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思想家王守仁的“守仁求心”

作者:天天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4-10-18

守仁求心

王守仁家学渊源,父亲王华官至礼部左侍郎,经常对皇上和官员们宣讲《大学》等经典,深受孝宗的欣赏。王守仁自幼就有一股特殊的英勇气概,聪颖过人。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曾向老师请问:人生第一等大事是什么?老师回答:读书登第嘛。守仁却说:登第考取功名恐怕不是第一等事,读书应该是学圣学贤吧。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明白了,志在圣贤,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在当时,守仁与一般文人一样,好钻研理学,虽然潜心研究,但由于缺少明师的点拨,无法理解其中的意趣。有一天,他想起事物都有高深的道理,可以通过穷究义 理、通过「格物」得到,于是很高兴地约了一位朋友,试着去「格」庭院中的竹子。他们整天对着竹子沉思、默想,想觉悟其中的道理。结果,那位朋友连续格了三天,什么都没格出来,便支持不住病倒了;守仁认真地坚持了七天,同样也病倒了。而竹子的道理,丝毫没有被格通。在怅然失望之余,他深深体悟到,只靠苦思冥想穷究物理不是学习圣贤的道路。黯然退出宦途后,守仁在家乡的阳明洞里筑室静修学习。他慢慢体会到离世脱尘的消极态度是没有益处的,入世救世才是人生的大道。此后,他毅然倡导圣贤之学,并且开始讲学,孜孜不倦地以教化世人为己任。

三十五岁那年,守仁出任兵部主事。当时太监刘瑾得到皇上的宠信,专横跋扈,引起大臣的不满。一些正直的大臣先后因劝谏皇上而遭祸,王守仁也因此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约在今贵州省修文县境内)作驿丞的小官。龙场驿位居贵州西北,万山丛棘,瘴气逼人,毒虫蛇蝎,遍地都是。这里杂居着苗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个人的功名利禄、得失荣辱,都是一场空。龙场驿的环境恶劣,衣食住行没有一样能够具备,同去的人抵挡不过山中种种病毒的侵袭,纷纷病倒,相继去世了,侥幸存活的人个个暮气沉沉。守仁见此,告诉自己,不能再消沉下去了,于是振作精神,以身作则,每天快乐地工作,打柴担水,熬粥做饭,饮食起居……都一肩扛起,并且唱起歌来,把家乡小调也高亢地唱出来,一时大家的精神都被调动起来,从此战胜了意志消沉及一切的疾病,龙场驿焕然一新。

由于仰慕王守仁深厚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附近的人们渐渐依附在他周围。为了教育当地人,他建造了龙冈书院、君子亭等场所,在那里讲学。他根据当地的风土民情,因势利导,用传统的儒家思想教化他们。渐渐地,当地土著民族大为开化,贵州学儒的风气从此盛行起来。谪居龙场的艰苦日子,对个人生活来说是不幸的,但是对于成就一生的思想学问,却是最宝贵的转机。一天,守仁忽然悟出了困扰多年的「格物致知」的道理,他喟然 叹息道:「从前我一直被格物致知的道理所困惑,如今才明白,圣贤学问的关键在于将一颗浮动的心定下来,不再向外驰求,能做到反复地求诸自心,就可以改造周围的环境。成圣成贤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后来,朝廷派守仁去广东、广西平定土酋的叛乱。由于征战劳顿,使守仁身心疲惫。在重病之中,他上疏给皇上,请求辞官回乡。因为病情严重,守仁匆匆返回故乡。临终前看到学生哭泣不止,微笑着说:「我的心中一片光明,有什么遗憾呢?」守仁去世时,五十七岁。他的灵柩路过江西,当地的军民身着缟素,痛哭着为他送行。

王守仁(1472-1529),明浙江余姚人,大思想家,人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历任刑、兵部主事。因镇压民变有功,晋右副都御史,世袭锦衣卫副千户。创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又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标帜,世称「王学」,学者云从,风靡南北。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传统文化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