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取向,当今时代呼唤怎样的价值思考

作者:郭斐然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5-04-27

——从“房娃提问”说开去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很多新闻当下引发舆论强烈关注、引起人们激烈争辩,转瞬已是旧闻,湮没在更多奇谈怪论和绯闻八卦中。

北京房娃的故事就成为这样一个碎片。我曾以为,初中生小虎“为什么还要上学”的提问,是对当下社会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一种逼问,会击中人们心底埋藏已久的虚无感、幻灭感,甚至唤起社会对价值和意义问题的重新关注。然而,这则新闻受到关注的时间,先后不过几天。很有可能,是这个人物和这个故事不够典型,无法承载如此深层的话题。

但或许还另有原因。新的商业文化正在塑造并且已经塑造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人们习惯于通过快餐式新闻了解世界,通过报复式消费满足欲望,通过虚拟的社交网络抚慰心灵,通过无所不在的娱乐排遣压力。大家每日浮光掠影地浏览信息,在社交网站和微博微信上分享心情,骂一句,点个赞,或者发表意见,或者晒晒照片,多是打发时间、宣泄情绪、显示存在,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认真思考,更难以触及灵魂,说白了,种种反应不过是接受碎片化信息刺激后的条件反射。

今天,价值、伦理、道德等话题已经越来越少地被提及,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也越来越成为不再需要讨论的问题。这样的时代,可能注定不会再现上世纪80年代的“潘晓之问”,也注定不会再掀起一场激发一代人思考人生意义的大讨论。

在很多人看来,既然金钱可以为社会注入目标和动力,既然娱乐能够给人们带来笑声和欢乐,我们为什么还要思考?思考所谓的价值又有什么价值?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将这个问题回答到了极致。书中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场景,在“神奇”的未来世界,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胚胎在试管中培育,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职业工作也早已安排好。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身份早就被确定,工作只需按既定模式机械化操作,按照什么方式思维什么恨什么也已被预先设定好。人人都自得其所,扮演着出生之前就被赋予的角色,没有反抗,只有快乐,偶尔的不快,也将被麻醉剂抚平。

这一部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被誉为“永不过时的科幻哲理寓言小说”,既是对所谓新世界的讽刺,更蕴含了对人类自身及未来的忧思。而这个“美丽新世界”,真正让人感到痛苦和恐惧的,不是用快乐代替了思考,而是人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快乐,为什么不会思考。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维特根斯坦也说,人类生活的核心就是思考。我们无法想象,当失去了痛苦、不安、激情以及一切复杂的情绪,当最终失去了思考的权利,人,还剩下什么?

人之所以为人,就意味着必须要有所超越,有所追求。

中国人历来讲“仁义”。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对于一件事,有些人首先是思考道德上该不该,而有些人只是在意有没有利可图,取义还是取利,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也追求“境界”。所谓境界,就是意义的赋予。具体说,当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自觉地做,正是这种觉解,使这件事对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多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起,就构成他的境界。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们所进行的学习体悟,就是为了将自己从功利境界提升到道德、天地境界。与“仁义”、“境界”类似的,还有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构建起中国人所共享的独特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大力提倡和弘扬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反映当代中国精神风貌的核心价值观,意义尤其重大。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我们确立的当今时代的精神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核心价值观就承担着这样两个作用。第一,它在用中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第二,它正成为我们自觉的信仰,它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寄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信念、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它告诉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民族的最高利益,是13亿多人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根本目标。

执着于共同信仰,确立了共同目标,前进路上,我们才更有力量。(作者:郭斐然)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人生价值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