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由4例在校大学生的凶杀案引发一系列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特点、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由心理问题发展到犯罪行为的心理成因,以及如何对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进行心理预防。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 犯罪行为
在2016年度的司法精神病学的临床工作中,鉴定了200余例案例,其中有4例是在校大学生的凶杀案件,这些案件的发生对于受害人和被鉴定人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学校的其他在校同学和社会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笔者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思考。
案件1:被鉴定人罗某于2016年2月8日凌晨,持匕首将同寝室同学刘某、唐某杀伤,并声称与刘某有仇,早就想找机会杀掉。刘某、唐某共身中十几刀均重伤住院。罗某2001年12月出现精神异常,疑人害,话少、怀疑饭里有毒,曾为此用水果刀杀母亲。后就诊某医院精神科,服用维思通等抗精神病药,症状有所缓解。上大学后服药不规则,病情控制不好。据班主任及同学反映:罗某在校期间比较敏感多疑,总是怀疑别人动了他的东西,性格孤僻、话少、常独来独往,行为怪异,经常不上课或上课违反纪律、发呆等。被杀伤的两个同学与之没有什么矛盾,其中刘某跟他的关系最好。
案件2:被鉴定人叶某在2016年2月20日凌晨将女朋友朱某掐死。叶某与朱某是高中同学,大二开始谈朋友。叶某于2002年5月因一门外语不及格外出半年而休学,继后情绪变得更不稳定,伴情绪低落,消极悲观,2003年6月22日,叶某曾企图把朱某掐死。2003年6月30日朱某将他送进某精神病院,以“抑郁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收住院,用抗抑郁药治疗90天,好转出院。2016年叶某曾经买入100片安眠药准备自杀。叶某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好、组织力较强,待人接物好,性格外向,交际广。1999年至2001年曾先后被评为“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zhlzw.com中华勵志网“三等奖学金”,“足球赛冠军”、“篮球赛冠军”的队员。
案件3:被鉴定人张某,是一名医学院的在校学生,大学四年级时在某附属医院实习,实习期间曾出现情绪异常,与老师交谈后有所缓解。2016年8月的实习工作中,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突然拿水果刀将两名同学划伤,急送入院治疗,病情缓解。据老师反映:张某在校期间,性格开朗,学习积极,没有明显异常言语行为。
案件4:被鉴定人朱某,是一名在读大学生,高考时因为考试失利,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入学后一直情绪低落,不爱参加集体活动。2016年6月,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用自己窝藏的一把水果刀,将同寝室的一名同学捅伤至重伤。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残酷激烈的人才竞争,尤其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收费制的实行和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严峻,使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有关报告说明: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 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应当引起社会、高校教育者及家长的重视。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上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概括如下: ①自我调节能力薄弱,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性和生活惰性,进入大学后,需要自己独身面对、解决和处理问题和困难时,部分同学就感到束手无策。一旦问题和困难得不到妥善解决,心理便陷入苦闷、不安、如不能很好调节,便会出现各种问题。案例2中的被鉴定人叶某初次出现异常,是由于外语考试失利,不能有效的调节自己的情绪行为去解决现实问题。②情绪不够稳定,人生态度不够乐观积极。从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到天津的大学生马晓明因成绩太差被学校劝退、自感无法交代而杀死父亲和奶奶的恶性刑事案件,及一些大学生因种种原因无法面对现实而出现的自杀事件中,可以反映这个特点。③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案例2和案例4中的被鉴定人都是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无法承受考试失利的挫折,从而引发严重后果。
那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内在的原因在于:①在人际交往中,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过挫折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的落差,同学生活上的一些差异,使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②在学习上,进入大学后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案例2和案例4的被鉴定人的异常行为都与学习问题有关。③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压力。外在的原因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zhlzw.com中华勵志网高:大学生承载了社会、家长的高期望值,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而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的严重后果就是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行为包括违法犯罪、违反纪律规定、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等。犯罪行为就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不适应、抵触和反抗等各种心理现象的反映。
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心理成因分析如下:①混乱的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使自我定位迷茫,通常表现为自我评价的过高或过低而导致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在案例2中,被鉴定人叶某就是自我评价过高,一直都是优秀的学生,在面临到考试失利的挫折后,出现休学的自我放弃行为。在案例4中,被鉴定人朱某由于高考失利,进入大学后一直自我评价低,长期情绪压抑导致出现过激的伤人行为。②畸形的需要:不正当的或臆想中的需求是犯罪行为个体的动机基础。③扭曲的兴趣:大学生有着充沛的精力和好奇心,如果对这种兴趣内容引导不当、不与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结合起来,一旦有合适的条件,他们便不能自制地陷入犯罪行为的泥坑而不能自拔。④不良的环境影响:社会生活环境,父母及家庭成员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各种言行和嗜好,学校中的不良现象和管理失误对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心理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⑤错位的情感:年轻的大学生接受过各种思想教育,在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定型之前,其情感与意志里存在着各种相互对立的特征,这些对立的特征如果在某一时期或阶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与化解,并受外界不良刺激时,便会造成心理失控,直接导致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
那么对于大学生的犯罪行为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心理预防?依笔者所见,当前应该从社会、学校和教育者三方面加大力度。
1、社会。当前,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正不断加强,各类心理门诊、书信咨询及广播、电视上各类咨询纷纷涌现。许多学生当遭遇心理困扰时,往往不愿让老师同学朋友知道,于是向社会求助就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们,应该给求助的同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2、学校。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还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困惑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据报道,北京52 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全国其他高校的情况也相仿,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案例3中的被鉴定人张某,在出现情绪问题向老师提出求助,可是老师未能提供有效的咨询,从而导致后面的结果。学校的各个层面都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高度重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核心,心理素质教育又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高校教育来说,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自控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能独立地、理智地面对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难、挫折及不公平现象,保持稳定、健康、良好的情绪。(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既强调对正常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高,又兼顾对个别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以及对危机事件的干预。国内外的许多调查结果表明,心理障碍已经成为一些在校大学生犯罪行为的重要诱因, 因而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矫治心理异常,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① 培训专兼职的心理咨询员定期定点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正在日益走近人们的生活。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网上心理咨询中心,通过网络聊天软件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心理咨询师与学生进行交流,避免“面对面”的尴尬,学生会愿意敞开心扉。②定期组织学生心理测试,全面系统地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和素质,便于及时发现各类心理问题并给予及时治疗。在案例1中,如果在入学的时候,能够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及时发现被鉴定人朱某的异常,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完全是能够避免罗某的错误行为的发生。在案例2、3、4中,如果学校能够开展定期的心理测试,在被鉴定人出现心理偏差时及时发现问题,然后给予恰当的帮助,应该是可以避免进一步的犯罪行为的发生。③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体育活动,增进学生的躯体健康水平,从生理上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3、教育者尤其是家长和辅导员老师。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患有心理疾病那部分人中,大多数父母感情不和或父母离异,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都会导致儿童心理向畸形病态发展,并在特殊情况下引发心理疾病。通过各种途径对家长进行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可以有效减少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问题。在进入大学后,辅导员老师跟学生的关系最密切,对学生了解最深,老师要把心理咨询工作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高校教师要大量阅读有关心理卫生方面的书籍,树立自身健康良好的心态,才能把心理咨询工作做好。在案例2、案例3中,被鉴定人都向辅导老师提出求助,可是辅导老师缺乏足够的能力,没有能够给予适时有力的帮助,导致异常行为的继续发展,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如果社会、学校、教育者都关心、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不正常的心理初露端倪时,能够及时识别并帮助学生克服它,就会事半功倍,使学生从危险的边缘渡过难关,减少各种犯罪行为的发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预防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必要性、必然性及迫切性,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司法部门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把大学生犯罪行为降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李正生,颜小冬 从“马家爵案”谈起[J] 怀化学院学报,2004,(6)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