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仔细研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川武先生的著作《理解教育论》一书,对熊教授的经典名言“教育本是脑力活,巧用情智才成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理解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即师生同益、感情先行、强德富智、笃行不懈,使不想学者想学,想学者学得更好。理解教育是开动脑筋的教育,是感情先行的教育。“理解教育”本身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是一种渗透于教育过程的思想与方法。作为一种思想,教师与学生之间事事处处都需要理解,都需要沟通。作为一种方法,本书中介绍的操作策略达20多种,且可操作性很强。
熊教授认为,理解教育主要是三句话: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在学校,由于师生间的误解,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甚至造成教育失败,当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次教育却不见成效时,教师们常常会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叹,随之采取冷漠、嫌弃甚至粗暴的行为,这是教育中的不理解造成的。“理解学生,教在心灵”是说教师要善解人意,解读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的情感因素,取得教学效益最大化。“解读教师,勤学奋进”即学生应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体谅老师的苦衷,熟读精练,发奋进取,让学生在情感教育中发出内心的呼唤——为父母的辛苦劳作而学习,为老师的无私奉献而努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即师生之间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不断规划和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去追求人们自身的价值。中华励志网 http://zhlzw.com
《理解教育论》中还介绍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理解策略:如开发出《教师理解歌》、《学生理解歌》,练习理解操,构建理解室等,另外还针对不同的学生灵活运用理解策略,力求消除误解,勉志励学。如对怨师而厌学者,多用“动情类”策略;绩劣而厌学者,多用“建功类”策略;志弱而厌学者,多用“励志类”策略等,通过这些策略运用,能更加有效地增进师生间的理解,消除误解,更加有效地转变后进学生。
熊教授的理解教育在“反思创读,多重循环”教学模型中采用“自然分材教学”的策略,这也是他重点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自然分材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采用“普读”与“补读”相结合及课外档案跟踪的方式,因人分配学习任务的教学。该教学方法主要环节是反思诊断——普补分读——两册作业——档案跟踪。各环节的具体要求是:诊断要“快”,普读要“巧”,补读要“明”,信息要“畅”,两册要“实”,档案要“精”,跟踪要“勤”,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果师生之间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做到“平等对话、相互言说”,就能拉近师生的关系。特别是与弱势群体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进行心灵对话,更易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更易激发起他们努力向上的精神,释放其蕴藏的独特的个人潜能,并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最后我有理由相信,理解教育一定会引起教育界的震动,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实验沃土。解读学生心灵,塑造人生价值不正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追求吗?(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