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的语言学模型的基本含义

作者:如文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7-24

克拉克(1969)在研究线性三段论时,提出了一个与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都对立的理论模型,即语言学模型。总的来说,该模型认为,线性三段论推理的表征既不是统一的,也不是表象性质的,而是由命题构成的。克拉克认为,可以把这一理论模型归结为三个原理:首位功能关系原理(principle of the primacy of functional relations)、词汇标记原理(principle of lexical marking)和一致性原理(principle of congruence)。在这三个原理中,前面两个要说明的是听者听到一个句子后他知道了什么,另一个原理要说明的是他怎样从其记忆中搜索需要的知识。这三个原理在句子比较中都有其应用意义。这三个原理在两术语系列问题或三术语系列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依赖于它们在这些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克拉克认为,这一模型与过去提出的理论不一样,它能正确预测解决8类两术语系列问题的解题反应时间和32类三术语系列问题的解题反应时间。克拉克认为,这一模型也能解释过去对儿童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资料。下面。我们对语言学模型的这三个原理作更全面的分析。

(一)首位功能关系原理

功能关系是指构成句子的原始概念之间的关系。乔姆斯基列出了四种他认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这样的关系,即主语的、谓语的、直接宾语的、主要动词的。例如,在“约翰看过那头驴”和“那头驴曾被约翰看过”这两句中,读者知道约翰、看和驴等三个词构成相互有关系的主语、动词和直接宾语,其中的含义是:看东西的人是约翰,约翰所做的事情是在看东西,被看的东西是驴。除了这些之外,读者还知道每个句子的主题(theme),即句子所涉及的是什么。第一个句子的主题是约翰,而第二个句子的主题则是驴。这种完全不同种类的信息是那种以句子为基础的功能关系中所不能发现的。首位功能关系原理认为,诸如主语的、动词的和直接宾语的的功能关系是已被存储好的。在直接理解之后,是处在一种比诸如主题等信息更易理解的形式中。

根据首位功能关系原理,从一个句子的解释中最易提取的信息是以其功能关系为基础的。但是,在比较结构及其在含义大致等同的否定结构中,什么是功能关系呢?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从原始的基本串上可激发出两类结构。例如,在“约翰比迪克更好”这句话中,包含了这样两个基本串:约翰是好的;迪克是好的。在这两个基本串中可以看到约翰—好的和迪克—好的这两对词之间的主谓关系。这两个基本串也被作为比较结构基本要素的组成部分被标记。在第一次变换后,可产生粗略的阅读结果,即“约翰的好比迪克的好要好得更好”。zhlzw.com中华勵志网通过进一步的变换省去迪克后面那个多余的“好”。zhlzw.com中华勵志网最后,把“好得更好”变换成“更好”而形成“约翰的好比迪克的更好”,或者更简单地表达成“约翰比迪克更好”。zhlzw.com中华勵志网假如给定的两个基本串是“这个门是宽的”和“这张书桌是长的”,结合成的句子可以是“这个门的宽比那张桌子的长更宽”。zhlzw.com中华勵志网在这一例中,就不能省去形容词“长”。zhlzw.com中华勵志网因为它与形容词“宽”是不同质的。如果用“像……一样”(as…as…)来替换“比……更好”(more than),那么可派生出两个意义相近的句子:一个是肯定句“约翰像迪克一样好”,另一个是否定句“约翰不像迪克那样坏”。zhlzw.com中华勵志网

总之,粗略地说,比较句子含有以下两类信息:一是功能关系方面的信息,这表现在诸如“约翰是坏的”这样的句子中;二是对“比……更……”进行比较的信息。

将这两类信息用于比较时,首位功能关系原理断定上述第一种信息要比第二种信息更有用。在“约翰比皮特更坏”的句子中,听者在“约翰和皮特是坏的”和“约翰在坏的程度上比皮特坏得更多”这两种意义上要更容易明白前者。为了用合适的标记来强调功能关系,克拉克把“约翰不像皮特那么坏”表征为“约翰是坏的+,皮特是坏的”,把“谁最坏”表征为“X是坏的++”。zhlzw.com中华勵志网一个+代表比没有更多一点的一种关系,而两个+则表示最大的程度。

克拉克指出,对这种语义分析的一种令人惊奇而又重要的结果是,像逻辑学家所认为的那样,“约翰比皮特好”和“皮特比约翰坏”两者所包含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对上述两句中每一句子的理解都由不同种类的直觉感知(immediate knowledge)而达到。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可显示人们在推理中在多大程度上是使已有知识来进行推理的。

(二)词汇标记原理

根据词汇标记原理,某些“正的”形容词,如“好的”和“长的”等,其意义在记忆中所存储的形式要比其反面意义的存储形式更少复杂性。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证据是,很多这种配对的第一个成员在上下文联系中可以被看成是中性的。当说话者问及“这种食物是好的吗?”时,这句话可以仅仅是指对这种食物的评估。无论告知他这种食物是好的或是坏的,他都将感到满意。如果说话者问及“这种食物是坏的吗?”时,这句话就蕴涵着更多的东西:说话者将或对或错地宣称这种食物是坏的,要问的话是指这种食物坏到什么程度。由于可以把“好的”用做中性,而“坏的”不能,所以把“好的”说成是无标记的(unmarked),而把“坏的”说成是有标记的(marked)。用同样标准可评定其他未标记—有标记的配对,如长—短、宽—窄、有兴趣—无兴趣等。其中最后的那对配对(有兴趣—无兴趣)很明显是根据语法法则构成的。

第二个证据与笫一个证据是有关联的,这是指每一对形容词中无标记的那个词可用于描述量表的全域。好—坏的量表名称是“好”,长—短的量表名称是“长”;坏和短只能对其相应量表的一半命名,并没有更多的东西;3米长与在长度上是3米是完全同义的。“长”在3米长中无疑是与其他诸如宽、深、厚、高等无标记的量词名称同性质,而不是与其反面“短”同性质。“这块板有3米短”的句子在说英语的人中是不可能接受的。

总之,无标记的形容词有两层含义,但有标记的形容词则只有一层。可以把在意义不明显的有多好的“好”,有多长的“长”或3米长中的“长”等词的意义称之为名称性的(nominal)的,因为在这些例子中仅指明了量表的名字。可以把“好”“坏”“长”“短”等词的其他意义称之为对比性的 (contrastive)。例如,长和短这一对对比词说明的长度与某种内含标准有关,并且是相互矛盾的。

关于名称性的和对比性的这两种含义之间的一个特征是,它们可以同时发生,如“这块短的板有3米长”这句话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句话中的“短”是对比性的含义,而“长”则是名称性的含义。两种(没有限定的)不同意义的对比词是不能同时发生的,如“这块短板是长的”就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其中的“短”和“长”两个词都是对比性的含义。

关于名称性的和对比性的这两种含义之间的另一个特征是,对比性的含义中语义假定的意义是名称性的意义。注意,对比词“长的”和“短的”意味着“在长度上有很多”和“在长度上只有一点”,两者都预定所测的维度是长度──两者预定名称性的“长”。zhlzw.com中华勵志网“长”的名称性的意义并没有对要比较的长度作出预测。

这种语义学上的证据表明,形容词的名称性的含义和对比性的含义在记忆中应该有不同的编码(Clark & Stafford, 1969)。在词汇标记原理中,编码差异形式化(formalize)了,表现为把名称性的含义以比其相应的对比性的含义更少意义的形式进行存储,因此名称性的含义要比其对比性的含义存储和提取速度更快。在标记上要证明这点(Bierwisch,1967),名称性的“好”就被编码为“+评估[极]”,并把对比性的“好”编码为“+评估[+极]”。zhlzw.com中华勵志网语义特征“+评估”意指上述两例中的“好”都正进行被评估(evaluative)。在名称性的例子中,极(polar)没有标记任何符号,意味着还没有说明它在“好”这一量表中的哪一极;而在对比性的例子中加上了“+”号,则意指它是在量表中的正极这一边。类似地,假如是“坏”的意义,则把它编码为“+评估[-极]”。zhlzw.com中华勵志网根据上述对标定的说明,则可说明单纯的“+评估[极]”要比更复杂的“+评估[-极]”更容易存储和恢复。 总之,词汇标记原理认为,较之于“好的”和“坏的”对比意义,“好的”名称性的意义──即不能确定“有多好”时的意义──是以更少复杂性和更有效的形式存储的。但是在这一意义中,我们能解释“约翰比皮特更好”的“好”和“皮特比约翰更坏吗?”问题中的“坏”吗?一般认为“好的”即可以是名称性的也可以是对比的,但“坏的”却只能是对比性的含义。在以下三种类型的例子中,可找到显示对比句和“怎样好?”问题之间具有一致性的证据。其特性也是一目了然的。

第一类例子是,当用“好的”作对比句时,其意义是不明确的,但用其反面“坏的”作对比句时,其意义却是很明确的。例如,像“约翰有多好?”和“约翰比皮特更好”这种状态的句子,其意义就是不明确的。如果我们对约翰和皮特没有任何了解,任何对上述两句的通常的解释对于约翰或皮特来说都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当面对“我知道约翰和皮特是好的”的情况下再来理解上述两句时,它们不再是意义不明确的了,而是包含了对比的意义。注意在“约翰有多好?”的句子中,强调的是程度上“有多好”,由此可理解其中的好是对比意义的。但是,“约翰有多坏”和“皮特比约翰更坏”则毫无疑义地蕴涵着对皮特和约翰的否定评估。另一种状态的比较句也显示了同样的中性现象。如,“约翰比皮特好多少?”既可以是名称性的也可以是肯定性质的,但“约翰比皮特坏多少”则总是否定性质的。德索托等人所列举的一个轶事是对这一点的很好的说明。该轶事叙述的是一个棒球的狂热者在发泄对两个高手打一场坏球的不满。他对其中一个喊道:“我是来看你们两位哪个更好的,但看到的却是哪个更坏。”

第二类例子是,在不能使用标记了的形容词的地方却能使用无标记的形容词。请看下面几例。注意,下列例子中“聪明”是无标记的,而“愚蠢”则是有标记的:

(1)这个天才比那个天才更聪明;

(2)这个傻瓜比那个傻瓜更聪明;

(3)这个天才比那个天才更愚蠢;

(4)这个傻瓜比那个傻瓜更愚蠢。

一般认为,愚蠢和聪明是在对比性的意义上使用的,因此,上述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不可接受的句子。原因是,与它们相应的基本串,即“傻瓜是聪明的”和“天才是愚蠢的”是不可接受的。但是,虽然第三句确实是不可接受的(除非是在说反话时可接受),但第二句却是可以接受的。因此,第二句中的“聪明”一词必然是在名称性的意义上使用的,以至其基本串“这个傻瓜是聪明的”只是意指“这个傻瓜有可量度的聪明”。zhlzw.com中华勵志网由于不能把“愚蠢的”用作名称性的意义,所以第三句仍然是不可接受的。

第三种类型的例子是,“有多好”类型的问题与对比句之间的一致性不仅是表面上的,在结构方面也是具有一致性的。可以把“约翰有多好?”写成“约翰是(程度多少)好的”,也可把“约翰比皮特更好”写成“约翰是(程度上比皮特有更多的好)好的”(Chomsky,1965)。这种比较是在未修饰的形容词上进行量化(quantification)的一种类型,就像3米长只是一种长度一样。因此,对于上述两者在语义性质上具有一致性这点就不奇怪了。总之,像在“有多好”这类问题中的无标记形容词,既可作名称性的意义解释,也可作对比意义的解释,而这类问题中有标记的形容词则只能作对比意义上的解释。

由此,词汇标记原理可直接用于包含更好、更坏、不如……好或不如……坏这样的句子中。根据上面所述,我们知道关于“约翰比皮特更好”中的“好”,既可以在名称性的意义上对它进行解释,也可以在对比性的意义上对它进行解释。不管怎样,从词汇标记原理还可导出这一点,即对于对比性的意义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对它进行存储和恢复。因此,通常是在其更简单的名称性的意义上解释这种“好”。zhlzw.com中华勵志网当然,对“迪克比约翰更坏”中的“坏”,则只能在对比意义上解释这种“坏”。zhlzw.com中华勵志网这与直觉是一致的。在语气中,“约翰比皮特更好”仍然是正常的意义不明确的,但“迪克比约翰更坏”在语气上则明显带有确定性的否定意义。这一原理预测,“更好”和“不如……好”将比“更坏”和“不如……坏”更容易被编码和被恢复。

(三)一致性原理

听者回答一个问题要比他对问题本身的理解需要更多的东西,他必须在记忆中搜寻想要的信息并形成答案中的信息。我们认为,这种搜寻是受一致性原理指导的。推理者在其已有知识中所要搜寻的信息,在功能关系的水平上,是那些与在提问中问及的信息具有一致性的信息。在他发现与问题具有一致性的信息之前,或者在他重构问题以便达到信息一致之前,他是不能回答问题的。

根据一致性原理,搜索的信息只有在功能关系具有一致性的条件下才能从一个句子中恢复信息。下列两术语系列问题可说明这点,“假如约翰比皮特更高,那么谁最高?”(虽然这一问题根据语法学的标准是“坏的英语”,但在实验中常使用它,因为好的、更好的、最好的和坏的、更坏的和最坏的都有不同的表面形式,并且三术语系列问题也使用与这一问题同样的形式;正如所期望的那样,没有任何被试会拒绝它。)这一命题所提供的信息是:约翰是好的+,皮特是好的。这一问题需要一个“X”以便构成“X是好的++”。zhlzw.com中华勵志网换言之,需要对具有最多正号的“好的”项进行搜索。这一问题形式的基础与这一命题具有一致性,因此很快便可以达成结论──“约翰是最好的”,或只用“约翰”。zhlzw.com中华勵志网 但是,当用“谁最坏”的问题来替换“谁最好”进行提问时,所问问题的信息与命题中的信息并不一致,因此,问题解决者将搜索具有最多正号的“坏的”项。找不到时再将这一问题重构成“谁更少好?”,由此把“X是好的++”改变为“X是坏的--”,在负号方向引导对最少正号“好的”项进行搜索 。在这种搜索中,被试将找到一致信息并形成“皮特是最坏的”或“皮特”的结论。因此,一致性原理意味着,当对命题和提问的基本串的编码具有一致性时提取答案的时间要比它们不具备一致性时更短。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