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乡村文化建设异彩纷呈

作者:何兴宝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3-08-26

剑阁县元山镇是我县南部边陲人口众多、商贸活跃、交通四通八达、历史文化抵御厚重的中心集镇。一到傍晚,与元山镇老城区隔河相望的瑞福文化广场华灯璀璨,摆摊的、跳舞的、打球的、玩体育活动器材健身的、骑自行车的,人头攒动,游人如织;每天清晨和黄昏,成百上千的老少居民都分布在城郊元文路、302线、剑盐线、城区滨河路、混凝土环形路上散步。从未有过的各类健身娱乐现象,让元山场镇多年来一度红火的大小纸牌、麻将场合门庭冷落,赌博游戏再也玩不起来。

马包梁绿树浓阴中的小广场上,空气清新,乐曲悠扬,数十位中老年人身穿白色演艺服,手持功夫扇或太极剑,在退休老师赵礼先的指导下打太极拳。

退休老干部陈启平、叶春发和年轻的鼓师王芝松,带领着石楼村一批青年男女,在文化馆活动室里,免费教学川剧锣鼓。这些聪明、有悟性的年轻人,那一股股钟情川剧文化的劲头,让毫不保留的老师们,恨不得掏空自己所学会的一切,让后来者超越师傅,弘扬地方川剧绝技。

从40年代到今天,享有盛名的元山川戏班,从李杰民、李光寿起源,传承至今已有70余载。由于元山这个“戏窝子”戏剧底蕴厚重,当地群众对唱戏、看戏有着久盛不衰的冲动情结,于是这个戏班子便从此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数十年一直没有断档。追溯元山川戏的传承脉络,一是百姓热,党政支持。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的文化事业经费中列支1至2万元,用于川剧团等民间文艺团队配置设备、举办培训和开展公益性演唱;二是以戏养戏,滚动生存。年开展跨区域送戏下乡演唱150场次,收入突破3万元。这些演唱收入从来不曾分光吃尽,场场提留积累,用于滚动发展;三是创新市场,拓展空间。走出戏院,置根农村。常年性唱庙会、开展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以及商贸促销、企业开业等庆典演出,让戏剧走进生活,融入寻常百姓家。四是寓戏于乐,理性发展。每逢周末举办座唱,进村入户唱板凳戏,翻山越岭唱坝坝戏,联络周边乡镇戏迷同台联谊演唱等,扩大戏剧影响力,为传统川戏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寻求更广大消费群体的追随与认同,元山镇已荣获四川省川剧艺术之乡,川剧“申遗”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一届元山镇党委政府,全力完成“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实现县、镇、村三级联播网络化后,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不惜重金投资建广场,修舞台,整街道,为举办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创造条件;认真谋划和回应剑阁县文化强县工程,以创新环境、建设阵地、改善设施为着力点,指派专人指导老促会、老年大学、各地坝坝舞运行机制,倡导“一镇多点、文明礼尚,广泛参与、凸显效益”的活动开展原则,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内涵;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追赶跨越建设美丽繁荣新元山凝聚了正能量。

该镇年初制定了镇村文化工作目标责任,不定期检查、督导目标实施进展情况;汛期来临之前,政府投资对陕西会馆、文昌宫、电影院等国有文物资产进行了维护、抢救和保护;开展《金蛇迎新春》文艺汇演和《承载希望.放飞梦想》文艺汇演2次,分别表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28个,观众总人数达到2.4万人次;组建广场坝坝舞表演队4支,总人数突破500余人,强化管理指导,活动开展正常;22个村级农家书屋编码分类上架达标,指定落实了专人管理有序开放;建立了公共文化共享资源设施管理制度及台账,设备全部投入使用;年内建立书法兴趣小组1个,开展培训1次;建立舞蹈培训班1个,开展舞蹈培训1期;建立民间文艺表演队5个,累计开展各类演唱活动42次;成立农村电影队1个,送电影下乡180场,放映故事片23部,科教片5部,送电影到社区1次,到校园6次,全镇观看电影观众总人数达到5.4万人次,送科技、文化、电影下乡期间,逾来逾广泛地得到各级干部、农村群众与学校领导的支持配合,系列文化惠民行动日益深入人心。(剑阁县元山镇 何兴宝)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励志教育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