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俗文化“味”需加经济“料”

作者:伍文胥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5-02-10

春节脚步渐进,提着红红火火的年货,回家看看老人,吃顿热热闹闹的团年饭,赶赶集、看看戏、赏赏灯……传统节目不可少。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昔日的小城镇早已高楼拔起,人们过春节的方式越来越多又越来越少了。(四川在线,2月3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全国各地掀起民工返乡高潮之际,家家户户也在准备着年货,迎接远方归来的家人,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大餐,拉拉家常里短,说说一年来的喜怒哀乐。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现代化推进,人们人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原有的传统文化习俗正在被遗弃、淡忘。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逢年过节的传统味道几乎难以闻到,互串家门,吃上一口家常菜已是奢望。相较之下,越是远离繁华的乡村小镇,传统的民俗味道却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特别是民族地区保护、发展的相当好。

传统的年味孕育自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赶赶集、看看戏、赏赏灯、放放鞭炮、压岁钱、走亲串户......传承了几千年的春节习俗味道为何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以后反而越来越淡?不少人感慨,虽然现在经济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衣食住行更方便了,生老病死都有社会保障制度兜底,但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社会的文化味、传统文体习俗味却越来越少。

传统的文化民俗产生自当时生产生活水平下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既旨在熟络增进人情关系,更有利于在一个大家庭、大集体、大社会生存立足,又是当时统治者或管理者用于对民众的道德、心智的教化,当然也有民众基于迷信崇拜自由发展起来的习俗。人们过春节的方式越来越少,民俗味道越来越淡,有诸多原因。一则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因为西方的强大先进的文化制造和传播技术,加之全球化的加剧,作为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的中国,难以正面抵抗,即使是如今的农村也越来越多染上过西方节日的习惯。二则,一些传统节日习俗所以存在的生活文化环境被现代文化破坏,人们的固有习俗被现代化的生产生活节奏打乱,而建立在现代文明的节日习俗尚未形成,在极速崛起的快节奏中,中国人讥不择食,被动选择被西方“同化”。

保护民俗“味”需加经济“料”。传统的民俗代表着传统文化最珍贵的那部分,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精华所在,如果丢弃,极可能造成中国文化的断层和中国人精神的迷失。如何保护民俗味?不妨为民俗味加些经济“料”。其实在不少地方已经有了经验可借鉴。比如东北“二人转”和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将传统习俗融合于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当中,既给当地经济注入了文化灵魂,又能将传统民俗带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作者:伍文胥)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传统文化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