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住院治疗现状分析

作者:如文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7-24

摘要 目的:探讨强迫症的既往治疗经过和住院治疗现状。方法:对110例自2000 年2月~2003 年2月首次住入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诊断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进行发病年龄、病程、起病诱因、就诊经历和住院的原因、治疗经历等资料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3岁,高中和大学学历者占89%。入院诊断合并多种精神症状。入院前的工作学习状态, 74.5%受影响,中断工作时间平均8个月。既往治疗中, 22.7%从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8.2%首先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住院平均40天,14.5%达到痊愈,66.4%好转。19.1%未愈。结论:强迫症主要人群是青年和高学历者,住院前治疗并不充分,社会功能受损。住院治疗大部分可以获得病情好转。药物使用以新型药物为主,使用增效剂普遍。

关键词 : 强迫症 治疗经过 现状

Treatment history and situation of inpatients with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Jun Yan 1, Yu-hua Cui 1, Xi-quan Ma 2

1、Clinical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 institute of Beijing university(100083)

2、Psychology ward of Yantai Lung Department Hospital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reatment history and situation of in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Method: 110 inpatients with OCD ,who were admitted in Mental Health institute of Beijing university from Feb 2002 to Feb 2003, were assessed by self-made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age of onset, duration, reason of onset, treatment history ,reason of admission and treatment . Results: The mean age was 23.Education level was between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Multi-psychological symptoms coexisted with OCD. In social function, 74.5 percents of patients were influenced by OCD. 22.7 percents of patients received no treatment. Most got advanced after inpatient treatment. Conclusions: Most OCD are young people with high level education. Treatment before admission is not enough .Social function is impaired. Most patients gets advance after admission. New type medicine and augment treatment are used.

Keywords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Treatment history Situation

0 引言

国内1982年12月地区流行病调查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并且强迫症患者就诊晚、药物治疗有效率低 、复发率较高,患者多处于病程迁延、反复就医的状况 。本文对首次住院的强迫症患者进行调查,对既往就诊经历、住院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设计:回顾性资料分析。

单位:资料收集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进行。

对象:纳入标准为:1、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强迫症,2、2000-2/2003-2间首次住院患者。排除标准:1、既往曾在此院住院治疗。2、资料记录缺失多且无法补充者。最后入选的样本为110例。

设计、实施、评估者:以上均由3位作者共同行,统一由第一作者复核录入。

方法: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住院资料进行分析记录。

主要观察指标:人口学指标,入院状态,入院原因,合并诊断,起病情况,既往治疗经过,住院治疗经过,出院情况。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由第一作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1.1 参与者数量分析 纳入样本为110例,全部进入统计分析。

2.1.2 一般资料 110例病例中男64例,女46例。年龄13-69岁,平均年龄23岁。婚姻状况,未婚76例,在婚34例。文化程度,初中12例,高中57例,大学41例。职业,无业31例,工人8例,学生48例43,干部23例。

2.2 统计推断

2.2.1 入院状况 入院时情况,紧急入院6例(5.5%),多为有自杀企图和与他人严重冲突者,一般入院104例(94.5%)。入院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系统治疗68例(61.8%),本人放弃生活信心14例(12.7%),症状加重11例(10.0%),生活自理困难10例(9.1%),药物不良反应4例(3.6%),干扰家庭生活3例(2.7%)。入院诊断单纯为强迫症状34例(30.9%),伴发焦虑24例(21.8%),伴发抑郁30例(27.3%),伴发焦虑和抑郁8例(7.3%),伴发类精神分裂症状8例(7.3%),伴发抽动或多动症状1例(0.9%),伴发偏执人格2例(1.8%),伴发酒依赖1例(0.9%),伴发焦虑和类精神分裂症状1例(0.9%),伴发抑郁和类精神分裂症状1例(0.9%)。入院前工作学习状态,54例(49.1%)完全中断,28例(25.5%)部分中断,坚持原来状态者24例(21.8%),余4例资料缺失。因病中断工作与学习的时间为0-224个月,平均8个月。

2.2.2 起病情况和既往治疗 起病年龄10-62岁,平均年龄17岁,最多见年龄13-22岁,占62.7%。病程0.3-27年,平均4年,起病2-4年的患者占53.6%,起病1年患者占8.2%。起病诱因,无明显诱因占35例(31.8%),有诱因依次为工作学习36例(32.7%),家庭婚姻14例(12.7%),人际关系11例(10.0%),躯体病11例(10.0%),其他3例(2.7%)。既往住院和门诊用药中,有25人(22.7%)从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9人(8.2%)首先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76例(69.1%)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76例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中,37例(48.7%)接受过1种抗抑郁药物治疗,30例(39.5%)接受过2种抗抑郁药物治疗, 9例(11.8%)接受过3种抗抑郁药物治疗。药物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氯丙咪嗪、氟西汀、帕罗西汀。

2..2.3 住院治疗

第一种抗抑郁药物使用:共有8例(7.3%)未进行抗抑郁药物的治疗,仅进行森田治疗。药物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氟西汀35例、帕罗西汀32例、氯丙咪嗪30例。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共有40例(36.4%)。其中氯硝安定使用率最高37例,占92.5%。33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占30%。共有6例使用情绪稳定剂,占5.45%。

2.2.4 出院情况 住院天数为1-252天,平均40天。出院时好转89例(80.9%),未愈21(19.1%)。30例患者自动出院(违背医生安排的治疗方案出院)(27.3%),之中10例为好转(33.3%),20例为未愈(66.7%)。分析自动出院的前4位原因中,强调住院环境不好为11例(36.7%),家属不同意治疗方案为5例(16.7%),自认为好转4例(13.3%),因为学习和工作原因3例(10%)。

3  讨论

强迫症住院患者年龄范围大,但以青年和未婚为主。职业以学生,学历以大学和高中为主,与以往研究一致。表明治疗重点为高中和大学学生。

多数患者在非急症下入院,仅少数有自伤伤人等紧急情况,但也应重视。入院原因中多数抱怨症状加重和失去生活信心,与后几个因素(自理困难、药物不良反应)相比,如能在门诊有效及早治疗,住院几率可降低。从入院诊断来看,伴发大量情绪反应和其他精神症状,在后面的住院治疗药物使用上也得到相近的结论,说明强迫症疾病的复杂性。国外报道3/4住院强迫症患者症状会持续13-20年以上;国内报道91.67%的门诊患者有社会功能的损害,本组资料中仅有21.8%维持入院前的工作学习状态,说明社会功能损害普遍,应积极给予康复和干预指导。

有报道13-20岁是强迫症发病高峰年龄,本组最多见起病年龄为13-22岁,占62.7%。神经症患者就医行为与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不同,精神分裂症起病与门诊间隔时间有调查显示为2.4±0.87年,起病后及时就诊的占21.8% ;神经症治疗的开始时间长(2.42±1.7年),多数患者不能及时就诊。病程中起病2-4年的患者占53.6%,说明在治疗中应该给予治疗的良好时点。既往治疗中,22.7%从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这与国外的报道35%相接近,说明患者忽略及早门诊治疗方式。国外报道只有1/2的患者给予恰当的在治疗,不恰当的治疗中有35%未用药,16%存在治疗不恰当的情况,本组资料中9人(8.2%)首先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76例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中,37例(48.7%)接受过1种抗抑郁药物治疗,说明疾病有难治疗性,也可能有医患配合不当的情况。药物使用频率说明基层治疗还是符合强迫症状的国际治疗原则。

目前文献中对新型药物的治疗是肯定趋势,认同其疗效与以往药物效果相当和不良反应小的优势。我院的药物选择频率以新型药物治疗为主,苯二氮卓类药物等其他药物的合用普遍。在多个文献中报道了合并用药[11][12],可能是强迫症共病导致治疗需综合进行,也可能是疾病的治疗困难,需要使用增效剂[11][12]。8例未用抗强迫药物,只使用森田疗法的患者均获得好转以上的疗效,这也说明单独的森田疗法应用也可以发挥治疗作用[13]。

出院好转73例(66.4%),说明经过系统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得到症状改善。但痊愈者仅16例(14.5%)说明治疗局限,不能期待在一个月治疗期限中永远解决问题,相反治疗方案应该是让患者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并给予长期系统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在未来受益。未愈患者21例(19.1%),许多患者属于自动出院者。前几位因素中,对治疗环境的不满占首要因素,不满封闭治疗环境以及与其他重型精神疾病共处的环境,期待对治疗环境转变。另外对其他自动出院因素,需要医生、患者和家属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来避免。

由于本研究仅限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住院的110例患者,在对患者的调查时仍有许多的具体事项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加深对此的研究,为强迫症患者的日后康复提供线索。

结论:强迫症以青年和高学历人群为主要治疗对象,少部分患者重症入院需紧急干预,总体而言早期和系统的治疗不普遍。强迫症共病普遍,治疗上需要合并其他药物,多数治疗效果显著,自动出院的病历值得关注。

4.参考文献

1 沈渔邨主编.精神医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5-468.

2 徐成敏,赵贵芳,刘伶,等 . 强迫症的社会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 现代康复 1999,3(6):672-674

3 Kennedy BL , Lin Y , Schwab JJ . Work , social , and family disabilities of subjec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 South Medical J .2002 , 95(12) :1424-1427

4 闫俊,崔玉华.52例门诊强迫症患者的调查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3,15(5):267-270.

5 闫俊,崔玉华.影响强迫症患者社会功能的相关因素.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306-7.

6 谭伟棠,黄铎香. 强迫性神经症55例分析. 实用医学杂志. 2001,17(8):732-733

7 扬福收,胡宪章,石玉中. 神经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求医行为的调查.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1999,8(1):57-58

8 黄晓琴,童柱祥,周龙珠. 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方式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13(3):170

9 Denys D, Van Megen H, Westenberg H. The adequacy of pharmacotherapy in out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2002,17(3):109-114.

10 吴文源、张海音、张明园,等.帕罗西汀与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1):18-20.

11 张迎黎,张建宏,梁炜,等.帕罗西汀和低剂量利培酮联合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效果.中国临床康复,2003,7(9):2995.

12 Maina G, Albert U, Ziero S, et al. Antipsychotic augmentation for treatment resistant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what if antipsychotic is discontinued? Intern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3, 18(1):23-28.

13 刘开成,谭剑辉,许若煌.森田疗法在门诊强迫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762-63.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理健康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