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言志 功在为民-王禹偁

作者:如文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7-09-09

王禹偁,字元之,晚年贬居黄州,人称王黄州。954 年出生在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一个农民家庭里。卒于1001 年。他活动的时代,是北宋建国之初的40 多年。由于生当时宋室初建,自感时清任重,很想依据儒家的一套理想化的政治蓝图,干一番事业:“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群望尧舜,学业根孔姬。自为志得行,功业如皋夔(《吾志》)。然而,因循现状的政避和忌忠直、喜谗媚的官场,却使他的主观愿望多次碰壁。由此而生牢骚和愤慨,也时而陷入思想矛盾中。不过,他始终尽职国事和关怀人民。倔强的性格,使他对政治打击没有表示屈服,所谓“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三黜赋》。其在政治上这种进取精神和积极态度,正是他在文学上所以能坚持优良传统的重要原因。他诗法白居易,后来更有意发扬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代表了他对杜、白的尊崇。因此,我们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位卓有实绩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前驱者,而且还是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疾苦,胸怀报国大志的封建文人。

王禹偁出身寒微,《东都事略》和《宋史》本传都说他世为农家,《邵氏闻见后录》谓“其家以磨面为生”。他在《蔬食示舍弟禹圭》中也说“汝家本寒贱,自昔无生计”。不过,他还是有条件读书应举的。他少小曾经“耕桑都不事,园井未曾窥”,专心致志地读书于乡里,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和写作诗赋的严格训练。后来回忆说:“余总角之岁,就学于乡先生,授经之外,日诵律诗一章。”(《孟水部诗集序》)《谪居感事》诗有云:“收萤秋不倦,刻鹄夜忘疲,流辈多相许,时贤亦见推。”这反映了他少年的勤奋好学。由于他的刻苦努力,少年时就表现了一定的文学才华。据说一次济州从事毕士安(真宗时位至宰相)写了“鹦鹉能言宁比凤”一句,命诸子作对,没有人能答,王禹偁适巧送面粉到州衙,应声答曰:“蜘蛛虽巧不如蚕”, 毕士安赞叹曰:“子经伦满腹,将且名世矣!”《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四) 983 年,他得中进士,授成武(今山东成武)主簿,故《成武县志》有“释褐来成武,初官且自强”之句。次年,授大理评事移知长洲县(治所在今苏州市)。他刚一到任,就采取措施,笃于政务。并“鸠敛民疾,评议政体”,提出了若干改革议案(《长洲县令厅记》)。不过,他感到县令的地位难以有大的建树,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他希望能得大用,“何当升大用,吾道始辉光?”(《寄主客安员外十韵》)公务之暇,他常与友人探幽访胜, 诗赋唱和,人多传诵。宋太宗赵光义听到他的文名,召试中书,王禹偁奏篇称旨,擢右拾遗直史馆。他受宠若惊,献《端拱箴》寄寓规讽,希望太宗做一个勤政恤民的圣君,其时正是端拱元年(988 年)。当年辽兵攻取涿州等地,北境骚动,他曾写对雪诗,感叹时事。写大雪酷寒,自身全家团聚,安居帝京,而北方军民深受战伐摇役之苦,痛感自己未能为富民安边尽责。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关切国事、同情人民的博大襟怀。次年上《御戎十策》,主张聚合兵力,加重将权,以抵御侵扰。三月,太宗曾命他当面赋诗,又博得赞赏,被升为左司马谏知制诰。因京郊天旱,民饥可忧,他于是上疏请削减百官奉禄,以轻民负。此期,他确乎踌躇满志,仕途扶摇直上。但由于他是非分明,刚直耿介的性格,秉公办案,严格执法,触怒了皇帝。朝中庸俗官僚乘机谗言,终于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逼使。

商州地处荒僻,加之夏旱秋潦,居民生计艰难。他是携家到任,境况也颇凄苦:“山城已僻陋,旅舍甚从脞,夏旱麦禾死,春霜花木挫,吾亲极衰老,吾命何坎坷,稚子啼我前,孺人病我左。”(《七夕》)这是初到商州的真实记录。结合自身的遭遇,他深切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于是怀着深深的同情,写下了《感流亡》、《蔬食示舍弟禹圭并嘉祜》、《竹醚》、《乌啄疮驴歌》等富有人民性的诗篇。《感流亡》描写了一个农家的流离失所。满面愁苦的农夫,扶持着苍颜白发的双亲,提携三个幼儿来到檐前歇脚。他们逃荒在外,饥寒交加,孩子的妈妈不久前被饥饿夺走了生命,余下的鳏夫和老少,更加无路可走。这诗用白描、对话和戏剧式场景,构成了一幅荒年流民图,是富有典型意义的。商州属邑丰阳、上津一带,多“深山穷谷,不通辙迹”,那里的农民还习惯刀耕火种,王禹偁写了一组具有民歌风味的《畲田调》,反映了山农质朴的劳动生活。自991 年9 月到993 年4 月近两年的谪居,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多达160 韵的《谪居感事》,就是这时期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诗。

993 年,他才被召还京师,拜右正言直史馆。后任礼部员外郎知制诰, 995 年拜翰林学士。这期间,他写《对雪示嘉祜》一诗自责。诗人认为居官取俸,受百姓供养,就应替百姓办事,像他现在那样颂奉权贵、保官保命,那何异于鼠窃苟偷。诗人严于律己,自我解剖的精神和发自肺腑、痛切肌肤的语言,赢得感人的艺术效果。他的这次到京,虽不像头次抱那样多的政治幻想,但他耿直敢言的性格并没有变。995 年4 月,因皇嫂孝章皇后丧礼, 他又上疏论谏,被责以“讪谤”再度被贬,以工部郎中出知滁州,次年十二月移任扬州,他一到任即忙于积案、讼狱、水利等公务的措置,所谓“堆案有留事,听歌无欢声。胥徒费簿领,使客烦送迎,狴牢未空歇,堰埭劳修营。” (《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成均关博士同年殿省柳丞》)他时时关心着人民的疾苦,如(《扬州池亭即事》)诗:“民瘼不能治,恻隐情悲酸。”这种念念不忘忧民的精神,同杜甫的“穷年忧黎元”、白居易的“不能救治生民病,即须先濯尘土缨”,是同样真挚动人的。997 年春,太宗病死,真宗赵恒嗣位,五月召求直言。他即上疏,陈奏五条政见:一、谨边防,通盟好, 使辇运之民,有所休息;二、减冗兵,并冗吏,使山泽之利,稍流于下;三、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四、沙汰僧尼,使疲民无耗;五、亲大臣,远小人。这些意见大都切中时弊,尤其加强边防、减并冗兵冗吏、缩减财政开支等项,可说是此后几十年范仲淹等进步政治家改革主张的先导,表明王禹偁是富有政治远见的。奏疏上达后,他就被召回朝廷,复知制诰,不久参与修《太祖实录》,敢于直书其事。但是他这次还朝,更加不受信任。不久,就因遭受权重一时的宰相张齐贤和李沉疑忌,于是年除夕被贬,出知黄州。

新皇帝上台,自身内迁,他的确很想乘时有所作为,不料竟毫无理由地第三次遭受贬逐。对此,他愤慨异常,临离京都写下《出守黄州上史馆相公》,以“未甘便葬江鱼腹,敢向台阶请罪名”明志。由于他的多次进取受挫,不免颓唐寡欢,经常以诗酒琴棋消忧解愤。于1001 年一病而逝,享年48 岁。

王禹偁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心里时刻想着人民。他一生三次进取,次次为民请命,“穷年忧黎民,救治生民病。”他严格执法,不徇私情,“事上不曲邪,居下不谄佞,见善若己有,嫉恶过仇雠。”他遇事敢言,实事求是,表现了一个处处以国事为重、时时以人民为本的政治态度。虽三次贬为地方官,但他为官清正无私,勤政恤民。并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文,且“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他提出了“薄天下之赋,休天下之兵,息天下之役”的呼吁。由于社会的原因,他的抱负没能实现,但他一腔热血为国为民,值得称颂。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