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
以前我们会称赞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似乎是很难得的努力精神,但是现在「终身学习」已是在社会上工作谋职,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了。因为社会变化太快,各种产业的替换率太快,任何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得以胜任工作。
因此,学会学习的能力,是孩子在求学中一定要养成的能力,因为未来需要的工作型态与所需的工具,现在都还没有出现,而显然我们无法教导孩子现在还不存在的东西,所以孩子长大进入社会,也只有靠着自己的力量学习了。
对于家长或老师而言,想要协助孩子能够面对未来世界的竞争与挑战,养成孩子喜欢阅读的习惯恐怕是很重要的基础。因为喜欢阅读,自然就会看很多书,书看得多了,阅读能力在无形中自然而然会提升,同时,因为书看得多,知识范围领域比较大,无论有什么新的科技或工作,当然学习效率会比较好。
这或许也是阅读能力重新被教育单位看重的原因吧。
这些年,我国正如同世界各国一样,积极在推动阅读运动。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学生评量计划报告中指出:国家最大的投资,应该放在国民阅读能力的建立。可是我国参与了国际的学习评比中,公布的成绩中,相对于数学科学的优异表现,阅读能力的名次不高,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
美国从柯林顿总统时代就非常重视阅读,一直到现在,阅读能力的评比仍然是全美国所有小学最重要的学习指标,从国家整体力量到学校及小区,用尽所有方法,就是要养成孩子阅读的习惯。
讲得严重一点的话,阅读攸关国家以及个人的竞争力,阅读是心智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所有学习的开始。随着阅读,写作能力也能够提升。根据研究,在所有的测验中,具有最准确预测力的项目就是-想象作文,这个成绩可以预测学生进大学以后的表现。大概也是因为如此,在2002年3月,美国大学委员会(类似我们当年的联招会吧)决定从2016年起,大学入学测验要加考25分钟的-想象作文,影响所及,现在大部份美国的高中生每星期都要写一篇-想象作文,测验时间也是25分钟交卷。
不过有些学校在刻意推动的阅读运动中,因为以学习单的书写形成一种评比的指标,反而丧失了阅读中无所为而为的乐趣。一些企业或基金会所推动的阅读活动,到最后也往往流于活动,而丧失了阅读的本质,那种一个人沈醉于书中,独自于天地间往来的个人心灵冒险。
怎么培养孩子阅读兴趣?
必须从结构与典范做起。
所谓结构,就是在生活环境家居布置中以书为主。比如说我们家里就没有电视或电视游乐器…等等,会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
所谓典范就是要自己以身作则,如果你在家时间都在看书,孩子大概也会喜欢看书吧!
要让孩子主动阅读,能否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最重要。
家长的方法是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先挑选适合她们程度的不同种类或领域的书(可以先向图书馆借),偶尔加入一些比她们现在程度要难一点的书混在里面,让她们自由阅读。若是她们对某一类有兴趣,再因势利导、乘胜追击。一方面保持她们阅读的兴趣,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提供她们多元接触的机会。
所谓因势利导,有可能是孩子参加过某些活动,接触什么机构或课程,或者是老师上课提到,或者在家里看的电影里相关的国家或主题…,孩子已被引起强烈的好奇心时,顺势介绍相关的书籍给她们看。这种随机,其实并不是随便,诚如作家张让所说的:在每一个阶段,我们读到的就是我们自身,或是我们将会成为的那种人,或者欲望。
家长或老师在帮孩子选书或推荐课外读物时,往往会挑「有价值」的书,这些书或者是知识含量高或者是主题正确,教忠教孝不怪力乱神。遗憾的是,这些「错误」的推荐,除了无法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之外,更可惜的是恐怕会破坏他们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
要让孩子感受到书中天地的宽广以及真正体会到可以透过书籍接触到古往今来许多精彩的人物以及丰富动人的世界,唯有从能够吸引孩子废寝忘食的书开始。
若是家长只着眼于「开卷有益」,专挑充满知识的书给孩子看,那就太可惜了,我觉得书籍可以带给孩子最深远的影响是「掩卷」的时候,当孩子看一本书还没有看完就兴奋地坐立难安想跟你分享,这时才是最动人的时刻。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