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18日,“文革”之后第一次高考。长沙一中考点的考生走出考场唐大柏/图
30年前,1977年,高考恢复,从此一直牵动着全社会的脉搏。今年全国人大代表范谊在“两会”上提案废除高考;学者刘海峰则说:尽管有各种缺陷,但30年来,高考制度无疑是中国所有制度中最公平、最具公信性的制度之一
1978年3月,时年31岁的老鬼,30岁的罗中立、何多苓、霍东龄,22岁的刘学红,19岁的杨千走进大学校园。他们是从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在大学之门关闭了12年之后,1977年12月,每29个考生中有一个如愿以偿。
恢复高考的消息是在1977年10月间传出的,而此事最早被提上议事日程是在8月间,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召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时间紧,印考卷的纸张和考场都告急。邓小平拍板,暂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印刷。
从走进考场起,那代人是追赶时间的一群。1970年代忙着上学,1980年代忙着出国、下海,1990年代忙着晋级、当总裁、办展览、发表著作……2016年岁末,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台长康宁把他们聚在一起。在该台《春天里的七次聚会》的演播间里,7所大学的82届毕业生回忆大学往事,原定首期两个小时的录制时间经常被拉伸至四五个小时。
众人的怀旧中,1980年代往往与“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等字眼联系在一起……“我们这些人的幸运是以更多同龄人的不幸作为衬托的。”被问及82届的青春往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级学生、杂文作家鄢烈山反复强调。
大学时代的罗中立和他的《父亲》图片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提供
北大:街上流行红裙子
老鬼从山西大同机械厂走进北大新闻系77级的时候,带了一部让他的同龄人不安的小说手稿。这部名为《血色黄昏》的小说以老鬼在内蒙古插队的经历为蓝本。同班一位同学的妹妹帮老鬼誊抄手稿,抄到一半就抄不下去了,因为“太脏”。脏的不仅仅是发皱的稿纸和修改时涂抹的痕迹,更让女孩无法接受的是小说的内容。
小说的开头几章写几个私自跑到内蒙古插队的知青在大车店里的所见所闻:厕所里“粪橛子冻成一个个宝塔般的冰柱,散发着刺鼻的羊膻味儿”,车把式们躺在炕上“吹牛、抬杠、聊老娘儿们”。刀片一样的风,几乎可以在男生撒尿的时候冻掉他们的老二;几个冻得紫萝卜一样的知青站在路口挥舞手臂、“大叔大哥”地想要搭车,但没人理会,他们终于到了插队地点也没人愿意接受,因为当地拿不出给知青的“安家费”;大年初一,几个知青去抄牧主的家,雨点似的鞭子抽打在老病的牧主身上……
虽然班上的很多同学都有知青经历,但有老鬼这般粗粝经验的并不多。刘学红以北京市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大新闻系77级,在此之前,她在京郊密云县插队,被分配到林业队,日常的工作是管理果树。1978年2月19日,刘学红写的高考-想象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被《人民日报》全文刊登。她写了热汗淋漓的劳动,也写了公社果园的诗情画意———漫山遍野的梨花杏花,瓜果飘香的金秋。
进入北大之后,刘学红保留了记日记的习惯。1981年3月21日,中国男排先输两局后奋起直追,以3∶2战胜南朝鲜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四千多名北大学生集队游行,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和清华大学化工系77级在同一时期喊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称1980年代的“最强音”。刘学红在日记里记下了同学们欢呼雀跃的场面。其中的一个镜头是某女士站在自行车上打起了拍子,想领唱国歌,一不留神唱成了《国际歌》。《国际歌》之后唱《团结就是力量》。人们能想起来的应景的爱国歌曲一首复一首。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