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别号可观。生于1518 年,卒于1593 年。是我国明代卓越的医学家,也是当时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巨匠之一。因著有《本草纲目》而垂芳青史,流誉五州。李时珍出身于湖广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的一个世医之家。祖父即善操医术,父亲李言闻,是当地一位有着丰富实际经验和药物学知识的著名医生。李时珍受家庭影响,耳濡目染,从小便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但在旧时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乡村医生更是屡遭官僚乡绅富商等的轻侮。李言闻屡试不第,又痛感为流俗所轻之苦,便把仕进的希望,寄托在李时珍身上。力督李时珍读经书,习八股。由于李时珍天生聪慧,加上勤奋好学, 14 岁(1531 年)便考中秀才。此后,李时珍越来越受医学,厌倦读经书、习八股。因此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尤其是在最后一次赴武昌考试后,积劳成疾,幸亏得到他父亲的一剂黄芩汤才使他转危为安。这件事使李时珍切身体会到医中奥妙,成为他弃儒从医的契机。更重要的是他感到自己不能再在这条路上虚掷生命了,于是终于下定了摒弃仕途、从事医学的决心。1542 年,李时珍开始随父行医。由于李时珍用心钻研前人的医学著作, 又注意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并检难书本上的知识,因此,他的医术提高得很快。1545 年前后,蕲州一带发生水灾,瘟疫流行。他悲于悯人、救死扶伤, 对病家总是有求必应,不计报酬。医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551 年,李时珍由于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被聘做楚王府的奉祀,掌管官府里的“良医行”。后来,又因他治愈了楚王朱英燈的世子(楚王王位继承人)的暴厥症,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做事。到太医院后,他本想为祖国医学作点贡献,但这美好的理想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受到人们的非议和毁谤。不久称病辞职回乡。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结合着治病读了大量的药物书籍,发现了不少药书对药物性能的记载有错误。还耳闻目睹了很多因误用药物而发生的死亡事故。他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决心要写一部新的药书,纠正古书中的错误,同时把新发现的药物和科学的医药知识写进去。
为了做到这些,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医药著作,对药材进行了全面的比较、选择和鉴别。他前后共读了800 多种医药学方面的书籍。并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带着弟子出外考察,走过全国10 多个省,深入穷乡僻壤、荒山野畔。白天采集标本,晚上加以分类,整理笔记。对每一种药用植的名称、产地、栽培、育苗及形态、气味、功效、保管等方面,都研究得非常细致全面。有时为了验证一种药物的功能,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品尝。有一次,他为了弄清蔓陀萝的麻醉程度,就亲自服下了这种药。过了一会儿,他就感到精神恍惚,失去了知觉。他的弟子们吓坏了,急忙给他灌下了具有解毒作用的绿豆甘草汤。过了很长时间,李时珍才渐渐苏醒过来。他很高兴,马上拿笔记下了自己的感受。
李时珍在研究药物的同时,还注意收集“单方”、“验方”及民间秘方、土方。他有意接触很多人,只要能对他的研究有帮助的人,他都虚心求教。很多人听说他要编辑一部新的医学著作,都主动热情地把自己所知道的告诉他,有人甚至无私地把祖传秘方也交给了他。
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本草纲目》的编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时27 年,终于在1578 年,年逾花甲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又经过10 余年的修改,先后三易其稿,才将这部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最后定稿。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作为蓝本的《征类本草》,原载药物1558 种,但这些药物名称杂乱,而且重复很多。经李时珍整理后,实得药物1479 种。李时珍又收录宋代以后各代医家新采用的药物29 种,他自己新增加的药物376 种。全书共52 卷,190 多万字,分为16 部、62 类,共收药物1882 种。除植物性药物外,还有动物性药物445 种,矿物性药物276 种。另外, 书中还收录古代医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11096 个,其中李时珍自己收录的就有8161 个。书中还附有1160 副药物形态图,以增加人们对药物的感性认识。
《本草纲目》的最大贡献,在于对我国16 世纪以前的“本草之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澄清和纠正了前代一些不合理或错误的传说和记载,并增加了许多新发现的有效药物,充实了本草的内容,把我国的医药事业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李时珍一生写了很多医药书,如《奇经八脉考》、《濒湖医案》等等。现在大部分已经散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两书。这两部书现在是学习诊脉的必读书籍。
1593 年,75 岁高龄的李时珍与世长辞了。而《本草纲目》直到他逝世后的第三年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出版,这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金陵版” 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的出版,受到了我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1606 年, 该书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