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命疆场 奋勇杀倭-瓦氏

作者:如文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7-09-09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那兰村路桥,有一墓葬,墓碑有字为:“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门十六世祖妣瓦氏太君之墓。”墓内长眠者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女将、田州府土官指挥同知岑猛之妻——瓦氏夫人。瓦氏出身于广西归顺州壮族家庭(今广西靖西),姓岑名花。她的父亲岑璋是归顺州知州,深明大义,富于谋略。岑花自幼好学兵书,喜习拳剑,父亲特意聘请了高师指教她。于是岑花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熟知兵法韬略、智勇兼备。长大后嫁给田州府土官岑猛,因为当地有“同姓不婚”的习俗,又便改名为姓,而壮语中“花”、“瓦”同音,因而大家称她为瓦氏夫人。

岑猛及其祖先世为田州土官,统众守御,且耕且战。并多次应朝廷诏命出征,屡有战功,官职世袭。岑猛及其子邦彦死后,瓦氏抚养孙子芩芝,“朝夕训以朝廷恩德”,期望他长大后“修职图报”。岑芝成年后继承了祖职, 嘉靖二十九年 (1550 年)奉明廷调令,出征海南岛战死。52 岁的瓦氏夫人又负起抚育年幼的曾孙大寿、大禄,并代为处理政事的重任。

当时,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扰掠日益猖獗。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 “奸民王直等勾结诸倭大举入寇,船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倭寇气焰嚣张,烧杀淫掠,穷凶极恶。所过之处人亡财尽,一片废虚。第二年又“掠苏州,攻淞江,陷嘉善,破崇明, 入崇德县,纵横来往,若入无人之境”。沿海人民的声声哭诉,数千里海防的连连告警,终于使明廷朝野震动,朝议命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江、浙、山东、福建、湖广诸军,“专办讨贼”。

张经到任,每日选将练兵,并作一举捣毁倭寇巢穴的计划。他曾任总督两广军务之职,深知两广土司所辖的俍兵(壮族人古时自称“俍”,故名), 士兵军风强悍,作战勇敢,于是奏请朝廷调两广之兵出征到江浙前线听用。诏令传到田州府,瓦氏夫人心潮难平: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征用, 理应出兵;但岑家父、子、孙三辈俱亡,大寿、大禄年幼不能带兵。倘若让手下副将带兵前往,只怕是调用不当、军心涣散要打败仗,那将使众多士兵饮恨沙场、死不归乡,更可怕灭不了倭寇有负国家。思虑再三,决意不顾自己年龄已大,自请督府允许她带兵出征。督府允准并授予她“女官参赞总兵” 之职,命她统率广西各地士兵6,800 名赶赴江浙前线。瓦氏受命,立即安排政务、动员兵将,整备器械军粮,即日誓师出征。她率领众兵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经长途跋涉数千里,于嘉靖三十四年春(1555 年)最先到达抗倭前线。

瓦氏率兵驻扎泊胥关,亲眼看到倭寇劫掠的凶残和沿海人民遭受的灾难。她义愤难平,立即向张经请求速战。张经不允其请。并告以士兵数千里行军,尚需休整;且嘱瓦氏熟悉地形、了解敌情,待诸路军马到齐合力出击。瓦氏夫人运用并发扬祖传的“岑家兵法”,将士兵每7 人编为一“伍”, “每伍自相为命”。上阵时“4 人专主击刺,3 人专主割首,所获首级7 人共分之”。上阵杀敌以“伍”为单位进行,7 个人齐步向前,执长枪者冲在前面,左右两边的人拉弓搭箭在两侧保护,这些护卫者“口衔刀,手接矢,矢尽投驽,刀刃相见,夹击俱备”。发起冲锋时也是以“伍”为单位集体行动, “一人赴敌,则左右手而夹击,一伍争救之”,“一伍赴敌,则左右伍手大呼夹击,一队争救之”。

这种兵法,既能发挥个人刺杀、射箭的特长,又能借助集体的力量,使整个部队凝结成一个严密的战斗集体,具有强大的攻击力。瓦氏夫人又重申军纪:“不如令者斩;退缩者斩;走者斩;言惑众者斩;敌佯以金帛遗地, 采取不追蹑者斩。”从而保证了兵伍步调一致、人人奋勇,遇强敌不溃退, 见财利不动心。同时还重申行军或驻扎时不得扰民的纪律,偶有违犯者,严惩不贷。史载瓦氏“虽妇人,军法甚整,下无侵”。

随着各路兵马的陆续到达,张经调兵遣将,将瓦氏所部拨归名将俞大猷麾下。瓦氏之兵休整半月,即奉命到漕泾镇截击倭寇。他们第一次与倭寇接战,人人奋勇冲杀。倭寇从未通过这样凶猛的抗击,顿时尸横遍地。但他们败退一阵以后,看到对方人少,而他人多势众,于是左右迂回把瓦氏兵重重包围,拚死不放,妄图以众吞寡,战斗激烈异常。瓦氏兵14 名勇将先后战死, 瓦氏夫人大怒,她咬牙切齿,“披发舞刀,往来突阵中,所乘马尾鬃为倭拔几尽,浴血奋战”,终于杀开一条血路,率众冲出重围。

时隔半月,倭寇两千多人突袭金山卫(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总兵俞大猷身边士卒不足300 人,本想避敌锋芒,抄其后路,谁知倭寇早有防范, 突然返身杀回,俞大猷反为所败,被倭追击。瓦氏夫人闻倭寇来袭,火速率兵出击,正遇俞大猷危急之时,瓦氏兵迎战倭寇,杀得倭寇狼狈逃窜,救回主将俞大猷。

过了两天,倭寇又来侵犯金山卫,白泫都司带兵迎敌,又被倭寇死死围困。瓦氏夫人情知倭寇的凶残,但她不顾个人安危,奋身往援。她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拚命冲杀,破寇重围,救出了白泫都司。短短20 天内接连3 仗, 瓦氏率兵杀出了壮家的威风,使倭寇为之胆寒。史载:“瓦氏勇猛,始为敌人所畏服。

不久,张经组织了著名的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战役,官兵和瓦氏兵从三面包抄倭寇。瓦氏夫人率领的中路军最先冲入敌阵,刀枪并举,杀声震天。这一仗斩倭寇首级1,900 余。烧死、溺死者不算。这是明王朝抗倭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史称“军兴以来战功第一”。

此后,瓦氏夫人率兵频频出战。在陆泾坝杀倭500 余,烧倭船30 多艘。又跟踪追击其残部,杀死250 余人。余敌逃窜下海时,瓦氏又在浦中截杀。为纪念瓦氏抗倭功绩,当地改名为“得胜港”。还有苏州的盛墩,也是当地人民为纪念瓦氏在此战胜倭寇而改名“胜墩”的。

瓦氏夫人为国靖边、为民除害,在浙江前线奋战半年多时间。她平时惜将兵,与部下同甘苦;战时身先士卒,双手持剑杀敌,神速如闪电。众兵人人用命、个个效死。以故她的队伍所向披靡,锐不可挡。江浙人民欢迎她、支持她、送粮赠物者难计其数。时人特撰《双马歌》赞颂她的英勇与卓越剑术。民间流传着“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称瓦氏为“石柱将军”。明朝文武官员见过她带兵打仗的,无不叹服:“以妇将兵,颇有纪律,秋毫无犯”。称赞瓦氏部众“可死而不可败”。

瓦氏的战功上报明廷,明世宗(嘉靖皇帝)也赞叹不已。特意宣她进京, 亲加慰勉,并授以官职,瓦氏以年老辞而不受。世宗乃封赠她为二品夫人, 并奖赏她丰厚的金帛。瓦氏把金帛尽数散发给部下。不久,总督张经因不附权贵赵文华、严嵩被陷害下狱死,瓦氏也看出了朝廷的昏暗,于是称病告假, 率军回师南归。两年后无疾而终。时年59 岁。瓦氏故去已400 多年了,她的抗倭事迹散见于各种史籍。正史、野史、方志、军事史上都有记载。她抗倭的故事已被编为电视剧,荧屏上再现了她杀敌的英姿。她赤诚爱国、英勇抗倭的业绩鼓舞着后人,她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