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尽毫厘 心穷筹策-祖冲之

作者:如文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7-08-12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省涞水县北)人。生于429 年,卒于500 年。是我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一位伟大科学家。据史籍记载,祖冲之的家庭好几代都在朝廷掌管历法。他的曾祖父祖台之好文学,写过一部叫《志怪》的小说;他的祖父祖昌,具有一些科学技术知识,曾在刘宋朝廷里担任过大匠卿。大匠卿是负责营造的官吏,主持建筑工程。祖冲之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使他从小就有了接触科学技术的机会,并为他以后从事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条件。祖冲之从461 年起,开始在刘宋朝廷里当一名小宦,历任南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西部和安徽部分》从事史,司徒府的公府参军等职, 还做过娄县令,谒者仆射。到了萧齐王朝,祖冲之调任长水校尉。这是他平生最高的官阶,相当于四品官。

从青少年时代起,祖冲之就开始钻研科学技术,他对于自然科学和文学、哲学都有广泛的兴趣,特别是对天文、数学和机械制造,更有强烈的爱好和深入的钻研,由于他勤奋好学,二十几岁就有了博学的名气,被刘宋统治者孝武帝请到了当时政府学术部门“华林学省”。在这里“搜练古今,博采沈奥”。阅读了前人关于天文、数学等方面的浩繁著述,但又不“虚推古人”。不盲目接受,而是经常“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进行精细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敢于推翻前人的错误结论。例如《汉书》中提到的《黄帝历》、《欠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6 种古代历法,在以后的几百年间被人们认为是古代黄帝、颛顼、夏、殷、周和鲁先后所采用的历法。祖冲之深入地研究了这6 种历法,指出历法的形成不会那么早,不过是后人假托前人的伪作而已。

祖冲之步入仕途以后,从不放松科学研究。他以极顽强的毅力,用简陋的仪器成年累月地观测天文,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如制订历法需要测量日影的长度,他坚持了全年测量日影,持续10 年以上。长期的天文观测为他的历法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他能在33 岁的那年便提出了那个时代最好的历法——《大明历》。比以前的古历都精确得多。在《大明历》里,祖冲之应用了东晋天文学家虞喜首次发现的岁差原理,计算出一回归年是365.24281481 日。同近代科学测量的结果比较,一年只差50 秒。他又测出月亮环行地球一周(交点月)的时间是27.21223 日,同近代科学测量比较,相差还不到一秒。他还改革了置闰方法,以往19 年置7 闰,这样每200 年比实际多出一日,造成历法同天象不合。他采用391 年置144 闰的方法,使之更符合天象实际。这些,在天文历法上,都是重大的改革和进步。

祖冲之不但精通天文、历法,他也是一位闻名于世的伟大的数学家。他著有《缀术》和《九章术义注》。《缀术》是祖冲之将其研究成果总泄而写成的一部著作,是我国唐朝和中世纪朝鲜、日本的学校教科书,可惜这部书早已失传了。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把前人对圆周率的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祖冲之采用东晋数学家刘徽创造的“割圆术”的科学方法,经过精心推求,最后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 和3.1415927 之间,他采用两个分数表示圆周率的数据:一个是比较精确的,称为“密率”355/113, 另一个是“约率” 22/7。他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7 位数字,而欧洲的数学家一直到他死后1 千多年才算出密率355/113 来。因此,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建议把密率355/113 称为“祖率”,来纪念这位中国的大数学家。

除了上述重大成就外,祖冲之在物理学,尤其对机械制造也有重大贡献。魏国马钧制成的指南车,在晋朝的战乱中丧失了。478 年,祖冲之应皇宫禁军头目萧道成的请求,重造了一辆指南车。这辆车是铜铸的,经实验证明, 这辆指南车造得非常好,随便车子怎么拐弯,车子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祖冲之在地方做官时,看到农民舂米、磨粉很费力,便发明了利用水力转动石磨的水碓磨,用机械代替人力,以减轻劳动强度。这种水碓磨在我国农村现在还使用。祖冲之对水陆交通工具也有研究和发明,他设计制造过一种船只,在建康城南的新亭江中试航,能日行一百多里,被称为“千里船”。

祖冲之的晚年,还研究文学、音乐等,著有小说《述异记》10 卷。他精通“钟律”。还著有《安边论》,主张开屯田,广农殖。

祖冲之研究天文、历法、数学、机构制造等取得卓越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居重要地位。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