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 年(明崇祯十年),一部在世界科技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在我国问世了,这就是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
宋应星是我国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家长庚,江西省奉新人。1587 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受过正统的封建教育。其曾祖是弘治时进士,做过明朝南京光禄寺卿和工部尚书。但到其父时已是门庭不振,家道中衰。
为了重建祖父时代的钟鸣鼎食之家,其父宋国霖曾寄厚望于宋应星兄弟,希望他们在仕途上通青去得路、官运亨通。因此,与封建时代的许多文人仕子一样,宋应星也在“学而优则仕”的道理上竞争过。他博览群书,除了科举必读的课程,还读了史书、诸子百家、自然地理、农学、工艺等各种书籍,知识面十分宽广。
1615 年,宋应星参加江西乡试,与哥哥宋应升同时中了举人,宋应星名列第三。以后曾5 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尽管他给后人留下的那些汪洋恣肆的文章,悲愤激越的诗句,比起同时代的进士及第者们味同嚼蜡的八股文章,不知高明多少倍,然而不断落第,说明他的思想和志趣同封建当权者是难以合拍的。但是,几次水陆兼程的京师之行,大开了宋应星的眼界,使他有机会深入广大的城镇、乡村、码头、矿山进行实地考察。他看到当时的社会,一面是政治的腐败黑暗,另一面却是经济上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特别是苏杭一带的丝绸,松江的棉布,景德镇的瓷器,京口、芜湖的浆染,无锡的印刷等等。这些手工业中心的出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都显示出这个时期商业贸易的发达,也体现商业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的提高。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考察和调查之后,他开始了新的思考与选择,最终把自己与广大的工匠、农夫、矿工和船夫子们联在一起,而不再去光顾那奉天殿了。宋应星在最后一次应试失败时,已经45 岁了。不久,他父母相继去世, 为了承担养家度日的责任,他便于1634 年出任江西分宣县教谕。生活安定,公务清闲,使他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将他长时间考察得来的各地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加以整理。在当教谕的4 年中,宋应星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并没有保持沉默,他认为要挽救面临危机的政治局面,一方面要在政治上进行某些改革,强调严格法制和考试制度。另一方面则要发展科学技术,主张著书立说要有益于生人,提倡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写作时期,经常“炊灯具草”,不舍昼夜地工作,要用实际行动追回那逝去的青春。他翻出当年沿途采访的手稿、笔记,奋笔疾书。由于他平时资料积累丰富,一部享有“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之称的巨著——《天工开物》,只用了一年时间,于1637 年在南昌问世。
宋应星在序言中宣称“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原书分18 卷,每卷都用两个古雅的字来命名。首卷《乃粒),讲的是种田吃饭;末卷《珠玉》, 多属富家玩物。这样安排,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这18 个专题之下又分若干细目,几乎概括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诸方面内容,具有很高的科学和实用价值。书中不仅详述了农业、矿冶、铸造、纺织、食品、加工、造纸、印刷及其它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经验,而且在重要地方插入了指示技术工艺的绘图近200 幅。这些图线条清晰,比例适当,立体感强,关键的零部件都一一注明。我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因没有图谱而失传,有了《天工开物》中的图,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原貌。
在《天工开物》里,宋应星对农业的记载特别详尽。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极为重视。有关五金冶铸、采煤、纺织、造纸、兵器、制曲酿造等方面的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1771 年,日本出版《天工开物》的翻刻本。1950 年,它又被全部译成日文。1869 年,法国学者把《天工开物》摘译成法文,并复制了许多插图,书名叫《中华帝国古代和现代工业》。1882 年,德国学者介绍过《天工开物》。1966 年,美国出版了《天工开物》的英文译注本。国外的科技界有称誉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
宋应星的一生写了许多著作,已发现的有《天工开物》和《野议》、《论天》、《思怜诗》等。另外还写了近10 种书,可惜今天都失传了。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