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继清华、上海交大等七所高校宣布联合举行自主招生考试后,北大、复旦等七校也“步后尘今年自主招生考试格局终于日渐明朗。在2016年自主招生中,清华等高校推出“五校联考
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开始,自主招生新政频出。而今年,高校则纷纷由“散兵”转向“集团”作战。
联考究竟是扩大考生的自主权,还是加剧高校的“抢苗”、“掐尖”行为?自主招生政策是给考生“减负”还是“增负”?自主招生的路又在何方?
联考不是“联盟”
11月19日,去年就已举行“五校联考”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上今年10月加入的浙江大学,和刚刚加入的中国人民大学(简称“清华七校被戏称为“华约”)一起,宣布将共同开展“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
仅仅两天后,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七所高校(简称“北大七校被戏称为“北约”)的招生网站上也同时发布公告,宣布2016年七校将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以联考成绩作为录取参考标准。
在各校给出明确信息的前几天,网上即出现了《八校联考高校自主招生进入“战国时代”》的帖子,称北京大学上海招生组负责人林姓教授已确认八校(“北大七校”+中国人民大学)即将举行联考,并由北京大学命题。最终,与传言不同的是,人大由八校“倒戈”向六校,形成了被称为两大阵营的“北大七校”和“清华七校”联考。 【查看全文】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