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地,历来为礼仪之邦。九九重阳,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更兼具礼仪修养之长。从孔子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到孟子的“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从《中庸》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到《孝经》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以“孝”为载体,经由历史的群山掩映、名人的洗礼侵润,不断修养人格、教化天下,以至于圆融和谐的大同世界。
孝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敬老人自古就是大家耳熟能详、身体力行的传统美德。木兰代父从军、黄香扇枕温席、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的孝亲佳话更是在中华大地上经久流传。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敬老尽孝更是中华民族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一种传统文化美德。“上善若水”,让老人能老有所依、老有所用、老有所得,是我们应该肩负的一项基本社会责任。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用“孝”联结着个人和社会,并以此作为社会道德教化、文化历史传承、个人观念培养的重要载体。
我们注意到,当前社会处于激烈转型期,许多青少年的个人行为已经出现了道德失范,特别是由于忽视了道德基础素质建设,导致了“主体性迷失”,从而出现了过度物质化、功利化、金钱化、个人化的倾向。从学校到社会,讲竞争、拼智商、拉关系、求攀比成为风尚,甚至自我毁灭、同学相害、同事相残,无视法律底线的极端事件屡有发生。而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广大青少年情感教育的不足、人文教育的薄弱以及个人情商挖掘的缺失。这与学校培养以及社会风气密不可分,当然,也和当前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人爱父母、敬父母、孝父母,才会爱朋友、爱同学、爱老师、爱社会;一个人有了孝心,有了能尊老爱亲的情感;一个人有了学孝行孝的素质,才能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仁爱、节俭、正义、勇敢、诚信等朴实的个人品德、优秀的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才能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情商实践,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幸福、和谐、美满的家庭。如果我们把社会比作一个人,那么家庭就是人体内的细胞,这个社会是否有活力,取决于每个细胞以及它们分裂出的细胞是否健康。因此,家庭的和谐、美满、幸福,对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幸福家庭建设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也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发展程度。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对青年人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情商,换句话说,就是要存尊重之念、守诚信之德、开欣赏之眼、成他人之美、展宽容之怀,更多地表现在人际交往中的文明、谦让和诚信,这既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素质,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演绎。而当前许多青少年情商培育的缺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惩恶扬善、激浊扬清、聚集正义、树立楷模,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精神境界、情感追求和情商底蕴。情商发掘的基础在于情感道德的培育;而情感道德的培育,则是以家庭为根基,以孝道的方式循序渐进,缓步展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无疑是用来形容老人的自强不息;而“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更体现了对老人爱的回馈。质朴的中国人民始终秉持着“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信念,也正是这种“不争”的心态,才让许多人在民风式微的当下,依然可以坚守在品性高地,以一颗颗赤子之心,持之以恒、宠辱不惊、俯身甘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美之德。
在重阳节这样一个既美好又神圣的时刻里,希望大家都有时间遍插茱萸、把酒赏菊、出游赏景,同家人们一起,把“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在金秋的十月里,播撒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为民族的精神修养夯实一种文化的信仰和内化的充实。(作者: 程卫军)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