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8重归 人们希望这个故事永远讲不完

作者:编辑整理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9-02-11

今天,是“哈利·波特”系列“第八个故事”《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中文版发售的日子。稍微看一下就会知道,这本书是由英国剧作家杰克·索恩执笔的一部舞台剧剧本, J.K.罗琳只是参与了故事大纲的拟定,同时又对这一剧作进行了把关和认可,并没有参与写作——但这已经足够令所有出版商都将她的名字以放大加粗的方式在封面和海报上给以最醒目的呈现,无论英文原版还是任一国家的译本。

宣传当然足够热闹,销售也已经注定很好。在7月31日英文版开卖之前,《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便在亚马逊和巴诺书店的预售榜上高踞第一。国内的出版方和书店也都早已摩拳擦掌,以大幅的广告、提前的预售和庆典的举办来不断造势,放大这本书的意义。

虽然《哈利·波特》系列的全七部小说早已完结,但这个从1997年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就开始了的全球性的阅读神话,仍然在延续。它收到过不少争议,但几乎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认可。书评君今天还是想再次提起这句:为什么?

哈利波特

销售的神话与“文学性”的争议

J.K.罗琳早已表态,在第七部之后不会再续写哈利·波特的故事。读过前几部的“哈迷”们,也自然清楚《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整个故事的完结,所谓的“哈八”主要是宣传的噱头。但依然有那么多人参与到了这场期待和兴奋之中。在该书发售前的豆瓣页面上,被点赞最多的一条短评是:“这个属于「写得烂·卖得贵·但不得不买·还要打五星」系列。”

毕竟,对于数量庞大的曾经亲历过每一两年一部的《哈利·波特》“追更”史的一代读者来说,一个经过“哈利·波特之母”罗琳参与和认可的新故事已经有足够的魔力。魔杖轻轻一挥,那熟悉的兴奋便混合着已经逝去的青春一起找回来了。

哈八”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到底算什么?我们采访了资深的“哈迷”、目前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博士的林品,他在本科时便撰写了有关《哈利·波特》的长篇论文,而且(毫无疑问地)已经在第一时间读了《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他的回答是,他并没有把它定位为媒体热炒的所谓“哈八”,是把它当作“一部获得‘官方’认可的‘同人’作品”来读的,在这个意义上,他觉得是一部有趣的作品。

一部“同人”作品能够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当然首先要归因于《哈利·波特》系列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据统计,哈利波特系列迄今为止已经有了78种的语言版本,全球发行超过 200个国家和地区,累积销量已超过了4亿册,据说仅次于《圣经》和《毛主席语录》。它的电影同样火爆,共八部电影的累计全球票房已经超过70亿美元,是史上最卖座的系列电影,八部电影中有五部进入了全球前十五的票房纪录。就在下个月,作为“哈利·波特”系列衍生作品的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即将上映,而罗琳已经宣布,这系列电影会连拍五部。

哈利波特

但与此同时,《哈利·波特》也并没有少过争议与反对的声音。有相当多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表达过对这部流行作品的不屑和忧虑,比如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就认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缺乏想象力,到处都是陈词滥调”,它的流行是“可耻、愚昧的”;而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莉迪亚·戴维斯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她发现《哈利·波特》“既单调又肤浅,人物角色也算不上有趣”。他们往往是持有一种精英主义的态度,认为这部流行之作单纯、肤浅,在文学价值上是薄弱的,无法作为真正的“经典”。

其实很少有人会反对他们的观点——即使“哈迷”,也几乎没有人从文学性的角度上去赞颂《哈利·波特》,事实上,一部获得业内肯定的纯文学作品完全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流行文化现象,一个全球范围的消费奇观。

霍格沃茨,一个既虚又实的青春校园

当哈利·波特走进9¾站台,坐上了开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列车,《哈利·波特》的故事和哈利·波特的校园生涯同时开始了。《哈利·波特》小说共七部,对应的正是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的七个年级,每部小说都从开学开始,经历上课、节日、考试,并以暑假结束。尽管《哈利·波特》系列的情节主线是魔法师们与伏地魔的较量,但另一条绝不次要于它的线索就是哈利和他的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七年级的学习与成长。

它是一部成长小说、青春小说。书中的主角们上课、考试、做作业,他们会非常喜欢某位老师,同时对有些课程只感到无聊和头大;他们在每个年级接触新的课程,学习新的知识;有像赫敏一样的学霸,也有大家对她的无可奈何……包括小伙伴们之间的亲密与疏离,从两小无猜到渐生情愫的青春期状态,这些情感与细节,都很容易让真实世界的青少年读者们产生共鸣和代入感。比起像《魔戒》这样塑造一个完全架空的奇幻世界的作品,这正是《哈利·波特》最重要的不同之处。

林品在采访中说,他认为《哈利·波特》最具特色的魅力正是“以青少年(从11岁成长到17岁)为主角的成长小说”和“奇幻想象与校园元素的奇妙融合”,“这种在青少年时光陪伴成长的阅读经历和情感体验,使得它成为了许多人生命中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文艺作品”,这也正符合他作为多年“哈迷”的切身体验。

哈利波特

正因如此,无论是“哈七”的完结,还是所谓“哈八”的到来,都能看到无数哈迷们谈起时光流逝和青春不再。这样“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的美妙缘分,在“哈利·波特”流行文化现象的形成中不可或缺。

但这同样会引发一个问题:在这一代人之后,《哈利·波特》还能培养出广泛的新的粉丝和受众吗?它的影响力和经典性是能够持续的,还是就将限于这一代人?

我们能看到,在“哈利·波特”的相关论坛和贴吧中,已经活跃着大量的00后粉丝。网上能查到一份某中学2015年组织的读书调查结果,其中学生们推荐得最多的正是哈利波特系列。《哈利·波特》甚至还出现在了不少中小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之中,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红与黑》、《红楼梦》等书并列。——所以,即便新一代读者无法重现85后、90后们的那种伴随体验和情感投入,《哈利·波特》的魅力至少还没有到枯竭的时候。

这个世界永远需要一个新的故事

前不久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支持者们纷纷表态迪伦乃是“复活了古老的谣曲传统”。其实我们同样可以用一种类似的角度来解读《哈利·波特》。罗琳的这一系列小说,在很多方面可以去印证古老的“讲故事”传统。不管它作为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被指出多少瑕疵与不足,但它毫无疑问地成功地讲述了一个长长的故事。而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后现代世界中,好的故事比技艺精妙的小说更为稀缺。

什么是好的故事?“讲故事”植根于前现代的社会,人们用故事的形式来传承社会经验与人生道理。故事往往难以追溯到某个个人的创作,而是一个集体长期以来的塑造与讲述。与历史远为悠久的故事相比,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更为严肃和孤独的艺术。

本雅明在上个世纪30年代曾经说过,讲故事的人“早已成为某种离我们遥远——而且是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东西了”,而其原因就在于“经验贬值了”。在这个更强调当下和未来的时代里,来自传统的经验失去了几乎所有重要性。

但人们放弃了古老的旧故事,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新的故事。以《格林童话》为例,它本身就是经过格林兄弟搜集与重写的古老民间故事,重写是为了适应新的传播需求,近年出现于市场上的 “格林童话原版”曾因其暗黑令人瞠目。《格林童话》强调善良、诚实、勤劳的重要,给好人们完满的结局,但其中彻底的善恶对立,传统的性别意识,对“后母”等恶毒形象的塑造,在现在看来又相当僵化和刻板,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所以现在这些古老的童话在童书市场上已经不再占据核心的位置,而被丰富多彩的绘本和新故事所替代。

迪士尼动画对童话的改编和演绎,又是老故事们的新一次重写,更多的黑暗被隐去,而美好得到凸显。近几年,迪士尼也正在忙于旧故事的重新讲述和新故事的创作——像颠覆了王子救公主情节模式的《冰雪奇缘》,强调种族平等与和谐的《疯狂动物城》,这些正是时代所需要的新故事。

回到《哈利·波特》,研究者们早已辨析过罗琳所继承或运用的文化资源,诸如凯尔特文化、哥特式文化等都可以成立。但是无论如何溯源,使“哈利·波特”成为流行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罗琳讲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成功地在故事中传达了适合于这个时代的基本价值与道德主题。

很多“哈迷”都会表示,自己从《哈利·波特》中学到了勇敢、友情和,甚至直言是《哈利·波特》帮助塑造了自己的三观。

是的,只要读过哪怕一部《哈利·波特》,就一定会记得爱,正是来自母亲的爱让哈利成为“大难不死的男孩”,罗琳曾说,“不管是小说还是改编电影,与爱有关的主题都是这里面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也一定会记得友谊,这是哈利波特最重要的价值之一,罗琳自己的说法是,“在我的认知体系当中,朋友之间的感情显然是一种最为强烈的爱的体现,也是我们的影片一直在致力传达的一条关键信息”;同样会记得勇敢与承担,这是格兰芬多学院的精神特质,也是哈利·波特本人所接受的命运安排;还会从中学会如何面对死亡——这正是《哈利·波特》最动人的部分之一。

北京大学戴锦华在一次关于哈利·波特的讲演中曾说,“对于遭遇《哈利•波特》的一代人说来,它确乎是一次惊喜,一份绵长的、始料未及的礼物,一种深刻的给予与抚慰,因为它再次以一个完整的成长故事触摸我们内心的柔软处。”

从故事中可以很容易察觉到,《哈利·波特》尽管用了正义邪恶对立的基本结构,但又不会让人物绝对化;罗琳显然是有意识地衡量了性别上的平等,以及强调团结而非个人的力量……这都是属于当代世界的价值观,能够在最大的范围内获得共鸣和认同。即便后几部的情节被一些儿童教育工作者认为过于黑暗,但比黑暗更坚固的是故事中成功强调了的核心价值。《哈利·波特》是一个属于当代、属于全世界的故事。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它或许不是精致高超的文学作品,却毫不影响全世界的读者对这个故事的接受和痴迷,以及从中收获的信念和感动。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快乐人生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