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名山大川 书鸿篇巨制-徐弘祖

作者:如文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7-09-09

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今属江苏)人。生于1586 年,卒于1641 年。他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就毕生从事旅游,且游之广、路之远、时之长、游记篇幅之巨和内容之丰富而言,徐霞客及其《游记》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无与伦比的伟人和巨笔,在世界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徐霞客上祖豪富,至他父亲时家道中落,但他的父亲与母亲拮据修身, 竟也渐复旧观。富裕优越的生活,使他能够结交当时的许多名人学者,从小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家里的丰富藏书,使他有机会博阅古今史籍及方志。徐霞客自幼聪颖过人,青年时代曾应试不得意,有感于明末政治黑暗,从此不应科举,不入仕途。他最喜欢涉猎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书籍,读得越多,兴趣越浓。他决心走出书斋,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进行实地考察。

徐霞客的旅行探险生涯,从22 岁开始,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55 岁) 为止。30 多年中,足迹遍及今北京、天津、上海3 市和16 个省区,行程数万里。他早期的出游,由于老母在堂,旅游的时间都较短,每两次旅游之间总有一些时间在家侍奉老母。所到地方,交通都比较方便,可以计程来往。他的母亲是他终生旅行的巨大鼓舞力量,她不仅勉励儿子外出远游,而且还为儿子亲手缝制“远游冠”,“以壮其行色”。1624 年,在她80 高龄时, 还与儿子一道游了家乡附近的荆溪、勾曲两地。徐霞客所受的鼓舞可想而知。次年母卒,徐霞客至服丧期满,遂上万里征程。他不无感慨地说:“当初有老母在堂,我不能不有所分心,现在是我可以全心全意献身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了。”

崇祯元年(1628 年)徐霞客游闽直至广东罗浮。次年,北上游北京及盘山。崇祯三年又游闽。崇祯五年,游浙江天台山、雁荡山。崇祯六年,又北

上京都,辗转山西五台,归里后,又入闽。几年之间,旅程忽南忽北,一来一去,何止万里。在那时的交通条件下,这是一般旅行者所万不能及的。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从崇祯九年到十三年,即从徐霞客51 岁到卒前止,他连续5 年过着旅行生活。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时间最长、旅途最远的一次旅行。

在整个旅行中,徐霞客同大自然进行着顽强的斗争。访名山,探幽洞必须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走的是崎岖的羊肠小道,甚至要攀登悬崖峭壁,穿越深邃洞穴,常常置身于荒野险僻处,出没于深山老林中。一路上,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历尽了千难万险。如在游浙江雁荡山的时候,为了勘明大龙湫瀑布的源头和雁湖的确切位置,他冒着坠身深壑的危险,几次攀登雁岩顶峰,途中碰到一面绝壁,就解下足布,接起来悬于崖顶。但带子又为突出的岩石磨断,经过再次系结之后,又用力腾跃,才脱离了险境。然后利用这垂空的足布攀援而上。又如,他在湖南茶陵探索麻叶洞时,当时居民说洞内有神龙蛰居,不肯给他做向导。他便和仆人待火炬进洞,作了详细的调查。这样的例子在他30 多年的旅行生活中,是不胜枚举的。在旅途中,还经常有遭受强盗抢劫,甚至杀害的危险。他曾三次绝粮,两度遇盗,财物被抢劫一空。同行者也畏难而别。但他矢志不移,令人钦佩叹服。

在旅途中徐霞客白天考察、晚上记述,不论是在山村茅屋里的油灯前, 或是在荒野破庙的松明灯下,他都坚持写游记。他一生心血,走笔成书,遂成千古不朽之作。流传至今的《徐霞客游记》共10 卷,达60 余万字。《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裁记录了徐霞客毕生行踪和考察结果。它既是一部清丽新奇的散文名篇,又是重要的地理学文献,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钱谦益就赞扬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游记”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是一部科学巨著,内容丰富多彩。有对江河源流的勘探和辨讹,有对地形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有对动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和鉴别,有对矿产物产、水文气候的观察和记述等等。其中关于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有的关岩溶地貌的珍贵文献,比欧洲人于18 世纪后半期才开始的岩溶地貌的考察要早一个多世纪。

徐霞客不迷信经典。他考察了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对长江、南盘江、北盘江、潇、郴、漓等诸水的源流进行过认真的探讨,并纠正了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和地方志记载的错误。历代都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正源,有“岷山导江” 之说。徐霞客经过实地调查勘察,写了著名的《江源考》(又名《长江纪源》), 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正源。另外,还写了《盘江考》, 虽然由于条件的艰制,有不少错误,但不失为有价值的科学记载。《徐霞客游记》对一些自然地理现象,作为科学的解释,揭示出一定的自然规律。如对于火山爆发的描述;在海拔高度相同的情况下“路程越短,则水的流速越急”的科学论断等等。

徐霞客先取了一条与同时代那种脱离实践的空谈之学完全相反的道路。实地考察自然、系统地描述自然。他的“游记”不愧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他的业绩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