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各自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认孩子的人格。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种子,最初就是从这里萌芽的。----(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父母与孩子也是平等的。孩子虽小,但他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格。如果孩子得不到尊重,他的反应就是抗拒、报复,就是也不会尊重别人。这是人的本能。
在教育上,父母一定要先教育自己,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和理想。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育孩子。否则,强迫的结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蔡志忠是一位著名的漫画家,他的漫画曾经风靡了全世界。而且在教育上,他也很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子女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
一次,蔡志忠的夫人到法国出差。于是蔡志忠担当起了接送孩子上钢琴课的责任。车到了钢琴学校门前,女儿却坐在车上闷闷不乐,不想下去。蔡志忠问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女儿说,自己最想学的不是钢琴,而是笛子。可妈妈却觉得女儿该学钢琴,因为在妈妈看来,学钢琴比学笛子有用。
蔡志忠听完女儿的话,二话没说,便把车掉回头,一路开回家。
女儿对爸爸的做法有些不解,不禁问爸爸:“妈妈刚交了4000元学费,如果不学钢琴,人家也不退钱,那怎么办?”
蔡志忠说:“那只好算了。”
女儿又问:“妈妈回来埋怨怎么办?”
蔡志忠说:“什么也没有你的快乐重要。”
这样的父亲是善解人意的,更是聪明的。因为,他懂得尊重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这也正是每一位父亲、母亲、教育者最应该做的。即用快乐教育法,去顺应孩子的心理,去引导孩子发挥其特长,何乐而不为呢?
试想,如果父母不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只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孩子肯定不会快乐。一个内心不快乐的人,做事能有什么效果?如果孩子内心不快乐,他就会寻找发泄的途径,逃学、离家出走、迷恋网络游戏……更严重的是,还可能自杀,还可能会发生徐力、张力、王力……杀母案。
因此,家庭教育呼唤平等、自由、尊重,这是人本教育所倡导的。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不致于干涉孩子,才算尊重孩子的人格呢?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学习方式,而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方式也会有不同。父母要善于发现,及时引导孩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
二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喜欢学画画,就不要非让他学舞蹈。要把孩子的意愿放在首位,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这也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三是不要对孩子管得太细。孩子自己的事情最好还是让他自己去做,父母不要干涉太多。比如,孩子和伙伴之间的矛盾就让他们自己协调处理,大人不要介入。
四是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在一些事情上,父母可以不给孩子太多的建议,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比较,在几种结果中,孩子会获得自己的选择。比如,在教孩子统筹安排时间的方法时,可以让孩子自己进行前后对比,同时父母帮助做记录,最后让孩子自己决定采用哪种方法最有效。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