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与李白、杜甫一样蜚声四海、映照古今的唐朝三大著名诗人之一。他不仅以自己那如椽之笔,为中国文学史抒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更以自己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情,为民众呐喊奔走,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英名。白居易,字乐天,生于772 年,卒于846 年,原籍太原。他一生历经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8 个朝代,在宦海中几次沉浮,曾任县尉,左拾遗。因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得罪权贵,以越职言事罪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过杭州、苏州刺史,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后半生长期居住洛阳龙门香山,以行善饮酒吟诗为乐,自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生活的时期,正是李唐统治走下坡路的时候。“安史之乱”以后, 藩镇势力逐日扩展,相对地削弱了皇帝的统治权力。藩镇多以土地传给子孙或其部将,将在盘距的区域内肆意剥削和压榨人民。代表中央统治政权的皇帝,便借“解救民困”的理由,兴兵讨伐,以致形成了混乱局面,严重地破坏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亦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但吃苦头的总是老百姓。白居易同情劳动人民,不畏权势、直言指斥时弊。决定了他官场上的失意。从而也奠定了他在古代诗人行列中的伟大而崇高的地位。
作为封建士大夫,他的政治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他提出的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发展农业生产,认为农业生产是“斯人之性命系焉,国之贫富属焉”(《策林十九》卷四十六)。故尔特别重视农民,提出“诫厚敛”、“去杂税”、“均贫富”、“禁兼并”以保障人民生活安定,专心从事生产,才能国用丰足。
白居易于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宪宗元和三年(808 年),授左拾遗。职务主要是“供奉讽谏”,对朝政如有意见,可以随时上奏。遇大事,也可以廷诤。白居易对左拾遗的工作很感兴趣,他认为自己“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可以通过皇帝得到实现,所以在就职之初,便向皇帝表示了决心。他说: “倘陛下言动之际,诏令之间,小有遗阙,稍关损益,臣必密陈听见,潜献听闻。”
白居易在人朝以后,即开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努力,和宦官、旧官僚集团展开了不妥协的斗争。
当时政府办理“和籴”。本应是“官出钱,民出谷,两和商量,然后交易”。可是长安附近的和籴,逐渐形成“强卖”。一些贪官污吏从中渔利,假借公事以勒索农民。他们可以派定“户人”,规定日期,苟有缓粜的人, 便“追提鞭挞”,这些情况,白居易都是亲眼看见和亲身经历过的,他深有感慨地说:“臣久处村闾,曾为和籴之户,亲被迫蹙,实不堪命。臣近为畿尉,曾领和籴之司,亲迫鞭挞,所不忍睹”。白居易不仅上疏反对并且还提出了改善的两个方案:第一是有司“开场自籴”,把价格定得比当时行价稍高一点,农民自然乐于出粜,这样可以免除前弊。第二是折籴。折籴就是把青苗税钱,折收粮食,不令农民缴纳现钱,这样可以减少农民在“卖粮换钱” 过程中所受的损失。但未被皇帝采纳。
元和五年(809 年)初,南方大旱,受灾面积很广。江淮等七地,灾情十分惨重,人民陷于饥谨。三月,长安城附近也大旱起来,农民衣食困难已极。但官府豪家,依然是催租逼税。皇帝国久旱“欲降德音,白居易即上疏请求“减收租税”以“实惠及人”。可是,当减免租税的“德音”传到乡村的时候,大多数农民在官吏威逼下已“典桑买地“地缴纳了租税。诗人通过《杜陵叟》诗描述了农民们的不幸遭遇:“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中口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与此同时,长安城里的达官贵人的生活,则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他在《轻肥》中写道:“樽罍溢九醖,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鲙切天池鳞”、“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白居易不仅仅关心农民的疾苦,更以自己的赤诚,对关系到国家生死攸关的问题犯颜请谏,对那些贪暴不法的贵族、官僚、宦官进行严厉劾评。淮南节度使王锷,入朝后,便以大量财物进奉给皇帝,并贿赂宦官,企图求做宰相。白居易素知其人,如果他做了宰相,天下将何以堪,乃上疏坚决反对。诗人有力的揭发了王锷的卑污行为,了说:“臣又闻王锷在镇日,不恤雕残,唯务差锐。淮南百姓日夜无憀。五年诛求,百计侵剥。钱物既足, 部领入朝,号为羡余,亲自进奉,凡有耳者,无不知之。今若授同平章事, 臣恐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宰相也”(《论王锷欲除官事宜状》卷十一)。白居易的意见是尖锐的,皇帝不能不有所顾忌,因而王锷就没有做成宰相。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贪官污吏是如何地痛恨,从而也表现了诗人不畏强暴的精神。
白居易任左拾遗3 年。这3 年的谏官生活,表现他坚韧的斗争精神。他除了在政治上直接提出正面的意见外,还写下了几百首脍灸人口的诗篇。他写诗的目的,是要反映现实和改造现实。因而,他的诗歌里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都深刻表现着生活中的矛盾与斗争。
唐代宦官专横无忌,欺压人民的罪恶行为层出不穷。诗人特别痛恨宦官, 在《卖炭翁》诗里,塑造了一个宦官欺凌农民的真实形象,通过卖炭老人的不幸遭遇,反映出宦官的残暴: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骑翩翩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
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卖炭翁》
在《官牛》诗里,通过官牛驶车载沙铺道的事实,对尸位素餐的右丞相, 作了极其锋锐的讽刺。对旧官僚们“灯红酒绿,缓歌漫舞”的生活,诗人更是痛恨。在《歌舞》一诗里,他把官僚们的丑态揭露无遗: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门车马客,红灯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白居易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把官僚统治集团的丑恶行径暴露于字里行间,把关心人民疾苦的一腔热血倾注于笔端,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诗篇。由于时代、社会制度、阶级出身的关系,白居易同情人民是有一定限度的。但作为封建阶级的中小官僚,他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英勇无畏,犯颜上疏,和当时统治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实属难得可贵。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