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你真的懂二十四节气吗?

作者:编辑整理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6-11-30

2016年11月28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于埃塞尔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评审新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在2014年,我国便已正式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而在两年后的今天,也就是2016年11月30日,终于得偿所愿。

其实,简单地说,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时间点。二十四节气便是按照气候的变化,把一年的时间平均分成二十四个节次,所以称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的天文知识与人文生活合一的文化技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二十四节气

从黄道说起

要想知道节气的由来,还要从一个人们常常叨念的词儿——黄道说起。黄道是一年中太阳运行的视轨迹,即我们看到的太阳运行轨迹。事实上,这是人们的错觉,本应该是地球围绕太阳在转,然而由于我们住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只感觉是太阳在朝升暮落,所以便认为黄道是太阳在天空的运动轨迹了。地球公转时环绕太阳的轨道成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叫做黄道平面,它与天空相切的线便是黄道。

除了公转,地球还要由西向东围绕地轴进行自转。当然,这个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它通过地心连接南北极。地球始终不停地绕着这个假想的轴运转。如果地轴和黄道平面正好垂直的话,那么世界上各地昼夜的长短会固定,也就不会有四季的变化了。但是,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恰好有一个约66.5°的倾斜,于是世界各地就有四季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

黄道之外,我们还要了解一个不太熟悉的词儿——天赤道。天赤道也是假想的,是垂直于地球地轴把天球平分成南北两半的大圆,理论上有无限长的半径。相对于黄道平面,天赤道有一个约23.5°的倾斜,这是地轴倾斜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

黄道一年中会穿越天赤道两次,一次是在春分,另一次是在秋分。由于在黄道上没有明显可以作为黄道经度0度的点,因此春分点被任意的指定为黄经0度的位置。春分这天,全球各地的昼夜都是十二个小时,“分”指的便是平分的意思。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阴历还是阳历

节气与历法相关,但是我国自古以来流行的历法不止一种,所以人们也常常混淆节气与历法的关系。那么,首先简单地分别几个常用的历法名词:

阴历。阴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历法,符合月相的变化。阴历的最大缺点是与四季寒暑无关,因而这种历法对生活和生产极不方便。现在世界上除了伊斯兰教国家由于宗教关系仍在使用阴历外,其他国家已不再使用阴历。

二十四节气

阴阳历。阴阳历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为的基本周期。它以朔望月为基础,年的平均长度又像阳历一样以回归年为标准,完全符合四季的交替,并且通过加入闰月的方式平衡时间。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又称夏历)就是一种阴阳历,并不是简单意义上说的“农历即阴历”。

二十四节气是依照太阳运动的视轨迹确定的,所以在阳历(即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反而在传统的农历中日期的变化比较大。只不过,在很多报纸和日历中,通常在农历后附印节气,很容易让人们觉得节气是跟着农历来的,加之“农历”与“阴历”的混淆,更使得人们忽视了二十四节气与阳历的密切关系。

二十四与七十二

我国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有着悠远的历史。《尚书·尧典》中记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说明很早的时候人们便开始采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

节气

古代使用土圭(玉器)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古代确定一年四季的方法,每季三个月,以“孟”“仲”“季”来区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都在每季之中。

有了二至、二分,再加上气候的变化以及农事的需要,其余的节气也跟着发展起来。到了大约秦汉时期,可以表示气候变化和提供农耕日程的二十四节气便全部完备。

二十四节气充实为七十二物候,每候有一定的“候应”(气候、动植物的变化),是古代历法更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知道每个节气是十五天左右,又可以分为三候,即每五天是一候。物候最早起于秦朝,但当时节气还在发展中,候应更多的是与“孟”“仲”“季”相应。大约到了南北朝时,历书里开始载入候应,自此经过数代都沿袭下来。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的出现是传统农耕生活的产物,而它的传承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在西方世界,只有二至和二分四个节气。我们的祖先精究历象与物候,将气候、温度、降水量、农事活动以及动植物等都融入其中,使得二十四节气成为极具自然与人文气息的时间刻度。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传统文化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