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生于公元78 年,卒于139 年。其祖父官至太守,至张衡家境败落,时需亲友接济度日。张衡少年时就富有求知欲望,十六、七岁就曾游历长安、洛阳一带,观赏山川之险,考察物产风俗、世态人情,游览名胜古迹。在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东汉儒学大师,文学家马融和书法家崔瑗。
公元100 年,张衡由洛阳返回家乡,做南阳主簿,掌管文书工作。116年辞职在家,直到111 年才入京做尚书台衙门里的郎中,负责起草文书。115 年任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121 年调任公车司马令,负责保卫皇宫,通达内外奏章等。126 年任太史令,136 年被排挤出京,任河间相。
张衡任南阳主簿时,曾一度潜心于文学创作。他感于统治阶级的奢侈堕落,作《二京赋》描述洛阳和长安两座都城的繁华,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抨击了那些过着荒淫奢侈生活的官僚贵族。
张衡担任太史令的时间前后达14 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精心研究天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还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浑天仪的主体是个空心大铜球,球面上刻布着满天星宿,故又被称为“天球仪”。天球外绕着好几个铜圈,它们分别代表地平、赤道、黄道等。张衡又给这架浑天仪安上了自动装置,那是根据古代计时器的铜壶滴漏原理,用水力推动那个天球,使天球的转动与地球自转的速度恰好相等,这就再现了天象的最基本的变化。有了这架仪器,坐在屋中就可以看到星空的变化。后代的天文学家就根据张衡造的水运浑天仪的原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张衡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大地上地震频繁的岁月。自张衡12 岁时起, 到他62 岁逝世后的一年,在这半个世纪中发生了53 次地震。人们在频繁的天灾面前束手无策。社会上迷信流行,皇帝和臣民都在祈祷、叹息。55 岁的张衡经长期研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探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地动仪形如一个酒坛,内部装着机关,四周按8 个方向装有8 个龙头,口内含着一个铜球,每个龙头下又放了个张口望天的铜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正对着这个方向的龙嘴便会自动张开,铜球就落入下面铜蛤蟆的口中,发出地震的警报。永和三年(138 年)二月初三,一个铜球落下,但洛阳并没有感觉到有地震。许多人议论纷纷,怀疑它是否准确。过了几天,离洛阳1 千多里的陇西地方有人骑着马来报告说,那一天在那里发生了地震。于是,大家都很惊叹地动仪的精确。这架精密的仪器是132 年发明的,比欧洲创造的地震仪要早1,700 年。本世纪50 年代,中国的科学家们根据零星记载,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弄清了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所应用的原理,并复制出一个地动仪的模型,陈列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汉史馆里。
张衡不仅精通天象,穷究大地,他还制作了“相风铜鸟”、“记里鼓车” 等仪器。相风铜鸟与12 世纪欧洲创造的候风鸡相仿,是世界上最早的候风仪。记里鼓车的原理则开了现代汽车里程表构造原理的先河。
张衡将他对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写成一部书叫《灵宪》。灵指神灵,这里指天象。宪是法则,即天象法则的意思。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浑天说和宇宙无限的思想。他还科学地解释了日蚀与月蚀以及月亮盈缺的成因,指出月亮自身不会发光,它反射的是阳光。同时,他还绘制了中国第一张星图,指出在中国地带可见的星有2,500 颗。现在天文学家证明,夜空中肉眼可见的星总计约有6,000 颗,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见的星则不过2, 500 颗左右。这使人不得不赞叹这位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精心和准确。
张衡作为一个科学家,一生勤学不倦,他的好友崔瑗称赞他:“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他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兴趣和顽强钻研的精神, “约己博艺,无坚不钻”;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虽才高于世而无以骄尚之情。”
张衡一生傲骨凛然,是一个有高风亮节的科学家。他不慕虚荣、淡于名利、洁身自好,不肯与那些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达官贵人同流合污。有人请他出来做官,他也不去。与当时的“谶纬”之徒相对应,他认为“图谶虚妄,非圣人之法”。分析批判了“谶纬”的虚伪,指出其中牵强附会的解说自相矛盾,要求皇帝“收藏图谶,一禁绝之。”鲜明地表示了自己反对“谶纬” 邪说的坚定态度。由于张衡的不合作态度,虽然他对科学事业有重大贡献,但不被重用,而且时常受贵戚和宦官的忌恨、陷害。晚年倍受“天下流弊” 压抑之苦,他有改变黑暗现实的愿望,然而却无法实现,心情抑郁,于永和四年(139 年)与世长辞。张衡的贡献为世人所肯定,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尤著,月球上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宇宙间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星。为了纪念他,1956 年河南省南阳县重修了他的坟暮和读书台,暮前立起一块石碑。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碑上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