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屈原
屈原中国最早的诗人。战国楚人,是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历任左徒、三闾大夫。力主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在同保守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逸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因而接近人民,对黑暗现实日益不满。秦兵攻破楚都郢之后,痛感无力挽救祖国的危亡,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于是投汩罗江自杀。其代表作《离骚》,强烈地表达了进步的政治思想,愤世嫉俗的高洁品格,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感情和献身精神。此后,骚体便成为一个新的诗歌样式。
2.贾谊
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以《吊屈原赋》最有名,为汉赋之先声。散文成就更高.文章气势豪迈,逻辑严密,感情充沛,善用比喻,为西汉最优秀的政论散文,对后世论说性散文影响颇大。哲学上以德为万物之本,认为德生阴阳、天地与万物。但又认为德由道生。后期转向自然论,以为万物均由自然而生,自有其生灭变化。人要认识自然,必须“清虚而静,镜仪而居”。试图以人之衣食状况解释社会治乱与道德兴衰,认为若饥寒不保,则无以言德。
3.司马迁
司马迁出身史学世家,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继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又随汉武帝到泰山、长城、河北、辽西等地出游,增长见识。饱览朝廷藏书,并开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的遗愿。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受此大辱,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名著《史记》。《史记》记载了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
4.东方朔
东方朔西汉文学家。早年学诗、书、剑、兵法,他既爱经术,又博览群书,性情诙谐,应对敏捷。后自荐入朝,博得武帝爱幸,授他为郎,常在侧侍中,任武帝太中大夫。有正义感,能直言切谏。武帝作建章宫,他谏道:「皇上淫侈如此,而想使百姓不奢侈,不失农时,这实在很难。」这样当面责武帝也确很有勇气。
5.刘向
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用阴阳灾附会时政,屡次上书劾奏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
6.严光
东汉初.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后被征召到京师洛阳,授谏议大夫,不受,归隐于富春山。
7.班固
班彪之子,弟班超,妹班昭。彪致力于著史,为续司马迁《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固承父志,继续撰写。以有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超上书为之申辩得释。明帝召为兰台令史,典校秘书,遂得以再从事著作,积二十年增补而为《汉书》。章帝建初四年奉诏撰集诸儒生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事,成《白虎通德论》。#from www.zhlzw.com end#和帝永元元年以中护军随大将军窦宪北征匈奴,纪功勒石燕然山。次年,行中郎将军。后窦宪被诛,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其时《汉书》尚缺八表及〈天文志〉,由其妹昭与马续奉诏续成之,为西汉一代之断代史。
8.黄香
东汉。少博学经典,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下黄童。殇帝时,任魏郡太守,时遭水灾,以俸禄赈济贫民。
9.陶渊明
名陶潜,字渊明。东晋末、南朝宋之间的杰出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没落的官宦家庭,少年时受玄学影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闲居乡里多年。他在二十九岁出仕,经历了十三年时宦时隐的生活,其间发生了桓玄谋位、刘裕起兵等政治风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政治的黑暗,由是更加渴望返归田园,摆脱为「口腹自役」的生活,保持纯真质朴的本性。四十一岁时,因家贫,求为彭泽县令,为官八十余日便借故辞官,赋《归去来兮辞》,息绝交游,不再出仕,躬耕自资,饮酒赋诗,自娱心志。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高洁孤傲的人格和「桃花源」的理想,以及诗意化的生活情趣,对后世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0.谢灵
运东晋南朝大族,著名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俱为江左第一。东晋时,官至相国从事中郎。#from www.zhlzw.com end#入南朝,降为侯爵,历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他热衷于政治权势,又出身于豪门世族,「自谓才能宜参权要」,但在南朝刘宋时未被重用,故心怀愤恨。虽身居官职,却不理政务,肆意遨游山水。后竟辞官回家,常役使数百人凿山浚湖,探奇访胜,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
11.萧统
萧统南朝梁文学家。武帝长子。世称昭明太子。信佛能文。曾招聚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对后代文学颇有影响。
12.王勃
王勃唐文学家。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其诗长于五律,偏于描写个人经历,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流丽。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而有气势,以《滕王阁序》为较有名。
13.骆宾王
骆宾王唐文学家。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其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悲愤之词。又善骈文。
14.王维
王维唐诗人、画家。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艺术上极见功力,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京。兼通音乐,精绘画。善写破墨山水及松石,笔迹雄壮,似吴道子,始用皴法和渲晕,布置重深,尤工平远之景。曾绘《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亦擅人物、肖像、丛竹等。
15.白居易
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 "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早期所作讽谕诗,如《秦中叶》、《新乐府》中的不少篇章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from www.zhlzw.com end#自遭受贬谪后,意志逐渐消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地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16.刘禹锡
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学。重要哲学著作《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
17.李贺
唐诗人。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
18.孟郊
唐诗人。与韩愈交谊颇深。其诗感伤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from www.zhlzw.com end#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言。有《孟东野诗集》。
19.陆龟蒙
唐文学家。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所作散文《野庙碑》等,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统治者腐朽,作了讽刺和揭露。诗多写景咏物这作。有《笠泽丛收》、《甫里集》。
20.贾岛
贾岛唐诗人。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官终普州司仓参军。其诗喜定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即在晚唐、宋初和南宋中叶颇有影响。有《长江集》。
21.李商
隐唐诗人。其诗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时政弊端多有所反映,《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拆时政。"无题"诗脍炙人口、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
22.韦应物
韦应物唐诗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寄情悠远,语言简淡。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后世以其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有《韦苏州集》。
23.李白
李白(七零一 ~ 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雄奇豪阔、热情奔放。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与杜甫并称“李杜”。
24.杜牧
唐文学家。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感于藩镇跋扈和吐蕃、回纥的攻掠,诗文中多指陈讽谕时政之作。小诗写景抒情,多清俊生动。也有一些诗写他早年的纵酒狎妓,为"小杜"。亦能文《阿房宫赋》颇有名。
25.司马光
北宋大臣,史学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他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from www.zhlzw.com end#他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为编年体通史,学术价值很高。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著述甚丰。
26.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入仕后,不论在朝或任职地方,均勤政廉洁,政绩显著。京师流传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盛誉。监泰州西溪镇盐仓时,修堤防海患,堤长数百里,人称「范公堤」。出巡江淮、京东灾区,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宋夏战争期间,出任陕西帅臣,改革军队编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修城筑寨,屯田积谷,巩固了边防。西夏人称其为「胸中有数万甲兵」。他的文学成就不亚于其政绩。其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传世名句。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27.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事先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后因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请求辞官。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史学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并与宋祁等修《唐书》。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编为《集古录》,并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主张文以致用,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以景抒怀,平易流畅、委婉曲折。
28.曾巩
曾巩北宋文学家。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郐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亦以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
29.苏轼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后又调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元丰二年他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任相,召他还朝,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因对尽废新法有异议,出知杭州等地。以后,又几次入朝任职和贬官外放。病逝于常州。其主要成就是文学,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散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from www.zhlzw.com end#著述甚丰,有《苏东坡集》等传世。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0.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金与蒙古国官员。契丹族,契丹皇室后裔。初仕金为燕京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金贞三年他在燕京降蒙古。后随成吉思汗西征,以善长医卜、律历等,深受信用。窝阔台(元太宗)时,为中书令(主管文书的必赤),主持制定仪礼,并多次谏阻蒙古军屠城,阻止蒙古贵族改农田为牧场的企图。在他的建议下,中原设立十路课税所,实行赋税制。他进言:「制利器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奏行科举取士,尊孔重儒,设置编行儒学经籍的经籍所、编修所等措施,对恢复和发展中原文化卓有贡献。
31.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佔领,二十一岁参加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满江红》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辛弃疾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沉鬱、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像,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託。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33.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他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后任参知政事等。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从江西派人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他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
34.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from www.zhlzw.com end#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离开人世。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着。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澹自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关山月》、《剑南诗稿》、《剑门道中遇微雨》、《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35.刘基
刘基(1311-1375),明初大臣、文学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 年),朱元璋下处州,闻刘基及宋濂等名,次年礼聘而至。参与谋划平定陈友谅、张士诚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不久,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人惮其严。洪武三年(1370年)授弘文馆学士,封为诚意伯。刘基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天下,太祖比之为张良,为政颇有知人之明。洪武四年,赐归。八年病卒(有传闻为太祖所杀),正德八年(1513年),加赠太师。刘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文与宋濂齐名,诗与高启并称。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有《郁离子》十卷,《覆瓿集》二十四卷,《写情集》四卷等,后均收入《诚意伯文集》。相传他作有《烧饼歌》,对后世之事多有预言。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