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曾经出演过一部科幻色彩的武打片《黑侠》。故事讲的是,一个阴谋家用高科技手段制造了一批超级杀手。他们都没有痛觉,面对强敌一往无前。“黑侠”就是其中的一个。后来他杀出魔窖,过起了隐居生活。
银幕上的“黑侠”攻势凌厉,以一当十。然而,现实中真的有一些人由于遗传原因,生来就没有痛觉。他们可远没有“黑侠”那么潇洒,反而天天处在危险之中:手放到热水壶上,烫掉了皮也不知道痛;身体被刀剪碰破,流许多血才发现。这些人都被家人严格地监视着,以防他们因为没有痛觉而不知不觉地受重伤。可见,痛觉不舒服,没有痛觉更不“舒服”。
和痛觉一样,我们内心中许多不愉快的负面情绪,抑郁、焦虑、自卑、紧张、悲哀、尴尬……都是漫长进化的产物,它们的存在能够提示我们,主体和环境之间正处于某种紧张的、不协调的状态。人受了挫折自然要抑郁,面对地位、能力高过自己的人肯定会自卑,等人等车时当然产生焦虑,第一次上台演说谁能不紧张,亲人去世哪能不悲哀,不慎作了错事无法不尴尬。
1896年,冯特发表了学院派心理学中第一个情绪理论——情绪三度学说。其中一度就是“愉快——不愉快”。这意味着,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本来就是正常的心理过程。从进化的角度讲,任何令我们不快的感觉都有环境适应的价值,提示我们正在面对什么问题。
然而,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远远高于动物,负面情绪和它的诱因之间的关系变得隐蔽、模糊、错综复杂,我们往往体验到一种负面情绪,却一时搞不清它的来源。所以,人们有把负面情绪孤立化的倾向,就是把它直接当成问题,试图消灭它本身,而不是寻找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
早在2500年前,释伽牟尼创立的原始佛教,就把消解负面情绪当成直接目标。他总结了人生八苦:前四苦“生、老、病、死”都是生理现象,中间三苦“爱离别”(与喜爱的事物不得不分别)、“求不得”(得不到喜欢的东西)、“怨憎会”(不得不与讨厌的人和事相处)三苦,理论色彩大大提高一步,和勒温“拓朴心理学”中的“双趋”、“双避”、“趋避”冲突异曲同工。原始佛教主要目标,就是怎么消减,最终消解这些内心的苦。或许释伽也已经想到,这些苦会陪伴人的一生,他认为,只有“蘖磐”、“圆寂”才能解决。后来,这两个宗教术语都消失了原有的意义,而与“死亡”等价。
世俗社会里的众生们没有佛祖那种层次的思维能力,但他们也早就学会用各种手段去直接消减负面情绪,或者去刺激愉快情绪(事实上是假愉快情绪)。借酒浇愁现象古以有之。现代社会里,种种麻醉品的流行也是出于直接消减负面情绪的需要。更有电子海洛因——电子游戏成为替代品。对于此类行为,有一个很贴切的词来形容——自我麻醉!
现在有了心理咨询业。如果考察一下人们的求助原因,九成是因为体验到了某些挥之不去的负面情绪,想摆脱它们。他们会直接提这样的问题:我如何才能不自卑,怎么才能不紧张?怎么才能不焦虑?如此这般。因为付费的咨客提了这些问题,心理咨询师们往往就顺坡下驴,告诉他们如何消除这些负面情绪,而不是通过这些负面情绪,解读个人面对的现实问题,进而正面现实,去解决那些实际问题。事实上,不要说那些办法是否有用便大可怀疑,就是真的管用,这样作也谬之大矣!心理咨询如果以消除负面情绪为目标(咨客愉快而走,很容易从口袋里掏出钱来),这样发展下去,只能成为高层次的、隐蔽的麻醉品。
还是上面那句话,如果一个人要想这辈子再不会感觉到抑郁、焦虑、自卑、悲哀……只有一个办法——圆寂。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