985)就十几年前进行的研究再次设计实验,作了更深入的研究;邱玉辉、张庆林等人(邱玉辉、蒲晓容和张庆林,1993;张庆林、王振勇和蒲晓容,1994)则对约翰逊莱尔德的心理模型进行了验证性研究。最近,张庆林等(张庆林和杨雄,1997)又对沃森的四卡片选择作业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于沃森提出的THOG问题,虽然现在还没有人研究,但已有人(吴荣先,1986)对类似的选言推理进行了实验研究。1999年,本人又对西方有关复合推理的研究作了综合评述。

综观中国学者的研究,有一个非常特殊之处:很多人在演绎推理的某一领域进行心理学研究后,就不再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过,这一缺点目前已有所克服。有关中国学者在演绎推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在本书第六章加以介绍。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理健康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