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赢在实力 胜在心态
-----说给学生
神闲气定迎高考
“高考焦虑”很正常。
有成竹在胸的考生是事实,但绝大多数考生都会是紧张的,甚至包括他们的父母、亲戚和老师,这是正常的。可面临这种情况,考生们却千方百计想要平静下来,到处寻找灵丹妙药控制紧张,有的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住进星级宾馆,暂且不论效果是否可能和初衷正好相反,因为孩子的心理压力可能增加:爸妈付出这么多,考不好没法交代。事实上,高考前的这种紧张可以称着“临场状态”,这是生物有机体在对待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倾向,是为“应激”做的准备,所以无须告诫自己不要紧张。事实是越想让自己平静越是平静不下来。需要做的只是两点:①我要参加高考了,我开始紧张了,做好准备了②紧张很正常的,想想吧,这么重大的考试,我怎么可能一点都不紧张呢?当考生对考前紧张有个充分认识之后,反而会平静下来。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某种状态是正常的,我们无须担忧。所谓紧张常常是因为担忧产生的。就象我们面对失眠,我们常常告诫自己赶紧睡吧,别折腾了,明天还有好多工作要做呢,结果是失眠更厉害。当然,过度紧张是令人担心的,需要接受指导和放松训练。
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的正确认知也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分别探讨如下:
高考是实力竞争,更是心理竞赛。
1) 高考是实力竞争:
··学习目标的设定:厚书读薄,最合适的是最好的。。。。。。
··学习方法:与老师同步和个人计划的并行。。。。
··学习计划:可操作。。。
··如何进入状态?。。。。。理出头绪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面对 ;知识橱柜;时间表/任务框。。。如何看待月考。。。模拟考试。。。毅力。。。
2) 高考是心理竞赛:
事实上,高水平的竞技,实力之间的差异已经可以忽略不计,真正的差异取决于心理准备的充分与否。2000年悉尼奥运会牙买加运动员奥迪百米失利的原因是因为她太渴望以金牌告别她20年的田坛生涯,这位优秀的女子百米选手20年驰骋田坛却总与冠军擦肩而过。这次的告别“演出”她有着太高的期待,以至于在别人抢跑两次的情况下她只是闷头飞跑,使自己丧失了可贵的体力而最终获得第八名。相反,陶璐娜在心理教练的训练下,以神闲气定的姿态为中国队赢得当年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刘翔和李婷、孙湉湉则在强手林立面前表现出霸气和大气,创造出奇迹。心理学对这些问题都有很好的研究:低水平动机的人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过高水平动机的人却往往受阻于动机的困扰而不利于临场发挥。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的动机最有助于获得成功。多年高考研究的结果表明,许多最优秀的学生往往不是临场发挥最好的学生,因为他们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之所以仍然能进北大清华是因为他们的实力所在。而那些平时学习中等和中等偏上的学生往往临场发挥最为出色,因为他们只是想尽力而为,无须为学校摘取状元金牌,也不会有万一考砸了何以交代的顾虑。心理学的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实际用处。一个好的心态是高水平发挥的坚实基础。
理不出头绪很正常
临近高考了,许多同学感到学过的东西理不出头绪来,脑子或者一片空白,或者模糊不清,其实这两种状态也都是正常的。想想一本书的内容就那么多,一堆书的内容可谓铺天盖地,怎么可能清清楚楚?这个时候的大脑是一个百纳仓库,如果能够十分清晰明了地拿出这个抓出那个,反倒可能说明你大脑仓库里的东西有限。混沌状态没有关系,真正的清晰到了考场自然就跟着考题慢慢就出来了。许多考生这个时候真的有一问三不知的情况,不必多虑。
带点侥幸上考场
与上述观点相近的心理准备还有带点侥幸心理。考试当然不可能侥幸过关,但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时间把没有掌握的知识弥补起来的考生们来说,适当的侥幸心理有助于缓解考试压力。具体说来,就是暗示自己:考试来了,好多知识都没有掌握牢靠甚至没有掌握,不过关系并不太大。考官出不了那些题的。事实是的确有很多这样的题考官出不到。一门功课就可以建一个题库,可真正落到考卷上的题也就十几二十道大不了三十几道。即使是知识点也不可能在一张试卷上全部考到。所以,许多没有掌握好的题在试卷上见不到。何必紧张;当然,同样的情况也是事实,你没有掌握牢靠的知识偏偏成了考题,同样的心理可以帮助你战胜胆怯:“我这次够倒霉的呀,石头偏偏砸在我头上,恐怕倒霉的还大有人在”。摇摇头向前进。
排除干扰
许多可能的失误甚至失败来自同学们不能有效地排除干扰。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也没有完全真空的环境。学会排除干扰可以增强挫折的适应力。
第一个干扰是被可能的失败压倒。一些同学会在这个时候因为巨大的压力而自我挫败。很多时候是不必要的,在结果没有出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究竟鹿死谁手,不必自扰。同时,考试中经常有可能暴出冷门,为什么不自信自己是那匹可能的黑马?
第二个干扰可能来自妈妈的唠叨。不少同学反映,妈妈常常会在复习阶段表现出特别的唠叨,给本来紧张的生活添乱。对待的妈妈的唠叨,比较好的办法是两个,一是理解妈妈的苦心,体谅妈妈的好意;一是可以采取温和的而不是抵触的态度应对唠叨。这个时候我们两个耳朵的功能都可以很好地发挥出来。努力吸收妈妈唠叨中合理的部分,对不愿意接受的部分不妨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听唠叨就火冒三丈。
老师的责怪是第三个可能的干扰源。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说,不严厉的就不是老师。通常情况下,老师是严厉的,并且本能地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更有好感,关照更多。如果我们碰巧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当然心情好,也学习得好。但如果不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往往就难以在心理上更加感觉良好,以至于一些同学产生患得患失甚至自暴自弃的想法,耽误了学习,影响了自己的前途。如果是心理品质优异的同学,我们一方面可以从老师的严厉中找出自己的差距迎头赶上,也可以更加努力,纠正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华罗庚是我们国家伟大的数学家,年少时就读一所很不好的学校,学习风气不好。一次课间,华罗庚和同学们在走道里打打闹闹,正好路过教员休息室,听见一位老教师在说:这个学校的风气这样不好,学生们也不好好学习,看上去不会有多少出息的学生。碰巧这个话被华罗庚听到,他想:我们太不努力了,让老师这样失望,绝对不可以这样。再说了,老师这样说也不对呀。于是,华罗庚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出息,不让老师失望,一定要奋斗,出息给老师看。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优秀也在于能够在不利面前拥有平稳的心态,坚强、勇敢。
另一个较大的干扰来自同学之间的不当竞争。不少同学在学习中总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以至于许多同学产生悲观心理,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强。事实上,个人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如同人的十个手指,各有所长。和别人比较的意义仅仅在于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因为大家都在努力。我们真正需要超越的永远是自己:我是不是已经足够努力?是不是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每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同,际遇也不一样,未来的理想也各个不同。别人有别人的天空 ,自己有自己的舞台。和人比较,鞭策自己;尽够努力,超越自己。
正视厌学
对许多同学来说,厌学几乎不可避免的情形,不仅是学习成绩稍微差一些的同学,即使是成绩优秀的同学也难例外。这是因为大家经历了12年艰苦的学习,尤其是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疲惫,这种状态犹如800米赛程中的极点现象,也如同那句古语所说:一百步半九十。意思是说,我们要走一百步,走了九十步仿佛只是走了一半的路程。说明最后的十步最为艰难。所以,面对自己的厌学情绪,一要善待自己,一要努力克服,不言放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例子,我的表侄是一所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当了5年的学习委员,到了临近高考的三月份,忽然觉得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大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情绪一直在低迷之中,但最终想到多年的努力,想到亲人的期待和未来的责任,坚持了下来。最后以600多分的高分就读南开大学金融系,现在已经是著名的顺驰房产的部门经理。
我不行谁行?
给自己打气,无疑是最大的应考礼物:是的,我不行谁还行呢?我的一位男同学当年就是凭借这句话对自己的鼓励考出令老师同学不相信的好成绩。而当初的事实是,80年代初期,在我就读的家乡最好的市属五所重点校,由14个班选出来的最好的尖子班里,他的成绩无论如何也只是中等甚至偏下一些,但他被公认发挥最好。现在就职于中国教育电视台。问到他当时怎么想的,就是:我要考不上的话,我们班肯定没人考上了。同学们要知道,一个人在竞技状态下,自我鼓励多么重要。当然,一个人的真正实力依然是最重要的,不可忽视平时的脚踏实地。但谁能说,一次考试就真正能考出考生们的真正实力呢?给自己勇气,你会发现你的潜力远不是你平时表现出来的水平,看看这次足球世界杯上日本、韩国和美国队的表现吧。
遭遇难题怎么办?
考试中遭遇难题几乎是不争的事实。对许多考生来说,难题往往首先挫败心理,心想这下完了,一切都完了。没有难题的考试不是考试,无从选拔人才。需要做的或许只有一点,不要在难题上多费思量。赶紧往后做,把你认为容易做,而且有把握的题先做,最后来啃“硬骨头”,即使难题的分值高这也是相对最好的办法。如果在难题上耽误的工夫过多,最后可能会做的题的时间也不够了。而且,在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我们解难题的能力会下降,心里还掂着后面的题,紧张、心慌不仅使难题更难解,还影响后面的题。即使丢掉难题很遗憾,但不是损失。如果不该丢的分丢了就是大损失。
别人翻页,我心不慌
影响考生临场心态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相互干扰,身旁的同学翻页是最大的干扰因素之一。我给一名高三的学生做咨询谈到这点时,他告诉我说他在最近的模拟考中就遇到这个问题,而事实上这个问题给了他很大影响。考场鸦雀无声,钢笔落下和翻动试卷的声音清晰可闻。如果你还没有做完一页,而身旁的同学已经翻页做下一页了,你的心理通常会受干扰。避免的方法是:鼓励自己沉住气,我写字慢一点,但只能一步一步的来,这样很稳妥的;另一点就是,可以假想那个同学遇到难题,他/她是为了避免难题往后做呢。同样重要的是要承认人与人的不同,写字速度、对题目难易程度的理解等等都可能不同,他是他,我是我。我不可能也不必要跟他/她一样。如果大家都翻页了,你还没有,这就需要提醒自己加快一些速度。一般说来,考官在掌握题量上会考虑考生的平均速度,没有特殊情况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早点晚点没有关系。
强项失利,这是最难的科
强项失利对很多考生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考场情境下,因为不知道别人的情况怎样,考生会感到十分沮丧。但多年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考生在强项科目上表现失常,通常这可能就是最难的科目。但考生在考场上不知道这一点,可能因此心慌意乱,影响正常发挥,好的心理素质是在遭遇这种情况的时候暗示自己:这可能就是今年最难的科目了,我都这样,别的人恐怕更要栽倒了。假如情况相反,不幸马失前蹄,也要及时调整心态,鼓励自己:强项都失利了,弱项要尽可能少地丢分。我的好友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参加高考那年化学是最难的科目,而她的化学学习是次次拿竞赛奖的,我们的学校差不多是最好的中学。同学是我们学校的高才生。但最后她的化学只得了65分,全校一共只有两个人及格,大家可以想想,一个次次拿竞赛奖的同学只能做出60多分的成绩,心里该是怎样的沮丧。但她没有受干扰,而是从容应对。事实上,那年的化学就是最难的科目。我同学最后考上北大,现就职国家民政部。闯难关难在心理,大家多留心。
掌握考试的节奏
考试如同唱歌,其中有节奏需要把握,完美的节奏可以帮助我们从容地应对考试。这种节奏一方面是单科节奏感的把握,一是全部考试的节奏。节奏从进入考试之前就开始了。首先是同学们最好能够提前10-15分钟进入考场,给自己一个适应环境的时间。当试卷发下来之后,认真从容地填写个人信息,这个时间正好做心理适应。许多同学一进入考场就慌慌张张的,想赶紧做题,结果是心不静脑不灵。节奏的把握还在于做题时间的分配。一般原则是拿到试卷后大致浏览一下,看看题量,看看题目的难易程度,然后开始做题,先易后难把握时间,准中求快。。不要在一道题上花费过多时间,尤其是难题上逗留的时间不要太多。一方面,难题上花费过多时间会影响做其它题目的时间,损失不必要的分;另一方面,有些难题是用来拉开档次的,并不适合每个人,所以,在考场上要有好的判断,不适合自己的题就跳过。等有时间再回过头来,能做多少是多少。对于四科考试,也有节奏把握的必要。四科考试一个相对好的心理节奏是按照起程转合的原则来进行。许多同学希望第一科考试旗开得胜,这是受了成功的开始是胜利的一半的思想影响。在考场上,这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因为过度的动机水平可能会成为阻力而不是动力。如同唱歌,第一首相当于热身活动,平稳从容的心态是好的。接下来的几科也需要好的节奏感。如果是顺利,第三科的心态要平和,到第四科的时候可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果是不顺利,第三科同样需要平和的心态而不是试图力挽狂澜。排球场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形是一支球队失球两个,换一个发球高手来发球,结果经常是球不是出界就是触网。其原因通常就是太急于求成。最后一科的节奏最好是顺利便宜将剩勇追穷寇,失利便背水一战。
毅力----炼狱铺就的理想之路
做任何事情想要取得成功,没有毅力都是不可能的。正如但丁所说:所有通向天堂的路都是炼狱铺就的。一个考进北大的孩子在复习阶段,为了抵御深夜复习的困倦,采取的措施是困倦来临便跪在地上,以便自己不会因为困倦倒头睡下难以喊醒。没有人天生比我们聪明太多或者运气好太多甚至也不是比我们更得法。他们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是因为他们更努力,付出了更多。或许,高考前的这几个月就是炼狱,烧红的铁板、荆棘丛生的小路、跨过铁板,穿过丛林就是曙光一片。
失利了,让别人去伤心
不知道会在哪一科赛翁失马是经常也正常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许多考生会有意无意沉浸在悲伤之中,以至于影响了下科考试。假如有两科都考得不好的话,几乎就会沮丧透顶。失利的确令人沮丧,但只要考试没有结束,就不能说自己没有希望,轻言失败。重要的是要及时调整心态,既然这科甚至这两科都失利了,那就从别的科中把分数找回来。把伤心留给别人,把拼搏留给自己,考试的三天没有机会留泪悲伤。
高考失手不是人生失败
现在说这个问题是不是早了一些,我个人觉得不是,因为任何考试从概率上说,胜算的可能只有50%,任何人都不敢说胜券一定在握。失败的可能性不是存不存在的问题,只是大小的问题。我就咨询过一直保送上来但必须高考的学生。她妈妈说孩子甚至不敢面对高考。我也被听众朋友告知,今年中考之后就有女学生自杀的悲剧。高考对学生们来说是重要的人生关口,但不是唯一的关口。高考的失败是大的失败,但不是人生的失败,所有经历过的一切都是人生的财富,都是不断成长的阶梯。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