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美国政府英明地允许因特网的商业化。精明的硅谷高科技企业,连同一些电脑界的有识之士,闻风而起,凭着敏锐的嗅觉,以各自的技术、人才、金钱等方面的优势,纷纷占山为王,称霸一方,搅起了一场新的基于网络平台的战争。如网景公司、雅虎公司、美国在线、太阳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分别在网络浏览器、网络引擎、联网服务、网络软件、数据库的领域各自为王。
在80年代,微软一路过关斩将,击败了苹果公司、"蓝色巨人"IBM、VisiCorp、Lotus、诺维尔等,却在这场新的角逐中姗姗来迟。可能是由于一路厮杀,这位霸主疲惫了,所以新一代的视窗操作系统一再延迟发布。可是世界会让这位霸主安静吗?
当时美国流行这一个新的概念--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悄然蔓延。于是,各国政府,各大通讯公司,甚至一些媒体大腕,都纷纷投入大量资金,试图构筑一个全新的信息载体。信息产业界普遍认为,这个信息高速公路将是下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比尔•盖茨也嗅到了时局的变化。他知道自己已经拥有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绝大部分,但是他认为光靠好的电脑是不足以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独霸商界的。为此,盖茨又开始修理兵器,准备下一场战争。1994年春,盖茨在一个星期之间就出台了一系列计划:先与无线通讯界的McCaw合作,准备搭建耗资90亿美元的全球无线通讯网络,此网络将有840颗人造地球卫星连接,从2001年起为人们提供录像及其他数据服务。当人们还在分析该计划是否可行时,盖茨又与全球第二大电话公司――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结盟,准备共同设计光盘机和传真机用的商业应用软件。不久又与美国最大的BP机公司Mtel共同宣布了一项超过1.5亿美元的协议,计划一个覆盖全球的无线通讯网络以便人们可以通过个人电脑和其他设备收发数据。
当时,吉姆•克拉克就嘲笑比尔•盖茨的计划,说他不知道信息高速公路的真谛。
正如他说的那样,在通往信息高速公路的途中盖茨迷了路。真正通往高速公路的门槛却让美国中部一所大学的一群名不见经传本科生跨越了。【1】
【1】智慧评析:拿破仑·希尔说过:"困难,特别吸引坚强的人,因为只有在拥抱困难时,才会真正认识自己。"大自然在给予一个人逆境的同时,也给了他一份战胜逆境的力量。
事情应该从"万维网"说起。该网是欧洲量子物理试验室的程序员开发出来的。他们当时为了让世界各地的高能物理学家们进行合作时交流,设计了一个统一格式的超文本。他们设想,制定一个统一的数据格式和一个通用网络地址格式,再用一组简单的命令,万维网用户就可以把文档变成超文本,通过链来连接不同的文档。而不需要统一的硬件和软件。这种新的网址系统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录像等各种形式的信息。
1993年,美国中部的伊利诺伊大学的国家巨型计算机研究中心(NSCA)里,一群学计算机的大学生写出了一个叫"马赛克"的软件。它是一个图形化的"浏览器",它能使用户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来畅游电子信息世界。这种界面可以让用户把包括彩色照片、声音、录像片段以及一些超文本"连接"放到网络上。顺着这种"连接",鼠标一点就可以看到被连接的文档,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畅游网络世界。不久学校就把这项技术传到了附近一家叫"碟杯"的公司。其中就有一个在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研究中心打工的程序员叫马克•安德森。他在1993年写出了马赛克的UNIX版本。
曾在斯坦福大学当过教授的克拉克是硅谷的风云人物。在新的形势到来的时刻,他是一位嗅觉最灵敏的家伙。他早就看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真正大门。
1994年4月,慧眼识珠的克拉克找到了马克•安德森,并与之合作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叫"马赛克"后改名为"网景"。并且立即找来了伊利诺伊大学的原班人马。克拉克自信的感觉到这回要大干一场。
这时候盖茨终于察觉到事情有些出乎意料。在"马赛克传播"成立的第二天,盖茨就召集微软的高级主管们召开了一个第一次与因特网有关的会议。令盖茨失望的是那些偿贯了胜利果实的主管们对形势的变化反应迟钝,麻木不仁。结果会议还在围绕着"因特网对微软有何意义"、"要不要转向开发网络软件"的问题展开讨论。
1994年夏天,谍杯公司总裁格拉斯•考白斯在芝加哥国际机场碰巧与克拉克相遇。两人在联合航空公司的贵宾室里进行了简要的交谈。他们就"浏览器"的开发谈了一下各自的情况。
克拉克并不把碟杯公司当做自己的对手,因为碟杯是个小公司,基金小,无论开发能力还是销售力量都很有限。所以,伊利诺伊大学把浏览器技术转让给它反而给他安全感,至少是暂时的安全。假如,那只沉睡的狮子买下了的话,他们就没戏了。
克拉克临别时说:"我们要跟微软一决高低!"
考白斯好好高兴了一回。因为这位硅谷高人都这么看中浏览器,说明这个领域真的可以有发展了。他知道自己不能和那些大公司们比。他的公司只有几十个人,银行账户上没几个钱。浏览器既然那么热门的话,像微软之类的公司一定会找上门来,有技术在手就一定可以做一笔好的交易。真是人穷志短。
结果只经过几个月的时间,10月份,网景的"导航者"测试版在网上一发布,微软在1994年12月就找来碟杯购买浏览器了。微软要把碟杯的浏览器整合到视窗操作系统中。盖茨竞争天性怎能容忍一个这么大的市场被别人拿走。
微软一清醒已经晚了。网景已经做得热火朝天。盖茨心想,自己开发显然已经晚了。
考白斯如意得到一笔不少的现金,着实高兴了一阵。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大限也到了。一年后,盖茨就免费发放他的浏览器。碟杯只好卷铺盖走人。
克拉克闻讯心里一阵恐慌: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这么快!盖茨不但这么快就找到了碟杯,还接着找到了网景。
盖茨发现,碟杯的浏览器还是一个根本不成熟的产品,比起网景来简直差多了。而网景的导航者浏览器越做越好,越来越受顾客的欢迎。1994年的时候网景公司只有3个人。由于采取了安德森的方案,免费发放流行的浏览器软件,网景成长起来。一年之间,就发胀到了220人。1995年1月,克拉克还找了一名经理,教吉姆•巴克斯代尔。于是盖茨想了一个干脆的办法,把网景也买过来。但克拉克是个有野心的家伙,根本不会卖。盖茨心想,就和网景合作也可以。至少这样做了不会产生一个强大的对手。【1】
【1】智慧评析:有位哲学家说过:"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要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在市场竞争中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对手。要善于把对手转化为朋友,如此一来一则可以消除竞争,二则可以把自己做大做强。
1995年6月12日,微软的高级代表从西雅图总部飞到旧金山,在加州山景城网景总部一个二楼的会议室里举行了一次决定双方命运的秘密会谈。盖茨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他通过电话对微软的谈判代表进行遥控指挥。网景方面,总裁巴斯克代尔和当时的首席执行官安德森都参加了这次会谈。关于这次会谈的基本情况,据以后司法部调查微软垄断行为间期披露的材料,微软方面提出的了盛气凌人的要求,同时也给了网景一些好处。如网景将获得以下优惠:微软愿意向网景注资,以获得15%至20%的网景股份;微软愿意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并适当调整微软的操作平台以便使网景的浏览器能在微软的视窗平台上运行得更好。
作为回报,网景要给微软一个董事席位;网景的技术要允许微软使用;网景的产品开发计划要事先向微软汇报;网景不得开发可以在微软两个月后即将发布的新一代操作平台视窗95上运行的浏览软件。
据以上的情况,盖茨又使出了他的一贯做法,就是先向对手提供一定的好处,再试图从对方那里达到自己的目的。【1】比如,微软向网景优先提供视窗视窗系统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得到这种API的公司就能够更好地开发基于微软视窗系统的软件,而如果网景拒绝合作,他将无法得到微软技术的优先权。
【1】智慧评析:做大事的人往往都能把眼光放远,懂得舍得之道,舍小利、赢大利。虽然市场竞争是利益的竞争,但思路要放宽,眼光要放远,切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因小失大。
很显然,盖茨就是想封杀克拉克在浏览器方面的野心。其实这位霸主岂止是想掐死浏览器市场,有任何一个对他绝对独尊的存在,他都受不了。
网景总裁巴斯克代尔事后对一个朋友说:"这是我在商场35年碰到的最糟糕的会议。"因为如果网景接受了微软的建议,网景就会从微软哪儿拿到一比钱,并会得到微软的支持。网景还可以自由的销售视窗3.0或更早版本上运行的浏览器,可以销售在苹果公司的Macintosh机上运行的浏览器,还可以销售UNTX(注:一种常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特别是用在主机服务器上。)版本的浏览器。
谈判没有结果,双方表示保持接触,不欢而散。
克拉克后来说:"如果把我们的技术让给微软而我们靠边站,我们最好的结果恐怕也只是年销售额1亿美元左右的公司,最终被微软全部买下来而已。我们创造网景不是为了这个。"
历史告诉我们,与微软合作的公司,大到IBM,小到Wordperfect(著名的字处理公司),一旦微软在那些领域发展成熟,盖茨总会置协议于不顾,自行其事。。更何况,克拉克的抱负也不是拿些钱走人的那种。他创办公司不是待价而沽,他要坚持下去。所以他拒绝了微软。对于微软,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微软的朋友,另一种是微软的敌人。
现在一场真正的豪赌开始了。盖茨和克拉克选择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游戏。这种游戏是盖茨习惯的,就像在大学时玩牌一样,结果只有两个,胜利或失败。
事情对于微软有些不妙。业内人士认为这次的豪赌存在巨大悬念。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1995年9月,成立了16个月的网景,从未赢利过一分钱的公司自在以高科技股为代表的证券交易市场那斯达克(Nasdaq)上市。以71美元的高价开盘,一瞬间,就卖出500万股。
就在同一个月,甲骨文(Oracle)公司总裁戴拉里•埃利森(Larry Ellison)在欧洲的一次计算机会议上一语惊人。首次提出网络计算机(NC,Netwok Computer)的概念。他说,个人计算机是个"过渡利用技术的荒谬物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个人计算机会被网络计算机所代替。这种新的机器实质上代表了业界思想的根本变化。所谓网络计算机是一种配置简单却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运行的廉价电脑。这种朴实无华的装置用的是廉价的芯片,没有硬件,能够在因特网上存入或提取内容,价格低于500美元。网络客户可以用这种计算机收发电子邮件,进行文字处理,浏览数据库和国际互联网的网址。为存取数据表和电子游戏节目,用户会把专业性很强的应用程序从互联网上下载,计算税款和完结游戏,然后再把程序送回网络,只有用户常用的软件才从网上下载,而不比买很多暂时用不着的软件。用户甚至可以用一次,付一次钱。
戴拉里•埃利森这种对个人计算机带有讽刺性的概念,一方面间接支持网景存在的合理性:一位网络计算机的前台只需要一个浏览器,而用户不需要考虑他们用什么操作系统,这样PC操作平台的往日霸主――微软,在网络时代变得无足轻重;另一方面,他更是在为他甲骨文公司自己说话。因为,网络计算机要成功,需要后台服务器的支持,后台服务器存储和管理信息库行当的龙头老大。
盖茨在网络计算机提出的第二天,于另外的场合反驳说:"未来十年,个人计算机的发展会比过去十年更快。"11月,IBM总裁路易斯•郭士纳(Louis Gersner)在年度拉斯维加斯计算机展会上,大谈特谈"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时代"。
此时,40岁的盖茨正在一家赌场的贵宾间里玩21点――这是他当年在哈佛大学时养成的个人消遣时光的好办法。一向站在时代潮头的盖茨,这次却坚守个人计算机的阵地。难道真是此一时,彼一时?英雄总有被时代淘汰的一天吗?
华而街也在逐渐对微软失去耐心。11月6日,有影响的哥德蔓-萨克斯公司分析人员里克•舍尔伦德把微软从该公司的推荐名单上去掉了。理由是传统微机软件的销售量增长速度变慢,并告诫说各种因特网协议的网络软件供应商对这个软件的挑战在日益加强。并指出,万维网"对微软公司为软件业一些重要部分确立标准的能力是个严重威胁。"舍尔伦德的高论对微软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使得微软的股票自两盘交易中跌落7%,跌倒了87.375美元。而以网络有关的公司股票价值一举突破50亿美元的大关。
西雅图以多雨著称,一年要下9个多月的雨,且集中在冬季。对于盖茨来说,1995年的冬天特别阴冷、漫长。但在阴霾的西雅图的冬季,盖茨并没有倒下,在他的心里虽然有难言的悲伤,却有了一个坚定的计划。那就是将迷失方向的微软号航母领向正途。【1】
【1】智慧评析:挫折是竞争中很自然的现象。面对挫折,方法有二,一是看挫折产生的原因。二是寻找解决的办法。然而,在这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心态,用积极的心态打破挫折的坚冰,在挫折中锻炼自己的心灵。这是成大事者的重要因素。
1995年12月7日,盖茨在西雅图总部会议中心宣布微软要向因特网进军。
这是个特殊的日子,半个多月前的这一天,日本对美国的珍珠港基地发起了空袭,美军损失惨重。这之前,美国的绝大多数民众对法西斯在他人国土上的侵略行径持漠不关心的观望态度。空袭惊醒了美国人民,如不加入反法西斯战争,战火迟早会烧到美国本土上的。这一天是美国的国耻,也是二战的转折点。盖茨选择在这样的日子,意图可想而知。
评论家说,盖茨还有一层意思是:微软好比是天真的,深受打击的美国民众,而网景是日本侵略者。
盖茨终于在短暂的睡眠后醒过来了。这时的天下已经一片混乱,还有一只活蹦乱跳的小老虎。他清楚,要重新作成昔日的森林霸王,必须先把它干掉,要不他就把自己吃掉了。
"这已经不是一个浏览器的。网景想要超越自我,就必须控制一个-平台。"
总部在洛杉矶的因特网服务商(ISP)Earthlink公司的总裁SKY Dayton如实说:"谁能定义新的标准,才是这场浏览器大战的根本原因。"
1995年8月,网景股票上市大获成功,说明争夺未来的盟主地位的关键时候到了。假如还不加紧行动的话,网景有可能取代PC而成为信息产业的主流。想到这里,盖茨恨不得半夜昼夜不停地开发自己的浏览器。
秋天,盖茨急不可待地推出了名为"因特网探险家"(Internet Explorer)2.0版的浏览器,简称IE。
得民心者得天下,网景已经得到了万维网开发人员的民心。但微软拥有更大的用户群,即拥有基于视窗平台及其附属应用软件的个人计算机的广大群体。
盖茨使出了他一向惯用的杀手锏:全面免费,【1】而不是网景那样"既免费,又不完全免费。"这招杀手锏市场直接威胁到网景的浏览器市场,微软的探险家是免费的,而网景的导航者零售价是49美元。那时网景在股票市场上的价值超过40亿美元,即使为了保持这个价值,网景也需要一个在因特网市场的绝对优势。尽管网景的主要收入来万维网服务器,而不是浏览器,它们的客户多为公司,而不是个人,输掉浏览器市场对网景来说将是致命的。
【1】智慧评析:商场如战场,战略的失败就会影响全局的发展进程,战略的谋划既要符合市场规律,又必须注重创新。从对手的弱点着手,掌握对手的死肋,反客为主。
盖茨连网景的服务器市场也不放过。微软以"免费附送"的策略已逼迫网景把服务器的价格压到295美元。
网景承认微软是它最大的对手,但不承认它是已经对自己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当年9月进行财务年度结算时,网景的营业额已达到2000万美元。到第二季结算,销售收入突破4000万美元。
"虽然它们的产品是免费的,在过去的6个月中,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网景负责市场宣传的副总裁麦克•侯默说。
这是因为盖茨刚出鞘的杀手锏磨得还不够锋利。与导航者比较,探险家既不支持爪哇语言,也不提供Plug-inAPI.对数千网站活用HIML延伸格式创造出多媒体效果的话,用户无法享受其刻意创造的多媒体体验,这好像只有黑白电视机的人无法享受丰富的彩色视觉效果一样。更重要的是:探险家只能在视窗95的操作平台中使用,那么,其他操作平台的市场必将拱手让出。
网景被传媒称为软件业成长最快的公司。公司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职员增加到了上千名,导航者占领了85%的浏览器市场。网景还展开了广泛地展开了合纵连横的活动。从微软的死对头IBM、太阳(SUN)、甲骨文等业界公司到财界、学界、媒界、商界的广泛支持。这些公司或个人普遍对微软的霸王行径敢怒不敢言。
1995年12月的《商业周刊》,在内页文章中对因特网作了臆断性的评价,并以"全球互联网改变一切"为封面标题。文章指出:"面对互联网的崛起,向来以制定业界标准而赚取庞大利润的微软和因特尔,再也无法高枕无忧了。"
其实这句提醒应该是对网景说的。克拉克和巴斯克代尔都十分清楚。盖茨的能耐大家有目共睹。白手起家的小子,在80年代,一路拼杀,打败了像IBM、苹果这样的高手。它是模仿大师,虽然经常被告侵权,但总是能胜利的化险为夷。
微软现在的探险家,虽然还不及导航者,但这不过是盖茨的营销策略。为了迅速的占领市场,把漏洞百出的探险家急急地投向市场,即使技术不成熟,至少搅乱了对方的军心,鼓舞了自己的士气。
免费出售探险家更是盖茨的无敌剑。微软现在财大气粗,操作系统市场仍可以它提供滚滚的财源。所以,微软更本不在乎因特网软件的财路,为了扼杀对手于摇篮中,牺牲这点财力盖茨毫不吝惜。可是网景不行,它的产品单一,必须靠因特网才能生存。
微软拥有视窗95这个广阔的市场,探险者专门为这个95版的操作系统设计的,而微软禁止网景开发与发售视窗95因特网软件。虽然眼下许多3.0版的用户一时还舍不得钱更换新版视窗,他们迟早是要更换的。更和况,微软繁的探险家是免费的。
普通用户是不会卸掉视窗95里面的探险家,而装上一个华钱买来的导航者。除非导航者不探险家有"绝对的好"。可事实是,微软的技术越来越接近网景。
微软把赌注压在个人用户上,所以它争取了美国在线和CompuServe公司这样的大客户,这两家公司当时在全球有超过2000万用户,并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盖茨说:"将会有更多的无线通讯公司和我们签约,开发我们的浏览器。"
"为了保证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我们需要建造一个比网景更好的浏览器,我们需要有人来试用探险者,并且长期用下去。美国在线是第一大上网服务商,所以有机会向它的6000万用户展示探险家浏览器将是微软的一大胜仗。" 【1】
【1】智慧评析:永远要比你的竞争对手技高一筹,才能压制住对手,更好的发展自己,盖茨在与对手争夺市场时,总是保留一招杀手锏,常常让对手措手不及。
而网景锁定的是公司和企业。"真正的机会在企业,普通消费者市场虽然能给你带来知名度,但没有多少油水可捞。"侯默说。因为网景的收入主要靠服务器,而不是浏览器,服务的市场在企业。网景的大客户,通用电器购买了10万户席。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