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3月30日对外公布数据称,全球目前有超3亿人患有忧郁症。自2016年至2015年,忧郁症患者人数增加了至少18%。世界卫生组织表示,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22亿人患有抑郁症。他们发现,忧郁症患者快速增加,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此同时,病人缺乏足够的心理治疗,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约有50%的抑郁症患者没能接受治疗,而这一数字在低收入国家更为惊人,达到80%至90%。(3月31日中国日报网)
听到这些数据,不禁令人惊讶,各个国家提出各种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地提高,看似人们应该越来越幸福,为何整个世界忧郁症患者会越来越多?就中国的忧郁症患者现状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类人群。
第一类是留守儿童。2015年6月,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留守儿童疑在家中喝农药集体自杀的新闻轰动了整个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反思。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本该天真快乐的孩子,竟然会选择以这样极端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呢?
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农村学校的经济状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较差,教学理念较落后,难以根据留守儿童的特殊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心理状况方面,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性格发展成型的关键时期,而留守儿童父母很少回家,甚至不常和孩子联系,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时也得不到应有的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安全方面,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农村留守儿童更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标、对象。这些原因都极大程度地导致了留守儿童患上忧郁症。
第二类是孤寡老人。而同为弱势群体的孤寡老人,在操劳一生之后,晚年生活条件差、无人陪伴、缺少应有的关爱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同样值得我们给予关注。
生活方面,孤寡老人年老体弱,缺乏生活来源和独立谋生的能力,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医疗方面,老人上了年纪,体弱多病。而农村医疗条件较差,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较低,老人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痛苦和不便。情感需求方面,很多孤寡老人对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很容易满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来自儿女、来自亲人、来自邻居、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爱。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娱乐方式较单一,娱乐设施不齐,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生活。
第三类是空巢青年。除了备受关注的空巢老人之外,空巢青年一词近年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她)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表面上看,“空巢”是一种居住和生存状态,其实更是一种精神和生活态度。一项报告显示,空巢青年普遍比普通青年感觉到更孤独。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中更多的是在出租房里上网、玩手机和一个人吃饭。当这种生活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跟空巢老人一样,空巢青年除了身单影只外,孤独与寂寞已成为一种常态。没有人与他们说话,自己也不愿意找人沟通,把一切都埋在内心深处,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既无法及时得到分享,也无法有效进行交流与沟通,他们如同生活在真空中一样,尽管处于繁华的世界,却与这个世界隔离得很远。
显而易见,今天的中国,这三类人群队伍庞大,家庭、社会、国家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和重视。忧郁症更多地体现出了心理上的健康状态。大家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我首先想到:一个国家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国民有健康体魄,国库富足,经济发达;更重要的是人民要有健康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心理状态。鲁迅当是用文化来教育中国人的“麻木之心”,今日,我们依旧可以用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重视和关爱弱势群体,同时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和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帮助忧郁症患者摆脱“忧郁症”的困扰。到2020年,我们的小康社会不仅要物质上达到小康,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精神也要达到小康。(作者:)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