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作者:王军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7-03-31

如何用9年时间实现这个目标?

——对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几点思考

王军

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在论述总体目标时明确,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要基本形成。如何用9年时间完成实现这个目标?只要我们把文件中的这几个“关键词”立起来,再创中华传统文化新辉煌定有期许!

——研究阐发,要像人口普查一样摸清传统文化家底。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演变和展现。她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其后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衍生出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十分享受她,有时却不知她的历史和由来。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研究阐发”是整体“工程”中的最基础工程,固基强魂必须先要追根溯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成功进行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和2016年;进行了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分别是1956年、1981年秋至1985年、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并于2016年6月至2016年完成了首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搞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阐发工作,要像人口普查一样摸清传统文化家底。各级要在全国文物普查、非遗普查和其他文化类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地域特点和实际,分类分项制定传统文化普查方案,拿出专项资金、抽调精干力量、明确具体要求和时限,采取“翻箱倒柜”、“入户寻宝”、“走访追踪”等方式,真正摸清地域传统文化的家底。通过科学系统地梳理分类建立档案名录,组织专家学者开展针对性研究阐发,较全面地完成追根溯源和收集整理工作。

——教育普及,要像当年文化扫盲一样抓好全面覆盖。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内涵。《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时,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与传承发展,其切入点、支撑点、着力点、落脚点都在于“树人”。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还存在不少盲点和弊端,中小学主体教材中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故事占比不高,收录偏颇、解读表浅等现象依然存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今后,传统文化的教育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学段针对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行教授。陈部长“全覆盖”教育的表态是令人欣喜的。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怎样落地实施,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紧贴实际。

笔者认为,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既要进入课本、进入课堂,更要进入教育的主体架构;既要抓住学龄前的兴趣培养期、中小学树人关键期,更要抓住大学创新实践期;既要抓住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更要抓住业内业界机构认可;既要关注一般群体和受众,更要关注民族地区和特殊人群。: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中,先后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教育普及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必然选择。只要我们拿出当年“扫盲运动”的坚韧精神,通过系统有效的教育普及、认知认同和躬身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成为活着的基因、不断的文脉,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传承,要像护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积累的人文遗存蔚为大观,地下文物与地面胜迹互为佐证,民间传说与典籍史册交相辉映,360多万平方公里的“雄鸡”版图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斑斓色彩,给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的文化复兴,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注度前所未有。2015年2月,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博物馆条例》;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2017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文化部等三部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由此可见一斑。

但从全国各地总体成效看仍不让人乐观,有的地方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不力,会议上表态的多、统筹规划的少;有的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应,选择性开发利用多、系统保护利用少;有的地方以文件代替落实,应对上级配套措施多、落地开花结果少……不同程度制约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深入有效推进。

笔者认为,做好当前保护传承工作,除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之外,还要着力解决好文化传承人和保护人培养扶持不够的问题。在国务院公布的4批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工艺项目共有300余项,由于缺乏传承人和保护人,很多传统工艺面临“人走艺绝”的现象,这也是《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出台的背景所在。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2014年2月25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其言深切,喻之达心,各级不可不察。

——创新发展,要像科技创新一样再造传统文化辉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不竭的精神动力。必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全民参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作为文字存放在古籍里,也不能仅作为文物珍藏在展馆内,而是要让其活起来、用起来、传下去,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如《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在今天仍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这都是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典型例子。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需要立足自身,同时也需要立足世界民族之林中。这更需要我们加快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型、创新性发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世界融入,走出国门,影响全世界;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文化协调发展;要重视民族企业,多搞自主研究发展,多创造适合中国人,影响外国文化的传统文化产品。

自我国启动科技兴国战略以来,科技创新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就要像抓科技创新一样,让更多的中国制造的影视剧、文化书籍、文化产品等占领国内国际市场;要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十”、“文化十”、“旅游十”等产业、行业间的要素融合和综合集成,使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焕发强大的渗透力,催生出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品牌,使其成为新看点、新亮点和新卖点。

一切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要紧紧扭住青少年是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加大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力度;要牢牢抓住大学生是最具创造性的实践主体,为其搭建展示舞台,提供有利条件,激发他们无穷的创新潜力。

《意见》就如何搞好传播交流用了475字进行了简明扼要地的阐述,既明确内容和手段,更明确方法和路径,为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南。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步伐加快,给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播交流带来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只要我们拿出中华民族特有“工匠”精神,一定会有更多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

(作者:王军 系四川省乐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调研员)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传统文化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