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从“抑郁悬崖”夺回自己

作者:佚名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2-08

这是一个人人可以随意谈论抑郁症的年代,当话题泛滥时,这种疾病的真实痛苦往往被忽略。

有太多的事实可以证明,抑郁症就潜伏在我们身边。然而把原因归咎于身边的环境或他人,并不明智。一个抑郁症患者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潜藏在他内心的情绪恶魔发起了战争,并且,胜利了。

对于更多被抑郁所困的人来说,从心理上建立一个包括正确认知、合理治疗、积极康复在内的应对体系显然更为必要。可目前,不管是上海的相关部门还是医疗机构,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和宣传尚处于起步阶段,患者若不慎跌入抑郁漩涡,恐怕还是要依靠自己。

就如同一位美国健康作家所言,“我们真的会变成我们自己所想的那样。我们认为自己好,自己就会更好;认为自己坏,自己就会更坏。所有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和愉快,都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的抑郁症

上周二,一场雷雨过后,上海的半空织起薄薄雨雾。从12楼往下看去,北京西路笼罩在灰中。刚主持完工作会议的姚亮半躺在座椅里,稍作休息。窗外冷色调映入眼里,一种熟悉的情绪突然包围上来,他快速弹起,为自己冲了杯咖啡,“早点结束工作,下班还要回去陪女儿。”

说出这话再普通不过,可在姚亮心里,却需要经过异常艰难的斗争--对手是已和自己过招无数次的毫无预兆的低落和无力感。过去整整14个月里,姚亮身陷抑郁症泥沼;如今,他知道该怎样去面对它。

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抑郁症

“仿佛一片乌云,由远及近飘过来,最后停留在头顶。”姚亮的生活被抑郁症改变,是从失眠开始。

时间回到2016年1月的某个凌晨,姚亮又一次莫名其妙从梦中醒来。这个35岁的男人瞪着眼睛,在脑海里苦苦搜索原因:自己在一家知名通讯公司担任要职,结婚十年并且有一个可女儿,父母健在,朋友之间固定往来,似乎没有理由半夜睡不着,可令人沮丧的事实就摆在眼前。

他悄悄摸到书房,打开电脑,在自动搜索引擎里嵌入自己最近出现的症状,精神的和躯体的。最后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抑郁症。

看到这三个字,姚亮的反应出奇冷静,“我最了解我自己。”最近生活里出现的一切不顺仿佛都有了解释,失眠和因此引起的白天工作无精打采,缺乏激情;经常感觉疲劳,胸口和手臂会不时出现麻痹和疼痛;不愿说话,不愿见人,包括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情绪波动大,甚至生平第一次对女儿发了脾气……

“所有症状都得到了印证,这不是抑郁症,又是什么?”其实早在读大学时,姚亮就读到过关于这种病的描述,“当时只觉得那是一种很梦幻的感觉,甚至还心生向往。可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想到竟这么痛苦。”

“糟糕的情绪传染到身边的人”

接下来的10个月,被姚亮形容成“逐步走向悬崖”。

失眠成为常态。姚亮醒来的时间从凌晨6点逐渐提前到凌晨2点,并且一旦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你简直无法想象,那种身体明明很疲倦但意识却因为被百般刺激而不得不停留在清醒状态时的感受。”

任何一点声响和闪过的念头都会被无限放大,姚亮辗转反侧,思绪翻涌,“最后都化作强烈的自责,我觉得自己不应该睡不着,然而越想睡越难入睡。”为了不影响家人,大多数时候,姚亮都选择等待天亮。

失眠引发的负面情绪很快蔓延到日常工作中。姚亮开始感觉力不从心,“精神状态很差,项目安排下来,总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作为部门负责人,姚亮要向同事布置任务,“可思维变得很麻木,话从嘴里说出来,统统变得晦涩无趣。”有时候,坐在办公桌前,姚亮总是装出一副很忙的样子,“事实上,只有我知道,自己什么都没有干。”

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专业毕业后,姚亮进入现在的公司,此后一直表现突出,可这种状态让从小一路绿灯的姚亮信心骤减。,“工作带来的成就感逐渐消失,特别容易去否定一件事物,觉得自己无力又无能。”甚至,天气的变化都会影响心情,“一到下雨天,就多愁善感,这在我以前根本是不能理解的。”

受到牵连的还有姚亮无辜的女儿。在家里,姚亮开始变得沉默,对待家人逐渐失去耐心,7岁的女儿想要和爸爸亲近,那些属于孩子的正常任性和撒娇,姚亮都一概拒绝。次数一多,性格乖巧的女儿也发生了变化,“她开始经常哭闹,脾气非常暴躁,任何一点小挫折都能让她丧失信心和安全感。”有一次,送女儿去上课,车开到半路上,小家伙嚎啕大哭,一问,竟然只是忘记戴红领巾。事后,姚亮从抑郁症的阴影里走出来,女儿也慢慢恢复到从前的样子。对此,姚亮很有感触,“这种糟糕的情绪原来可以直接传染到身边任何人,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

“不能在这种状态下继续工作了”

2016年2月,姚亮走进医院心理科,接受治疗。“填写了一些资料之后,医生给我开了两个月的药,进口的,主要作用是镇静和催眠。”

效果展现得很缓慢,失眠、身体疼痛依然不时出现,消沉的情绪甚至愈演愈烈。4个月后,姚亮停止用药,“从内心讲,我对药物治疗很排斥的。”这段时间,他通过书籍和网络,对抑郁症进行了解,“心结解不开,药物是没有作用的。”

姚亮所谓的心结,用他的话来说,“就像一片灰色的云”。在“这片云”的驱使下,各种从小建立起来的价值观都被一一颠覆:姚亮开始对人说谎,用各种托词拒绝来自同事和朋友的邀请,对身边落难的人不予同情……

不愿上班,却又不想让家人担心。曾经有段时间,姚亮早上开车出门,每次都暗下决心要去公司,可总是在最后一个路口,把车转向相反方向,然后随便开到一个停车场或者网吧,消磨完一天时间。

2016年10月,姚亮向公司请病假,“我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在这种状态下继续工作了。”

抑郁最严重时想到了去死

在被抑郁症折磨时,从没有人真正走进姚亮的内心。“身边知情的人都来安慰我,妻子和领导都试图给我帮助,但没有用,我连自己都不信任,何况他人。”在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姚亮只能和自己对话。

“我能强烈地感觉到,内心有两个‘我’存在。”姚亮说,一个像许三多一样,正义善良,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一个则是永远背对着,对什么都说不。

最绝望的时候,姚亮总能想起自己的哥哥。这个与姚亮从小相伴的兄长,在1992年被白血病夺去了生命。那段时间,姚亮每天都看到哥哥在病床上躺着,看生机是如何在这个最亲近的人身上枯萎。“哥哥走后,我意识到,医学也并不是万能的,人的生老病死都有自然规律。”从此,姚亮更加小心谨慎,内向的性格也越来越明显。

被抑郁症缠上,姚亮毫无防备,“可能与我性格有关,也可能是我对自己要求太多,想法太多所致。”大学毕业后,姚亮面临多种选择,或者出国或者进入外企,但姚亮还是走了一条比较稳妥的路,进入国企公司。职业发展一直很顺利,每当遇到困难,与哥哥有关的意象便会出现在姚亮脑海里,“给我面对的勇气,或者怎么做的办法。”

抑郁最严重的时候,姚亮想到了去死。“但幸好,这个念头转瞬即逝。我想起了哥哥,然后想到生命应该被好好珍惜。”

“三十而立,立在认清了自己”

好的书,也起到了帮助姚亮走出抑郁症的作用,美国畅销书作家露易丝-海的一书就给了他不少启发。一些句子让姚亮铭记,再结合自身经历,就有了更加彻底的理解。

“我们真的会变成我们自己所想的那样。我们认为自己好,自己就会更好;认为自己坏,自己就会更坏。所有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和愉快,都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当两个“我”僵持不下时,姚亮就用露易丝-海的这句话来告诫自己。

上个月,姚亮终于走出抑郁症困扰,“就像患上这种疾病一样,痊愈的过程一样没办法清楚解释。”对于姚亮来说,重要的是笑容和活力又重新回到了他身上。

现在,姚亮还是会经常翻看曾经给予自己力量的书,还会经常在想象里和哥哥对话,“我心深处有无尽的爱。现在我让这爱从内心涌出,充满我的心,我的身体,我的头脑,我所在的空间,它离开我的身体,向各个方向辐射,然后又成倍地返回我这里。”

因为相信了这些,姚亮也明白了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三十而立,立在认清了自己。”经历了一场抑郁症的浩劫,哪怕它再卷土重来,姚亮说自己已经“无敌”,“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伤害我。”

“治疗一次心理负担就减少一点”

4月18日下午1点20分,记者来到某医院。虽然距医生接诊还有10分钟,但“心理咨询”科室门口已有4位患者在等待,其中3位是打扮入时的年轻人。

1点30分,护士打开了候诊室的房门。进去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油画:房子坐落在山腰,旁边还有两棵正在长新枝的大树,整幅画由深浅不同的绿色组成,给人充满阳光、生机勃勃的感觉。候诊室约15平方米,有12个座位。

三位患者安静地坐着候诊,一人戴着墨镜,一人面露倦意并有黑眼圈,另一人不停地拨弄手中的矿泉水。在15分钟内,又陆续来了两名年轻人。

记者与“黑眼圈”攀谈起来。她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压力太大,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久而久之,工作时无精打采,又常常失眠。

“真正引起我重视的,是近一个月以来,我不想和同事说话,但又常常自言自语,无法控制。我想可能得了神经衰弱,所以就去看了神经科。”她告诉记者,“医生说我得了抑郁症,所以我来看心理医生了。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我的同事也有类似症状。我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有病就来看,这样每天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2点15分左右,一位患者从诊疗室出来,他摘下墨镜,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他告诉记者,自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已经来此就诊过3次。“治疗的效果很不错。每治疗一次,就感觉心理的负担减少一点。我和医生两个人在一个宁静祥和的房间里面对面的交流,整个过程大概持续20分钟。医生除了给我心理指导,还开了一些药配合治疗。”

记者随后来到分诊处,护士小姐表示,虽然医院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已有二十多年了,但直到最近几年才有较多的患者前来就诊,其中绝大部分是年轻白领。

抑郁症高发背后的风险

“我们每个月平均要接待1200多位患者,这个数字和四年前相比,增长了30%以上。”瑞金医院临床心理医生徐旭东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抑郁已成为前来就诊的病人主要的“心理杀手”。

相对应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目前已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城市生活急速向前,白领们在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下迅速成为此病的高发人群。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目前上海各大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对抑郁症的知晓率较低,60%的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抑郁症,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其中,具有工商部门执照的私人心理诊所只有两、三家。换言之,一旦患上抑郁症,治愈的风险和成本也将相应增加。

四类人患抑郁症最多

根据徐医生的临床经验,上海目前抑郁症人群形成了三个最密集的年龄段。“第一是从青春期到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在抑郁人群中占20%左右;第二是从30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本身承担了多种社会角色、责任,所以是抑郁人群中最为密集的年龄层,占了40%左右;第三就是60岁左右的老年人,诱发他们抑郁的原因主要是有过中风或者患糖尿病以及丧偶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升级,患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高知、白领、文艺界及企业高管一族,由于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更大,因此发病率也最高。

在追逐物质的上乘生活时,越来越多在职场打拼的白领们发现自己应付来自精神和心灵方面的问题时却节节败退。徐医生告诉记者,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职场新人、教师、销售人员(包括银行产品业务员)、中层白领这四类人患抑郁症最多。职场新人的抑郁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销售人员的抑郁主要来自于业绩的压力。其他比如医务人员,则更易得强迫症。而公务员相对比较少得抑郁等心理疾病。

性格不是患病的唯一原因

“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对事天生敏感、凡事要求完美、挫败承受力弱、自我期望过高”,徐医生总结了五种人格基础,它们会大大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事实上,关于抑郁症的致病原因,迄今为止医学界并不清楚,但普遍的看法是,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个性特质,自身内分泌功能,脑功能等有很大关系。

抑郁症跟家族病史有密切关系。研究显示,父母其中一人得抑郁症,子女得病机率为25%,若双亲都是抑郁症患者,子女患病的机率提高至50%-70%。上海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刘秘书长解释,遗传因素只是说有发生抑郁症的倾向,并不是说父母有抑郁症,子女就一定会得,这种遗传因素只有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才会起作用。

突然而至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也可以诱发抑郁症。刘秘书长介绍,社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过大,家庭结构以及婚姻变化等,都是造成抑郁人数增加的社会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和人的性格关系密切,那些容易自卑,自责和多愁善感的人是患抑郁症的潜在人群,而过于追求完美的人也在其列。”刘秘书长说。

43%患者有慢性疼痛症状

在抑郁患者中,疼痛性躯体症状发病率很高,最常见的是头痛,背痛,不明确的疼痛,胃肠道疼痛等。据世界精神卫生联合会的一项研究表明,69%被诊断为抑郁的患者就医时的主诉症状是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确诊患者中有43%承受着慢性疼痛性躯体症状。

“令人担忧的现实是,承受着躯体疼痛的抑郁患者平均会拖延1个月才去就诊,而且平均5次就诊后才能被明确诊断为抑郁。”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赵靖平教授认为,由抑郁症引起的躯体疼痛症状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引起患者和医生的足够重视。

事实上,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疾患。现有的抗抑郁药物对于治疗抑郁的情绪症状,如哭泣、悲伤等疗效比较显著,但对于治疗抑郁症躯体症状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徐旭东认为,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实际上现在治疗抑郁症的药,跟过去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最近20多年来许多新药的问世,副作用很小,对病人很安全。”

赵靖平教授介绍,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大多在一个月后才能见效,首发抑郁症患者服药总的时间一般需要9个月至1年。一般服药4个月左右抑郁症状就会缓解或消失,社会功能恢复--即临床痊愈。但临床痊愈还不等于完全治愈,如果此时停药,许多患者的症状可能会出现反复。此时,应当继续巩固用药治疗4-9个月。复发的患者在巩固期应当进行维持治疗1年以上。

抑郁或郁闷无处不在

抑郁不是一个被白领常常提起的词,但是它的一个近义词却在近两年来成为他们最具代表性的口头禅,那就是“郁闷”。

职场的人际纷争,个人问题的落实……让白领们郁闷的事实在很多。记者采访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人对于有抑郁倾向以及抑郁症患者抱着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但是70%的人表示不愿意与抑郁症患者有过多的联系和保持亲密的关系。

越来越不放心跟别人说自己的难处

口述者:LUCY,女,市场营销,工作七年

“抑郁是因为人跟人斗得太多,现代人受的教育都是怎么跟人斗,防着别人,而不是倾听和倾诉,所以排解的渠道少。我们越来越不放心跟别人说自己的难处,怕说了有一天会成为和别人竞争时候的把柄,因此什么情绪都学着自己消化,有人内心越来越强大,而很多人抑郁成了常态。”

一边抑郁一边成长

口述者:李莹,女,广告,工作一年

“常常觉得抑郁,混杂着焦虑,身边的人也一样,大家都因为同一个原因抑郁,那就是对未来不确定的迷茫、恐惧、不安全感,还有相互之间的竞争,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前觉得特别遥远,现在突然就残酷地摆在眼前,逃不掉躲不开,所以一边抑郁一边成长吧。”

抑郁不代表脆弱

口述者:康灏,男,摄影师,工作四年

“会间歇性的抑郁,仅仅因为阴郁的天气或者一些琐碎的小事,但是要到生活中有个亮点或者一件开心的事才能带出抑郁的情绪,不过别人看不出我抑郁,我反而觉得内心抑郁但是不影响身边的人,慢慢自我过滤掉失望、烦躁、低落,显示出自己的强大,抑郁不代表脆弱,而是因为敏感。很多优秀的人也都抑郁,比如憨豆先生,比如林夕。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抑郁怎么办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