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智传(4)把子弹击中炸药包

作者:濃縮精華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8-04-24

比尔·盖茨智传(1)培养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性格

比尔·盖茨智传(2)特长是发家的资本

比尔·盖茨智传(3)机遇,人生的爆发点

比尔·盖茨智传(4)把子弹击中炸药包

比尔·盖茨智传(5)得民心者得天下

什么是商业,商业其实是一场游戏,谁是这场游戏的赢家,要看谁掌握了游戏的规则,而不在乎手段的高尚与否。比尔盖茨深谙这个道理。只要在游戏中胜利,就是真正的英雄。

蓝色巨人IBM一直是电脑业界的领头羊,在1973年,新出任的总裁卡里,就英明地决定涉及个人电脑的开发。不久,蓝色巨人开始从它设在博卡莱顿的工厂以每天1300台的速度,源源不断地生产出PC机来。不到两年功夫,世界就接受、适应了IBM的标准,PC机的市场成为指数增长。

然而由于IBM领导层的古板固执,和官僚主义作风,眼光集限在大型计算机上。因此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当头,在80年代这只肥大的羊还是落后了一步。可是他它毕竟是IBM,多年的风风雨雨,不可能察觉不到时局的变化。

一向颐指气使贯了的IBM,这个电脑业界的"劳斯莱斯",此时不得不祈求外援。以期能在新一轮的电脑商战中,能够攻城掠地。IMB驻佛罗里达州波卡顿市的主管找到了盖茨,希望能和微软合作,设计一套操作系统。用于IBM的个人计算机。

在微软与MITS合作期间,盖茨和艾伦虽然用BASIC开发过一个简单的DOS系统,但那是个并不成熟的系统。不能和在不同的机器之间兼容。当时的IMSAI公司找到了基尔代尔,以250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CP/M额许多使用权。这一操作系统明显比当时的DOS高明得多。成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有影响的PC操作系统。当时流行的PC操作系统还有上百种之多。

盖茨带IBM的人员找到了微软合作的数位研究公司。但数位公司与IBM没有洽谈出任何结果。IBM一度想买下基尔代尔的CP/M操作系统。盖茨安排了IBM与基尔代尔的会晤。然而基尔代尔错过了这次机会。其中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谈判的当天基尔代尔刚好不在,他妻子觉得IBM的协议对自己不利,而没有爽快的签下协议。可此时的IBM却心急火燎。于是又回来找微软。

其实盖茨不是不想与这位巨人搭上关系,而是这时的微软没有符合IBM PC条件的操作系统。

盖茨说:"IBM是大公司,与之合作,可以说是攀上了高枝。" 【1】

【1】智慧评析:狐借虎威,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成为营销的一种策略。懂得让凶猛的老虎为你服务,本身就是一种睿智。

那年是1980年,盖茨是二十五岁。微软只是一家程序员的公司。他们的业务主要是编程语言和软件程序,只有三十二个职员。然而IBM来拜访了。

"软体业当时具有美国风格。原则的技术进步都在这里达成。最大市场在这里,使那一切成真的环境也在这里。那么为什么我们最初的客户,包括IBM在内,能那么开明地向一个在华盛顿开小公司的二十五岁的家伙采购。也许当他们认为那么做很疯狂,但他们说:'嘿!如果他那么懂软体,或许他懂得的还更多。'"

盖茨深懂与IBM合作的意义。这次他再也不敢不修边幅了。可是当他揣着可行性报告到IBM 时,却发现自己没系领带。一看时间以来不及了,于是赶快租来一辆汽车,开进一家百货停车场,急急忙忙买下一条。

然而,就在 IBM的主管首次造访微软时,他们看到一个穿着随意的大男孩,站在大门口。他们上前问:"比尔盖茨的办公室怎么走?"小伙子二话不说,将他们一路带进一个办公室,然后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这时,IBM的主管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就是早就闻名的湖滨中学的电脑神童,哈佛大学的辍学逆子。

不管怎样,IBM还是有点疑虑是否真的能将公司这么一个浩大的计划拿给一个毛头小子。这时候,幸好母亲帮了他一把。玛莉o盖茨是IBM董事会董事,而新任董事长是她的朋友。在某次董事会后,玛莉盖茨走进董事长约翰欧普(John Opel)的办公室,对他说,如果他们的公司与她儿子的公司合作的话,他们一定会感到满意的。

虽然如此,一位IBM的主管说,盖茨看起来还不到可以投股的年纪。"但是,那是个比他岁数更有智慧的年轻的男子-一位程序设计天才,和他那一行的天生高手,与生俱来有令人惊异的直觉,在掌握他的公司与IBM极有利的合作关系时一览无遗。"

微软与IBM有关创建操作系统的合同终于签订了。这几乎给了盖茨和微软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协议要求假如IBM一旦放弃DOS,则微软一分钱也得不到。

为了赶上IBM要求的时间,盖茨马上找到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Seatle Compuer Products)程序设计师提姆帕特森(Tim Patterson )。花了五万美元购得一套还未成熟的操作系统,称为"八六磁蝶操作系统(86――DOS)"又叫"快而脏的作业系统(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 "。 微软买下了它的许可证,具有向其他公司转卖的权力(每卖一套微软要另付额外的1500美元)。然后他们将提姆帕特森的作业系统作了一番改动,包装后,转眼间就成了今天家喻户晓的MSDOS。微软一转手就将这套改动的提姆帕特森产品的许可证颁发给IBM。收取20万美元的改编费,以及为支付每台机器1美元的版权费而预付的40万美元。而其实,提姆帕特森的产品就是基尔代尔老版本的CP/M8086。【1】

【1】智慧评析:每一个新事物都是从旧事物中孕育出的新生儿,都依附于旧事物而生长。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有重新包装的艺术。

盖里·基尔代基是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软件操作系统CP/M的幕后策划人。知道盖茨和IBM和作的事后,他放出风声说,要起诉微软。

1981年末,在每年于西雅图召开的一个夏季节日――SeaFirst日之后那个晚上,基尔代尔和几个副手与盖茨和鲍尔默在西雅图的一家小酒吧会面。在场的基尔代基还是控制住了极端恼火的情绪。自己的产品,被别人剽窃,用来做交易,谁都会受不了的。基尔代基还是摆出了绅士风度,没有太为难两个年轻人。一是他觉得对方是那么的年轻,在年轻人前面威胁要诉讼,是很是体面的。再是他并不能拿出确切的证据说明盖茨与此事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双方进行了一场态度不明朗的交谈。最终,基尔代基觉得,只有开发出一套更高明的作业系统,和程式语言才能让这不可一世的小子输得心服口服,又让自己不失体面。

刚打赢IBM一牌的盖茨,与IBM的关系对微软今后的生存有多么重要。他早就瞅上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一块。计算机没有它就失去"思维",而成为植物人。所以,谁越早控制了这块就控制了未来的软件市场。【1】

【1】智慧评析:做有发展的产业是成为大商人的最重要因素。一个产业有没有远大的前途,需要去分析与判断。从比尔•盖茨"谁越早控制了软件就控制了未来的软件市场"来看,他对于什么一种产业有没有发展头脑相当清醒,正因如此,他的事业才能势如破竹,直达顶峰。

为了迅速占领市场,IBM决定把个人电脑打造成一个平台,也就是说,各种软件可以在这里轻易的进行复制。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不久后,新机器果真成为全世界广受欢迎的PC电脑。

微软也在1981年交付这套操作系统后,因为MS-DOS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命根。马上,大约就有一百家其他的公司取得了MS-DOS的使用权。所以微软的作业系统立即霸占了世界大部分计算机的桌面。如索尼(Sony)、松下和恩益禧(NEC)都来请微软发展他们的作业系统。象IBM的相容电脑,MS-DOS成为业界的标准。微软的销售额直线上升。

1980年盖茨把大学的朋友史蒂夫鲍尔默请来了,担任总裁个人助理。鲍尔默是个精明干练的家伙,领导能力早在大学时期就锻炼得相当成熟。他的到来让微软烦琐的内部工作布置有条不紊。微软真正成为了一个像样的公司。

在把DOS作业系统售给IBM和其他许多计算机公司之后,盖茨和鲍尔默的抱负并未得到满足。而且,残酷的现实也不会让某家公司不思进取而能长久生存。

盖茨和鲍尔默又搞了新的设想。所以他们设法对与IBM的协议做一个修正:只要IBM愿意将BASIC语言嵌在它的PC机上,微软不收取它的版权费。这是一个绝妙的协议,因为协议还规定,允许微软转卖DOS,同时却禁止IBM这样做。所以,在未来的十年,微软仅就出售DOS就赚了几亿美元。

盖茨的高明还在于,IBM这样的大客户一旦把BASIC语言嵌入了PC机中,如果IBM还要开发如应用软件等的第三方软件,微软便可以进水楼台先得月了。这真是一劳永逸。

事实发展自有其客观的规律,市场也是一样。一个成功的商业人,便能看准市场方向,早在大学辍学的时候,盖茨就认准了将来电脑发展是在个人计算机方面。果然不出他所料,IBM的PC产业蒸蒸日上。微软靠基本的机器语言和操作系统就成了不可抗拒的燎原之势。这时,基尔代基才感觉到,自己的义气用事在商界是怎样的不合时宜。比尔盖茨不但成功应用了克隆版的基尔代基CP/M,而且做了更绝的一个手脚。他将CP/M做了一处关键性的改动:它存储数据用的是不同的文件结构。这意味着在CP/M下运行的程序可以转化为在DOS下运行,但反过来做就极端困难。总之,CP/M已被挤出局了。【1】

【1】智慧评析:商业社会是充满竞争的时代,了解竞争对手并在竞争中理智的研究对手才能争得一席之位。了解对手比了解自己还重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然而,基尔代基不会那么容易被打败的。他发现了BASIC语言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作为一个大众产品,BASIC语言对初学者来说,是一种太难把握的语言。这几乎是BASIC语言的灾难。1982年,基尔代基想出了一个狠毒的方法。他要设计出一种可以用来很容易教会青年人如何编写程序语言。于是他编写了一种名为LOGO的学术性程式。它比BASIC更简单,而且有比BASIC更舒适的外观。为此,基尔代基四处兜售,希望他的Digital Research LOGO能够打败BASIC,占领市场,让盖茨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输得心服口服。

可这位软件业界的天才,没有想到,应用程序的市场靠的是下手为强。人们早已习惯了BASIC,所以,尽管他倾注了很多心血,LOGO还是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时的基尔代基,终于明白,在商业前面是不能讲绅士的。可惜他明白得太晚。他想过,他也可以创造一组用在自己的操作系统的关键性的应用程序,至少可以让自己还有生存的余地。但他没这么做,因为他觉得,如果那样做的话,就是与自己的客户竞争。如WordStar或VisiCalc之类的软件公司的产品都是依靠他的操作系统。若基尔代基那样做,他们就无法生存了。

而盖茨却不会有这种内疚的感觉。在微软早先把软件进行捆绑式销售的时候,盖茨就向用户提供了编程语言,好让他们制造类似的程序。等到与IBM在操作系统(DOS)上的交易终止时,微软已经为一系列的适应时代的产品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新一代的可兼容系统,能够在任何计算机上使用。

微软从来没有安于现状过。盖茨不会让微软永远吃BASIC和DOS的老底。盖茨曾经起用一个叫查尔斯•西蒙的程序员。西蒙尼以前是施乐公司的职员,进行过严格的PARC训练。他来微软的时候,把施乐公司在PARC上进行探索的图形用户界面(GUI)方面的第一手知识带到了微软。西蒙尼可说是名天才的计算机科学家,在智能方面,可说远远超过了当时世界的理解力。在施乐公司,他担任的是"施乐之星"(Xerox Star)――该公司的可视化计算机系统的一个字处理程序。当初,苹果公司的老总,史蒂夫•乔部斯在1979年第一眼看到他的演示时,就被迷住了。

加入微软,盖茨给他很高的信任。让他独立担任可视化操作系统。可是西蒙尼未能成功。因为,在施乐时他只是一名队员,可在微软,他却要独立进行。可西蒙尼带来了美好的理念。西蒙尼相信"创造新一代文字处理、表格软件和数据的正确道路是创造一种被所有程序共享的原程序(meta-program得到某种程序而应具备的程序)或内核。这种'基本黏土'(basic clay)以后可以迅速而方便地加以量身定做,在不同的 PC模式上运行。"西蒙尼把他概念叫做Multi-Tool。

1981年末,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邀请盖茨到库帕蒂诺看新的Macintosh机,实际上是想和盖茨谈一比生意,希望微软能够为新的Macintosh机设计出匹配的应用软件。在史蒂夫•乔布斯给盖茨做演示时,盖茨被Macintosh复杂的黑白图形界面给迷住了。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图形界面,灵活漂亮的小球型鼠标,在屏幕上方便快捷。这些进步完全超乎了盖茨的想像。他马上意识到西蒙尼的Multi-Tool比起眼前的一切简直是太寒酸。盖茨马上感觉到,跟苹果公司的交易是做定了。【1】盖茨清楚,眼前这台计算机所代表的将是一个时代。所以微软必须赶在Macintosh之前设计出类似的产品,而软件和电脑项目总是要花超出想像的时间。这样的话,微软完全可以自己安排时间,托住苹果。另外,微软又可以减少对IBM的依赖。所以虽然跟史蒂夫•乔布斯合作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乔布斯傲慢,狡诈,但盖茨还是促成了交易。

【1】智慧评析:机会犹如流星划破天空的轨道,梢纵即逝,所以,不但需要抓得迅速,还要会抓,而且要果断地抓住。

微软最终和苹果议定,"微软将为苹果公司的Macintosh机开发一套包括三组件的应用软件:Chart(根据数据绘图和表)、Multiplan(一种老的仿制电子表格的版本,这种电子表格已经被盖茨卖给了所有计算机生产商)、File(一种简单的数据库)。苹果公司有权出售这些软件。"史蒂夫•乔布斯也认为自己做成了一个不错的买卖。他可以花上不多的资金在自己喜爱的Macintosh装上更多的应用软件。

盖茨将Macintosh机带回了西雅图微软所在地。微软办公室的那些年轻的程序员们立刻对它产生了兴趣。他们不知疲倦地投入到为这台漂亮的机器编写程序的工作中。可Macintosh的复杂程度超过了他们的想像,远比为IBM PC写程序难多了。他们发费了大部分时间在这台机器上,可是进程相当的缓慢。这使得微软自己原来的软件发展计划一步步地往后托。而与苹果原定的时限又不能达到。然而盖茨还是暗自高兴。因为,这样一来拖延了Mac机的发布时间。而使得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发行与Mac机类似的程序。

于是盖茨做了一个巧妙的计划,他决定设计一个用于IBM PC机的图形用户界面。这个计划必须建立在并不光彩阴谋上,即在Macintosh发布之前创制一个微软的图形界面,这一界面当时叫做Windows Manager(窗口管理器),后来名为Interface Manager(界面管理器),最终定位Windows(视窗)。而与苹果公司的协议一时就顾不上了。可是由于手头的任务太多,如:为Macintosh写应用软件、为IBM写应用程序、改进PC机上的DOS和为期排除故障。根本不可能分出很多精力来对付Windows。【1】

【1】智慧评析:狡兔三窟,用在商场上可以理解成为自己设计多条出路。面对残酷的竞争,要学会以各种方式去应对;面对竞争的失败,也要设计多条出路,让自己养精蓄锐,等待蓄势待发的机会。

1982年,盖茨参加了一场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计算机厂商博览会(COMputer Dealers EXposition)。当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聚会,专门用来进行电脑行业上的交流。不过随着电脑产业的发展,这个会议变得越来越大。拉斯维加斯是赌博之都,而会议室刚好在其中心位置。盖茨代着二百多名微软员工参加了这次大会。与会者还有数字研究公司和VisiCorp(第一个工资报表软件Visicalc的经销商)。这两个公司是当时软件业的老大,微软还不能与他们匹敌。可是,在会议上微软的气势丝毫不比他们逊色。还卖出了大约3200万美元。

就在这次会上,VisiCorp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软件。VidiCorp本来是一家生产制表软件的公司,曾经依靠VisiCalc而成名。并且为此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帝国。此时的年收入已达上亿元。为了谋求公司进一步发展,寻找VisiCalc的接替产品,该公司着手设计了一套操作系统。这种系统是专门为象IBM这样的PC硬件设计的。如果这个系统可以投向市场的话,它将成为DOS的代替品。因为它是DOS无法匹及的,有灵活的鼠标和明了的图形用户界面;它可以将一系列的应用程序联合在一个统一的图形用户界面下;更绝的是,这种系统不但可以用于IBM PC的集成操作环境,还可以适应任何其他的硬件。这些都是计算机革新代的特性。VisiCorp把这种崭新的系统叫做VisiOn。盖茨当时看过这种机器之后脑中立刻浮想联翩。VisiOn 竟然可以有Macintosh一样的图形用户界面,又可以在DOS上运行。那就是盖茨的早已琢磨的目标。

在这次会上,盖茨看到的另一个灾难性的软件---Lotus1-2-3。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表格软件。它比微软的受MetaTool牵累的Multiplan已经高明多了。这种软件不在乎能在各种硬件上兼容。这个"杀手程序"的设计小组将自己的产品直接定位于IBM的PC机上。因为他们认准IBM的PC机一定要在市场上占统治地位。这样的话,Lotus就不难有个好的市场占有率了。这个决策让盖茨大吃一惊。因为他虽然知道IBM PC会有很大的气候,但他还是不敢把所有的筹码压在IBM身上。所以微软一方面为IBM设计专门用于PC机的软件,一方面又去支持所有近似兼容的机子。

这年IBM PC 就用上了新发布的Lotus1-2-3表格程序。这是一种面向商务用的计算机。Lotus应用起来非常便捷,使得IBM PC的销售量一下子猛涨。这使得苹果公司开始恐慌。此时,微软虽然有苹果的交易在此。但盖茨可没让自己闲着,他一方面为苹果Macintosh开发文字处理软件-Word;一方面开发与表格程序――Lotus1-2-3一争雌雄的Excel。所以,史蒂夫•乔布斯又来找盖茨。希望微软能够给Macintosh机装上象Lotus1-2-3这样的"杀手型应用软件"。他提出:

"如果盖茨能让Excel至少在三年内不用在PC机上,那么 他愿意取消他的Macintosh小组已开发的BASIC编程语言以便盖茨保持对Macintosh计算机语言市场的控制权。(那时,编程语言一直是微软的主要财源,因为盖茨相信,编程语言对他在个人计算机市场获得成功至关重要。)"

然而盖茨并不满足于史蒂夫•乔布斯的条件。他也知道史蒂夫•乔布斯的心思,提出:

"BASIC的市场比IBM PC计算机的表格程序的市场要小得多。如果苹果愿意答应一个条件的,微软会考虑再与苹果合作。也就是,微软想得到还尚未成熟的图形用户界面――Windous中使用Macintosh界面的一些要素的权力。"史蒂夫•乔布斯拒绝了盖茨讨价还价。

在盖茨和鲍尔默从拉斯维加斯回来之后,微软马上将Windows提上加速日程。盖茨知道,将来与Macintosh和VisiOn竞争的对等程式――Windows一定要走在前面。盖茨甚至有些心急火燎,所以他竟然拿起了多年前在湖滨中学的劲头。可是现在容不得他做一个单纯的程式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做。他要为Windows摇旗呐喊,虽然这种呐喊并不一定有多少诚实,但他却把"战场"搅得烟尘四起,把所有人都迷惑了。商场上这种"呐喊"叫做宣传。盖茨拼命在拥有DOS许可证的公司前面把Windows 描绘得天花乱坠。盖茨保证,Windows将是一个完全兼容的系统,可以用在所有基本硬件上。【1】

【1】智慧评析:成功者的业绩都是被磨砺出来的。因为有竞争就会有风险,要正视风险的存在。其实风险从另一个角度说能够让你加倍努力。

"它将包括菜单和多个屏幕上的窗口功能、图形用户界面的骨架和一个鼠标。"

盖茨这一行动目的是让所有的硬件制造厂商都来支持微软的Windows,而冻结掉市场。但其实,这时的Windows在微软还几乎只是个意念上的产品。后来盖茨这种虚虚实实的打法益发练得炉火纯青。美国毕竟是个比较明主的法制国家。盖茨的行为肯定逃不过舆论和司法机关的眼睛。曾经的IBM为此吃过大亏。

为了消除必要的商业行为带来的烦恼,盖茨请来了帕姆•埃德斯特罗姆。他是一个公关专家,他来微软的目的就是为微软建立一个强大的"舆论机器"。他没有辜负盖茨的希望。在他的机智的工作下,不但让人们知道了BASIC和微软,还让树立一个光辉四射的比尔•盖茨形象。按今天的说法,那就是为打好品牌效益这一关,即树立了盖茨和微软的形象。【1】在商场上这种竞争方法的微妙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要不然各企业就不会不惜花重金在形象宣传上。盖茨也深谙此道。所以,微软在华装丽服上从来没输给过谁。

【1】智慧评析:作家威廉o伯利梭曾经写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以你的所得做投资,因为任何人都可以这样做。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从损失中获利,这才需要智慧,也才显示出人的上智下愚。"盖茨能从IBM的失利中找到微软反攻的武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智。

可是IBM不买盖茨的帐。当微软把打大部分硬件制造厂商拉到自己的一边,支持那个云里雾里的Windows时,IBM拒绝加入他们的行列。不但如此,"蓝色巨人"还公开否决了微软的方案,并且宣布将支持VisiOn。IBM的做法有他自己的原因。微软与IBM最初的交易的一部分包括定期改进和更新DOS。微软当时IBM签下的是包制的合约。所以,微软有义务进行DOS的改进更新和维护工作,而不需付版权费。但是,IBM的高官当时就没有想到,如果干等着微软做这一切事情是不是会有足够的耐心。当微软看到更新鲜的牛排,他还会那里顾得上义务二字。因为协议中又没提到微软的工作有时间期限,或者因为技术不精而被惩罚。然而对于IBM,DOS2.0的修订版被无限的延期,必然影响顾客对它的看法,从而影响销售。DOS2.0的毛病越来越明显,IBM终于对微软失去了信心。

1983年11月10日,微软接管了纽约市的广场饭店(Plaza Hotel),准备举办一件软件大展。展会上Windows北当作主角隆重登场了。有23家硬件制造商报名参加。IBM果真没参加。其实当时Windows还是微软的概念。微软向大家承诺在第二年春天Windows将可投入市场。但实际上直到1985年,Windows才营养不良的出现了。但盖茨不这样做不行,因为他必须赶在前头。再好听的歌,第一个人唱的才是最好的。【1】盖茨得到消息苹果将要在两个月后,即1984年1月发布Macintosh。而VisiCorp预定在1983年11月底发布VisiOn 。

【1】智慧评析: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被赞誉为敢作敢为,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就会被笑作东施效颦。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声夺人,敢于创新。否则只会在别人背后摇尾乞怜。盖茨的成功在于敢想敢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但如此,在一个星期后的年度计算机厂商博览会中,微软公关人员对Windows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他们使用花里胡哨的宣传品对与会者进行轮番轰炸。他们往旅馆房门下塞包裹,满世界到处悬挂旗帜和粘贴标签。微软几乎把能够想到的所有宣传招数都用上了。在中国这叫做空城计和先发制人的结合运用。在西方叫做心里战术。目的是使对手在心理上产生紊乱和错觉。盖茨的目的达到了。经过这样一阵唾沫战争,VisiCorp军心大乱,VisiOn的初次亮相宣告失败。Macintosh也是无喜而终。

微软为苹果公司Mac开发应用软件的事迟迟不能完成。弄得苹果的Mac机也最终在1984年元月才上市。这让史蒂夫•乔布斯大为恼火。于是在1984年,他取消了与微软的交易。这就意味着微软可以不受限制地对Macintsh程序做任何想做的事,而苹果也可以敞开大门,自由的选择软件公司为它的Mac机编写应用程序。比如,Lotus公司的表格软件Lotus1-2-3就比微软的Multiplan更好使。

在1982年,盖茨参加计算机博览大会的时候,受到的另一个打击是那超强 的表格软件――Lotusl-2-3。不仅仅因为微软的慢而丑陋的Multiplan比起Lotus1-2-3简直相形见绌,更因为Lotus公司比微软的规模宏大。在1983年它的总收入就约有1.6亿美元。对极富好胜心的盖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灾难。但碰到这种情况盖茨会做的是迎难而上,他那挑战的个性使他对打败强大的对手兴趣盎然。【1】虽然微软为此早开始了一个叫Excel的表格程序的设计,用来与Lotus1-2-3竞争。但由于进来的诸多计划,而一直被耽搁了下来。这次受到苹果公司毁约的刺激,盖茨又打算对这一项目孤注一掷。他打算设计一个用于Macintosh 型机的更好的表格程序。雄心勃勃的顶级程序员道格•昆德承接了这项任务。在不久的时间里他就赶制出Excel。Excel基本上是Lotusl的翻版。这在微软,某种程度是上允许的,因为盖茨只要看到结果就会满足。更何况Excel还有个重大的革新:智能化的重计算功能。Excel只重计算那些受到变动影响的表格单元,而不是即使变更一个数字也必须重新计算整个表格及其全部单元(在Lotus1-2-3中这是必需的)。从而使得计算机工作加快了许多。对于那些需要创建大量表格的人们,Excel更是首选。盖茨一开始就把对象定位在商业用户上,其实也就是这部分人,推动了80年代初,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也正是商业用户的市场越来越大,所以苹果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市场定位。【1】

【1】智慧评析:面对挫折时,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心态,最乐观的态度,最恰当的方法去掌控自己的事业。微软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盖茨不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好胜的斗志来应付,恐怕微软的掌门人就不会是他了。

Lotus接下来的决策给微软送来了福音。它的创始人米奇•卡波尔确信未来的天下属于集成软件,即能够在不同的程序之间交换数据的软件。其目的是研制一个用于Macintosh的集成应用软件。这种软件将兼有电子制表、文字处理程序和义务绘图等功能。从1983年开始,Lotus就开始这项浩大的工程。米奇•卡波尔劳民伤财的工程使得Lotus花了很多时间都没完成。结果在它1987年发布的时候,已被早一年强先一步Excel占领了许多市场。其实米奇•卡波尔的理念后来确实成为了计算机行业的标准,但在8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的能力和性能还无法容下功能强大的所谓集成软件。

Excel的成功虽然除去了盖茨的一个心病,但Windows似乎不会让盖茨那么省心。可是不久之后,Windows――盖茨要的"PC机上的Mac"终于在一个20岁的程序员那里达到了实现。这个小伙子叫做尼尔•孔森。他几乎把微软程序员们原来的思路全部打乱了。他曾参与过为Macintosh机编写应用程序的工作。在这紧要关头,他终于决定干点大事。他拿出了Macintosh的数据结构和程序格式,从而写出了盖茨苦苦寻求的东西。孔森版的Windows甚至还包含像Mac一样的小型应用程序,如一个绘图程序、一个时钟程序和一个谜语软件。然而当初,为了达到盖茨理想中的PC机上的"Macintosh",微软的程序员们不知试验过多少回,可还是不能满足盖茨的要求。

这个事情始终逃不过苹果。更何况当时的领导人--史蒂夫•乔布斯不是省油的灯。哪有让自己公司的利益拱手让给别人的道理。在1984年末,当盖茨给他演示Excel时,他却一眼盯上了Windows,立刻气得直打哆嗦。这时的乔布斯根本无心在乎Excel是否适用于Mac机的好程序,他看出,Windows不过是披着PC外衣的Mac。盖在DOS系统上,像模像样。乔布斯的愤怒像烈火一样发作。他痛毁盖茨违反了他们的秘密协议,偷窃苹果的成果。他甚至开始狂吼、恐吓盖茨。但盖茨并不怕,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任乔布斯像疯子一样发作。他不理会这些。因为他知道自己手里有史蒂夫喜欢的鱼饵。如果苹果的Mac要在商业领域有所进展的话,就离不开Excel。

但乔布斯拥有与盖茨相同的决不妥协的个性。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制止微软利用苹果的劳动成果。史蒂夫联合苹果新雇来的只是产权律师--欧文•拉巴特,一个在微电脑和电视游戏产业界经验丰富的人,一起打反侵权的战争。乔布斯似乎下定决心要保护苹果的任何权益不受侵犯。

可是并不是苹果公司的所有领导人都像乔布斯这样疯狂。鉴于公司接二连三的出现决策性的错误,Macintosh机的销售量远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星期只能卖几千台,苹果的生存令人担忧。更糟的是,苹果公司开始祸起萧墙,内部矛盾白日化。领导层开始为领导权的问题暗自伤神。在一次75人参加的高级经理参加的行政会议后,总裁斯卡利公开责骂乔布斯。苹果终于在1985年春,在一场政治斗争会后剥夺了乔布斯的领导权。即使情况对乔布斯如此不利,他还是不放过微软Windows的胜利开发。他要和盖茨斗到底。他是无论如何不会发给微软许可证的。

假如苹果由乔布斯一个人说了算的话,可能微软和电脑软件的历史就要重写。但现在乔布斯已被踢除了苹果公司。盖茨觉得这真是天赐良机。他为了Windows的出炉盖茨正思忖着与苹果公司签一分明确的许可证。盖茨学了一封信给斯卡利,在信中他暗示斯卡利说与其孤芳自赏,而维持一个摇摇欲坠的苹果,不如向所有其他硬件制造厂商颁发操作系统和硬件的许可证。

对于苹果公司的生存问题,在公司内部做了一次讨论。有人提出生产一种Mac至PC的转换主板,这样的话就可能把IBM PC变成Macintosh的复制品。但是,斯卡利包括其他一些高官担心那样会腐蚀苹果的利润余额。因此不打算把Mac机的影响扩大到PC界。这样的话苹果就不会选用带Mac克隆的PC了。既然如此,苹果当然不会向其他制造商颁发许可证。

盖茨没有得到斯卡利的回信毫不罢休。希望能从斯卡利那里得到Windows能够胜利发布的保证。而不会在临时找出对微软不利的麻烦。盖茨威胁斯卡利,如果他不做保证的话,微软将把所有Mcintosh机撤出市场,并且停止研制未来的Macintosh产品。这使的斯卡利心有所虑。但苹果的行政人员们一致支持他顶住盖茨的压力。不要被盖茨的虚张声势所迷惑。因为Macinosh占微软总收入的1/3,它要是放弃的话代价太大。

盖茨似乎也意识到威胁解决不了问题。这时斯卡利又打来电话,申明Windows确实存在法律问题。盖茨觉得事情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于是和律师比尔•纽科姆飞到了库帕蒂诺,与斯卡利和苹果的总顾问艾尔•埃森斯塔德一起共进晚餐。晚餐是秘密进行的,苹果的坚决的"顶住盖茨论"者,拉巴波特,都没有到场。接下来的事情让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谁也不知道盖茨使了什么魔法,竟让事情这样就解决了。微软给苹果的条件在平凡不过,即保证Excel归Mac机独家使用至少一年,同时还为Mac机制作另一个更好的Macintosh Word版本。

那位有名的知识产权律师欧文•拉巴波特得知此事,简直不敢相信事情发展成这样。现在他能做的只是尽量挽回。他起草了一份严格的限制性协议。协议要求微软只能营销1.0版的Windows。而且在Windows启动屏幕上必须包括苹果的版权。拉巴波特为此服出了代价。盖茨马上说服埃森斯塔德把他从该项目给调走了。

微软终于和苹果签订的难得协议。苹果不再要求在Windows启动屏幕上显示其版权。微软可以自由地销售基于1.0版的"现在和将来的软件程序"。另外,微软还有块更可口的馅饼,即微软可以向第三方发放Mac界面的Windows版权许可,以便用于软件程序。

对于苹果,这次交易让它得到的是微软在1986年10月之前不发布用于Windows的Excel,比一年的期限还要短。而结果微软到1987年秋天才完成PC版的Excel,比协议规定的时间还晚上了一年。这次交易对于苹果一方得失可想而知。

1985年10月,是盖茨的30岁生日。与苹果公司的恩恩怨怨终于到了了结的时候。合同的细枝末节得到最后解决。在开完一个隆重的生日派对后的第二天,盖茨向董事会宣布微软准备公开上市。

以前,微软一直是按照雇员股票所有权方式向职员分配股票。他一直反对股票上市。因为他担心那会令他分心:

"那整个过程看起来是一场痛苦,而且一旦对外发行股票,痛苦将接踵而至。时常有人觉得很困惑,因为股价反映不出你的财务表现。而且,股市交易员大电话问执行长问题,是很不经济的――滚球轴承不应该质问驾驶员有关润滑油的事。"因为资金不是盖茨缺少的东西。但如今,由于Windows的问世,到了非公开上市不可的时候了。微软找到了Goldman Sachs和Alex Brown这两家承购公司。

1986年,3月12日,微软的股票终于在NASDAQ市场上以每股21美元的价格登场了。盖茨拥有微软45%的股份,从而一日之间证券值达到3.11亿美元。同时,微软的许多员工们也一天就变成了富翁。在短短数日之后,35050美元,并且后来一直攀升到90.75美元。这时,盖茨成为历来年级最轻的亿万富翁。

而Windows1.0与世人见面的时间是在这之前,1985年11月的计算机厂商博览会。微软忙着一方面为Windows的出炉敲锣打鼓,一方面拼命向世人解释,微软和苹果纠纷已经不存在了。Windows已经是法律允许的清白的产品。但在华灯异彩下的Windows,这一用户界面系统,只有一个简单的图形程序――Micrographix。而微软自己的那些应用软件如Word、Excl、File和Chart至少一年后才出来。

不管怎样,Windows还是成功面世了。尽管他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它的屏幕上的各窗口都是平分区域;如鼠标必须插在扩充卡上,因此不能与IBM PC顺畅地合作;如IBM PC机16位的680286微处理器不能处理可视性的电脑显示器所需要的上百万像素;盖茨还是成功地甩掉了苹果、VisiOn和Lotus。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表面配合IBM OS/2"宏伟蓝图"的实现,私下依然暗自开发Windows。

就在微软与苹果闹得不可开胶的时候。微软的老伙伴IBM又开始了一个新计划。IBM提出了一个新的技术思想,即创立一种所谓的"保护"模式。它的关键技术是使计算机可以经受某个软件程序的崩溃,并且能够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对于面向大型计算机的IBM来说,这些能力是个人计算机市场必不可少的。

当时那些载有微软应用软件的IBM PC机经常出现死机,程序崩溃的问题。只要一死机,所有的程序都被强迫终止,而且数据也遭到破坏。唯一的办法只有重启计算机。这种情况不能单怪在哪一方上。一方面,PC机的内存太小。另一方面,也由于微软与微软的经营与营销策略有关。因为微软经常为了赶时间,销售目的,将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就投入市场,然后以解决故障的名义,为开发升级产品收费。所以,对于微软,编出新程序总是比精心调试旧产品更为重要。这种做法只有在电脑软体业才能奏效。

签于以上种种情况,一向以将客户满意视为公司一贯政策的IBM不能容忍。IBM的管理层决定为PC 机开发下一代操作系统――OS/2。OS/目的是为小型计算机世界带来巨大的计算可靠性。

但在选择合作伙伴的问题上,IBM开始迟疑了。IBM尝试过与其他公司合作。可是觉得在软件上,还是不能替代微软。这是没办法的事。其实IBM早就对微软有一肚子的看法。微软在1983年对改进DOS的工作无限期延长的事情,IBM的每一个员工都记忆优新。更让"蓝色巨人"怀恨在心的是1985年时,PC的克隆品拿走了IBM市场很大一部分份额。同时,尽管微软与IBM签订合约,但盖茨转脸就把产品卖给兼容机制造商们。所以,IBM这次又引进这匹狼,无疑是一个冒险的行径。

盖茨争吵这要将Windows作为这一新的操作系统的界面。但决定权在IBM。IBM想使用一种可以启用几个种程序或程序段同时在屏幕上运行的界面。他们选定了TopView。同时,SAA是全公司保持程序和操作环境一致性的基础。令盖茨更无法想像的是,IBM竟然废弃曾经使得PC产业蒸蒸日上的全部添加式主板,即更换它的XTt代PC――PC/2。新的机器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基本PC。

盖茨清楚,IBM的这项计划具有严重的缺陷。但在表面上还是按照IBM的要求做事,作出一幅很有利可图的姿态。以最大的容忍维持和这个老朋友的正常关系,意义可想而知。"蓝色巨人"如今虽然人老珠黄,但他毕竟是昔日的贵族,单凭他的气度与影响就足以让年轻的盖茨耐下性子。因为他目的再明确不过了,那就是利益。Windows才是他真正认准的方向。

果然不出盖茨的猜测,IBM的规模宏大的计划变得糟糕。IBM的官僚主义阴魂不散,OS/2成了过多的想法、过多的功能、过多会议的牺牲品。古板的官僚主义者们做了一件更加费解的事情。他们还陶醉在天朝上国的旧梦里,死咬住旧的处理器不放,坚持使用一种过失的微处理器8026。盖茨称它为"脑积水"。

更糟的是IBM的好大喜功,根本没有现实的基础,或说市场基础,只是在挥霍浪漫的想像力。OS/2需要极大的内存才能运行,这在当时可说是奢侈。因为在一年前著名的生产内存储器的公――Intel已经退出了市场。因此,当IBM在1987年末发布OS/2时,内存的价格飞涨。那么IBM要求顾客不但要买新的硬件PS/2,还要花几千美元买更大的内存。

所以不难理解,这时候康柏公司使用了一种新的处理器。于是他的新计算机迅速抢占了市场。而IBM的浩大的项目日见萧条。盖茨见到时局倒向了康柏的一边。于是马上向康柏公司提供新的增强版的DOS用于它的 新的处理器。还免费赠送2.0版的Windows。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表面上维持与IBM关系的基础上。但是IBM美好的愿望还是让贪婪的市场一个期待。

微软的Windows也基本是举步维艰。在微软1987年秋天发布表格软件Excel时,同时也推出了新版的Windoes2.0。对Windows的基本版本做了一些改进。安装了和Macintosh一样的重叠式窗口。但它仍然属于用途不大废品。

DOS仍然是公司摇钱树,50%的收入来自它。其次是Macintosh的应用程序。再次是PC应用程序。1987在年,微软的销售额大约是3.5亿美元。终于超过了老对手Lotus

不过还是有人看上了Windows2.0。因为他的图形用户界面(GUI)。惠普曾经尝试过使用这种界面。1986年,惠普公司带领人曾与苹果公司洽谈过,希望能获得Macintosh界面的许可证用在自己的GUI版本。但苹果拒绝了惠普的要求。于是他们找到了盖茨,结果受到极大的欢迎。后来惠普就发布了一种极像Macintosh的图形用户界面――New Wave(新浪潮)。结果引起苹果的愤怒。

结下来的1988年是微软最糟糕的一年。与苹果的纠纷又重新闹了起来。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苹果不同益原始许可证的解释,声称原许可证只包括Windows的0.1版。盖茨为此火冒三丈。最终法院判下各打五十大板。但微软可以继续拥有图形界面许可证。另一方面,由于在OS/2方面的冲突,与IBM的关系一度恶化。微软的文字处理程序Word比起WordPerfect还差上一大截。微软只有靠老年化的DOS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行。

事情发展到这里,盖茨只有暂时接受了鲍尔默的建议。尽量帮助IBM成功完成OS/2项目。所以,盖茨鲍尔默和鲍尔默到全国为OS/2作宣传,向大众许诺,这将是一个更好的操作系统。但盖茨私下里还是继续改进Windows。因为他知道图形化操作系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继续走红的软件项目。不能因为一个不现实的OS/2,而使得开发了六年,花了上百万个工作日的Windows前功尽弃。于是他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代的Windows3.0。

然而事情并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IBM似乎察觉到了盖茨的阴险意图。于是IBM任命了一个新的经理来负责解脱OS/2的困境。这个名叫卡纳维诺早就知道盖茨一直瞒着IBM在搞自己的"私事"。于是他先发制人,到处散步IBM将准备用一个Presentation Manager"lite"为DOS提供统一界面的想法。其实是想把盖茨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盖茨不能让不能忍受IBM真正的成为市场的主导。他与IBM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会谈。会谈终于促成了IBM一项新的计划,即Presentaion Manager将成为合作的下一个项目而Windows只能作为对能力要求不高的客户的替代品。。表面上看,微软似乎已经向IBM妥协,但协议是一会事,执行是另一会事。实际上,盖茨冻结了这个计划。【1】

【1】智慧评析:古有勾践的卧薪尝胆,韩信的跨下之辱;今有盖茨的忍辱负重,忍者往往能成大事。盖茨认为:"忍耐是理智的抉择。"

卡纳维诺以为自己聪明,盖茨中了自己的调虎离山计,其实自己却中了盖茨的反间计。所以,当IBM向外宣称和微软的新的合作精神时,声称OS/2是未来真正的操作系统时,盖茨投资了100多万美元加快了Windows3.0的开发速度。几个月后,Windows就基本脱胎了。而IBM才知道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己又输给了盖茨一次。微软这回真的和IBM闹离了。

1990年5月,微软的船帆迎来了最俊猛的一股海风。微软的王者气度终于显现了。Windows3.0一发布,当年公司的收入增加到50亿美元。比过去的对手Lotus,加上Novell还多。Windows3.0运行平稳,所需内存小,当时的电脑功能完全可以处理图形用户界。它几乎达到了完美,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6年时间,可视图形用户界面革命终于在PC兼容机上形成了市场。

从此以后,微软以定价底于100美元一分拷贝,将Windows投入市场。盖茨让每个拥有PC机的个人觉得Windows必不可少。慢慢的,这些客户就越发不能离开那个带了好多附加功能程序的操作系统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像Borland、Windows和Lotus这些公司就再也赶不上微软了。到96年,微软的软件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80%。

Windows3.0发布后的不久,老情人IBM下定了离婚得的决心。此事的盖茨显得那样洒脱风流,他甚至高兴促成离婚的成功。判决终于下来了,根据与IBM的联合开发协议获得几百万美元的编程费。另外,还从每份OS/2的拷贝上的到版权使用费。不管它是在IBM机器上,还是在复制品上运行。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