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很喜欢给我讲她办公室里的故事。时间长了我发现,在她的讲述中,永远有个固定的反面人物,男一号。比如——
她跟男一号交接工作,刚说了个开头,那边马上不耐烦起来:行了行了,我知道,你别说了。她只好打住。可没过10分钟,电话就追过来:你刚才说的那个,怎么回事来着?
她和男一号一起出差,看到他在酒桌上跟人家客户天南海北地胡抡,醉话谎话怪话说得前言不搭后语,她听着都觉得害臊,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恨不得一头钻到桌子下面去。
不胜枚举。
一度,她觉得自己和男一号势如水火,只要这个人在办公室里一出现,她立马浑身不自在,憋着想发飙。这甚至成了她的一块心病,严重影响到职业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指数。
她试着分析过男一号升迁或者跑路的可能性,不大;她还考虑了自己是不是要换个工作以避开此人,后来一转念,这份工作哪儿都好,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值当!
她来问我,这道非此即彼的题,要如何选择。
做个有些唐突的类比吧,电影《美丽心灵》里,数学家纳什的精神分裂康复过程,或许能给身处职场的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国防部官员帕切尔,室友查尔斯和他的小侄女玛休,不断出现的三个虚拟人物把纳什的生活搅得混乱不堪。这样的精神分裂,意味着纳什不得不和自己钟爱的数学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这,是不是像极了我那位可怜朋友的职场处境?
说实话,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直在猜测,这三个人应该最终会从纳什的生活中消失吧,这样他才能彻底摆脱掉那个虚幻的世界。可让我没想到的是,直到影片结束,那三个人依然站在那里,他们还会时常出现在纳什眼前——只不过,是他对待他们的态度变了。
当他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三个虚拟人物身上,时刻准备着与之抗争的时候,他们变得越发强大,甚至威胁生命;相反,当他试着用工作填满自己的生活,对他们的言行置之不理时,三个人却变得安静起来。
生活中也是一样。有些人,你越是反感他,就越是会下意识地紧盯着他,他的那些不堪之处就越能被你轻易捕捉,之后无限倍放大。在我听到的关于男一号的故事里,很多小事就是被这样妖魔化并上升为“人品问题”的——
下班前,男一号主动过来搭讪:还不走,等人?她暗暗地不爽,心想,你是谁啊,管得着么?K歌房,男一号几乎不着调地唱了首林忆莲的歌,她偷偷给我拨电话,快听,那人又要出洋相了!部门组织春游,男一号对吃住条件发了几句牢骚,她顿时感叹,一个男人怎么还能矫情成这样?
这些故事的主角要是换了别人,她肯定一笑了之。但对这个人,就是不行。
学学纳什吧,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仅仅用好与坏、去与留这样的二分法是搞不定的,黑和白之间,存在着无数种灰色,也预示着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不妨把视线从二选一的问题上移开,往开阔处看,往长远处看,而不是死死盯着那个让你郁闷的人或者事。没准过段时间你会发现,麻烦依然在那里,但它远没有你之前想象得那么致命。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