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数十载之精神 正数千年之遗误-王清任

作者:如文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7-09-09

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勋臣,玉田(今属河北)人。生于1768 年,卒于1831 年。少时尚武,学过篆艺,捐过“千总”的小官。20 岁开始行医,在滦州、奉天、北京等地为民行医。由于精通医术、为人磊落,为公卿所推许。1820 年到北京开设“知一堂”药铺,颇有名气。

王清任所生活和清代,是一个尊经复古的时代,因此清代医学也多重考古而疏实践。王清任却独开风气,本着求实的精神,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纲常的藩篱,反对拘泥古人、因循守旧的医学风尚,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对人体进行实际的观察和解剖研究,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医学道路。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国劳动人民和医学家很早就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如《内经》、《难经》、《针炙甲乙经》、《千金方》等著作中就有不少记载。但是总的来说,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是步履难艰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体的观察研究和尸体的解剖和统治阶级所宣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孝道”相违逆。人体的解剖被统治者斥为是“不仁不义”的大逆不道的行为。

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王清任非常注重对人体内脏的了解。他曾说过:“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他的一行就致力于对人体脏腑的研究。

早在青年时代,王清任在阅读古代医书的过程中,就发现古人对于脏腑的记述不仅失于粗略,而且多有自相矛盾之处。如对于肺、肾、脾、肝等的说法就各不相同,这是由于古人没有经过亲自实践而导致的结果。王清任对古代医书中的这些错误早有更正之志,却又苦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对人体进行直接而详细的解剖。到了1797 年,王清任在滦州稻地镇行医,碰上当地正流行小儿疹疾,小孩十有八九死于此症。穷苦之家大多用草席裹尸,草草掩埋。野狗啃食,狼藉不堪,坟场上破腹露脏的尸体,数以百计。王清任路过坟场,便不避污秽,每日清晨赴坟场仔细观察群儿尸体。连看10 日,观察了100 多个小儿尸体,看全了30 余具尸,方才弄明白古代医书中所描绘的脏腑与人的实际脏腑不相符合,即使是件数的多寡也不尽相同。只是胸中隔膜一片,看时都已破坏,未能验明是在心上心下,是斜是正。王清任在奉天、北京等地行医时,又跟踪到刑场去观看犯人,虽然看见了脏腑,胆是隔膜已破, 因此都没有达到目的。

直到1829 年,安定门一位姓恒的请王清任看病,王清任谈及自己留心40 年来,都未能将隔膜审验明确。适逢江宁布政恒敬在坐,说他自己在领兵之时,见到的尸体极多,对隔膜了解得非常清楚。王清任大喜过望,急忙向恒敬请教,方才弄明白此事。

在寻找机会观察人体的同时,王清任还借用动物来做实验,与人体进行验证、比较。通过42 年不懈的努力,王清任于1830 年绘制了25 幅人体的脏腑全图,并著成《医林改错》二卷流行于世。

《医林改错》一书指出了古人的一些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如古人认为肺有“六叶两耳”,“肺有二十四孔以行气”,“尿从大便渗出” 等等。对于这些错误认识,王清任从实际出发,给予纠正。又如对于一些生理病理现象的认识,古人也有错误。古代医书中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意志思虑智五者皆藏于心。王清任通过实际观察,提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再如在病因学说方面,古人认为天花是由胎毒引起的,王清任对此用事实加以驳斥,断定天花属于流行性传染病。此外,王清任认为半身不遂非风火温痰所中,抽风不是风等。这些观点也是新颖透辟、有独创性的。

王清任不基本弄清了前人未曾认识或未弄清楚的人体器官及解剖部位。正确的记述了横隔膜是人体内脏上下的分界线,隔膜以上是心和肺,其余的器官都在隔膜以下;对动、静脉的认训也比前人加深了一步。这些对于解剖学的发展无疑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王清任的这些被称之为“直翻千百年旧案”的新见解,不仅有力地冲击着中国学术上存在着的“尊经崇古”的风气,而且对于中国医学也是一个大贡献。

在医学理论方面,王清任对中医的气血学说作了新的发挥。他认为治病的要廖在于疏理气血,并总结出60 种气虚症和50 种血瘀症。这对中医也是一大贡献。

王清任以活血化瘀学说为指导,把补气和逐瘀结合起来,创立了许多方剂,如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等。可治内、外、儿、妇产、精神、传染病各科之病。经过临床试验,确有疗效,有的至今仍被我国医学界所沿用。

王清任不以传统学说为宗,敢于对旧有学说提出大胆的质疑和批判。进步的医学家评价他的《医林改错》“集数十载之精神,考正数千年之遗误”, 是“稀世之宝”;而顽固守旧派却对他大肆攻击,诋级《医林改错》的价值, 认为它是越改越错。后人对他在论药立方上,以血液为病源,以逐瘀为疗法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认为只是一家之言,而非万全之治。但是王清任重视实践、敢于创新,他所取得的实绩是不能抹煞的。虽然按现代生理来看,《医林改错》尚有不少失误之处,如认为“心内无血”,动脉是藏气的,否认古人关于血管构造的一些合理说法,忽视中医关于切脉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作用等。

《医林改错》一书,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产生影响。书的一部分曾被译为英文,王清任也被称为是“一个近代的的中国解剖家”。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