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中国史上著名帝王简介

作者:天天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5-02-03

中国自秦以降,一共出过九个大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出过五十几个小王朝。

历史出现过一些明君、昏君和暴君,也不断更朝换代,带来的是不同的政治、经济、服饰和文化等等。古时皇帝世人称为“天子”,天的儿子,替天办事,也是说许多世事是天意注定的了。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吉人自有天相。”也就是说人的一生是命相注定的,富贵与否也与之有关,作为一国之君,世人之上,众臣朝拜,至尊无上,自然有王者气派、王者风范。君有君容,王有王相,帝有帝貌,这里就让大家见识其尊容和大名。

伏羲

伏羲

相传六千年前生于成纪,葬于淮阳,为古代东夷族首领。据传他与其妹女娲氏婚配而孳生人类。他受到蜘蛛网的启发,创建婚姻制度、创制乐器,始做八卦。后人称他为“人类的始祖”。太昊是对他的赞词,意为与日月同辉。他以德睦邻,诸夷归服。以龙为图腾,团结个个民族。以龙命名八个龙官,分别治理海内。

尧

传说中部落联盟首领。史称唐尧。相传曾设天文官,观察日月星辰变化以制定历法、区分时令,用鲧治水。尧被视为典范的仁君,勤俭朴素,办事公正,喝野菜汤,穿麻布衣,住茅草房。尧重用贤臣,使其发挥特长,制定历法,安排农业生产。经过尧几十年的治理,九族和睦,四夷咸服,天下太平。晚年经多次考核,将君位禅让给舜。一说他后因德衰,为舜所囚,并夺其位。鼎盛的青铜时代,两位开国之君先后开创了两大奴隶制王朝。

舜

虞 舜

中国的历史朝代,最早是王天下的时期,也就是皇帝在退位之时,将皇位禅让给全天下公认的最有德行的人。这一段时期有三位皇帝:尧、舜、禹非常著名,他们均是 因为德行至大而受到四方民众的推举而登上皇位的。这其中,大舜因为「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黄帝

黄帝

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传说黄帝与炎帝、蚩尤大战,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讚,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炎帝

炎帝

神农部落末代首领炎帝,姜姓,神农氏,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今陝西宝鸡一带)。从神农开始至其后裔子孙,也是各部落联盟公推的天下共主,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以后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

秦始皇

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 (前259-前210),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把古时的皇与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废谥法,以世计。废封建,行郡县,以集权中央;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开闢驰道,修筑长城,以巩固国防;为消除反侧与箝制思想,没收民间兵器,偶语诗书者弃市,又有焚书坑儒之事。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于始皇三十七年 (西元前210),死于巡游途中。

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是楚国贵族,有两说。一说是项羽家族乃楚宗室。项姓,原本来源于楚国王室芈姓,后被封于项地,所以姓项。另一说是项羽家族原本乃鲁国贵族,世代为楚国将领。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在秦灭楚的战争中阵亡,其祖先项氏多人也是楚国将领。项羽本人据载是重瞳,即双眼各有两个相迭瞳孔,是中国传统上认为的圣人异相,之前重瞳者,有传说帝王舜与春秋五霸的晋文公。

刘邦

西汉高祖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现在中国东南部江苏丰县)人,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建国时定国号为汉。因为定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夺得天下之后,刘邦为了各避免异姓王坐大犯上,以叛乱的罪名,先后诛灭了陈豨、韩信、彭越等有功之臣,开后世皇帝杀功臣之首例。

西汉文帝刘恒

西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 (前202-前157),高祖中子,母薄姬。前一九六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一八○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以俭约节欲自持,是个谦逊克己的君主。他好[黄老之学],在位二十三年,对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複利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文帝与其子景帝的两代统治,历来被视为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西汉武帝刘彻

西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代最重要的皇帝之一。因受景帝姐姐刘嫖的喜,7岁立为皇太子。汉景帝后三年(前141年),16岁的刘彻登上皇帝位。第二年,首创年号为建元。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从此,我国历史开始用年号纪年。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光武帝刘秀

(西元前6~57)字文叔,蔡阳人,汉景帝后裔。西汉灭亡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刘秀与哥哥乘机起兵,加入绿林军。在昆阳大战中,他率骑突围求援,打败了王莽的主力军。这是推翻王莽政权关键性的一战.刘秀从此声威大震。他到河北一带活动,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了官僚、地主的支持,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东汉明帝刘庄

东汉明帝刘庄

汉明帝敬师: 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 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 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魏武帝曹操

魏武帝曹操

曹操(155.2.24-220.1.15)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

汉昭烈帝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221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建章。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62,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吴大帝孙权

吴大帝孙权

(182-252),字仲谋,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孙权(西元182年--252年),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一代英雄。孙权年轻有为,团结各方面力量,使江东名士张昭、周瑜、鲁肃、程普、太史慈等对他“委心而服事焉”稳定了东吴局势。216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军,与魏、蜀成鼎足之势;219年,孙权索取荆州,袭杀蜀国大将关羽,次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229年在南京称吴王。东吴在孙权统治时期,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实力,成为三国中延续时间最长,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

唐太宗

唐太宗

李世民,李渊次子。劝父反隋。李渊称帝时,任尚书令,封秦王。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灭薛仁杲、王世充、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旋继帝位。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加强法治,制定典章制度,重视官吏的选举与考核。修订《氏族志》,规定凭官爵高低定等级,完善科举制度,给庶族地主以更多的进身出路。他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宽刑省赋,发展生产。统治期间,有“贞观之治”美誉。贞观四年击败东突厥,发展西域交通,促进中西贸易及文化交流,后被铁勒等各族统治者尊为“天可汗”。曾以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促进其经济文化发展,加强汉藏友好。晚年连年用兵,加重赋役,社会矛盾有所加深。

宋太祖

宋太祖

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涿州人。建隆元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建隆三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宋太宗

宋太宗

太祖弟。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

宋太宗

宋仁宗

其即位时只有十三岁,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十余年后亲政,他的统治开始较为节俭。但对西夏战争屡败,被迫以“岁赐” 银、绢、茶妥协,对辽也以增纳岁币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虽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结果失败。但总的来说,仁宗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1063年,仁宗病逝于宫中福宁殿,终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载,其母李氏生仁宗后,被刘德妃窃为己子,仁宗即位后,仍认刘后为生母,李氏临死也没敢母子相认。刘后死后,仁宗才知道内情,追封李氏为皇太后。后人根据这段历史编写了《狸猫换太子》。

宋英宗赵曙

宋英宗赵曙

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宝。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 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

宋哲宗赵煦

宋哲宗赵煦

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被立为太子。哲宗即位后,年仅九岁,由高太后执政,1093年,亲政后,任用主张变法的大臣,对守旧派、中间派进行打击。追贬司马光,并将苏辙等人流放到岭南。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终止与西夏的谈判,加强边境防御,屡败西下,迫使其求和。1100年正月,病逝于汴京,在位十五年,终年二十四岁,葬于永泰陵。

宋哲宗赵煦

宋徽宗

统治期间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臣权阉,贪污横暴, 掠夺民财。又尊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兴木土、广建宫观庭院,设局搜刮奇花异石,称“花石纲”。于京师筑“艮嶽”,劳民伤财,导致农民揭竿起义。宣和七年传位给钦宗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为金兵俘虏北去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至死不得归。工于书画,以花鸟画和“瘦金书”书法名于世。书法初师薛稷,草书学黄庭坚。楷书瘦劲峻丽,有“屈铁断金”之誉,自成法度,世称“瘦金体”。传世书迹有《真草千字文》、《临写兰亭绢本》等。

宋钦宗

宋钦宗

名赵桓。宣和七年金兵南下时受父徽宗之禅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斩杀罢黜了蔡京一党。但仍答应以赔款、割太原等三镇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后,降金,北宋灭亡。靖康二年与徽宗为金兵俘掳北去,囚于五国城。

宋高宗

宋高宗

赵构。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逃至临安定都,建立南宋政权。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韩世忠等三大将兵权,杀害岳飞。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强烈反对。绍兴三十二年传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

即“元太祖”。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蒙古族领袖。名铁木真,出生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初被推举为部族首领,长期征战后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建蒙古汗国,被公推为汗,称“成吉思汗”(“成吉思”为强大之意,一说原意为大海)。建立军事编制和领户分封制,编纂习惯法法典,建立行政管理体系,创立蒙古文字,确立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对蒙古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位期间连年用兵。1215年陷金中都(今北京)。1219年率军首次西征,攻灭花刺子模,击败斡罗思(俄罗斯旧译)、钦察联军,收降康里国,将版图扩至中亚及俄罗斯南部,并将占领地分封给长子术赤、次子察哈台及三子窝阔台。1226年率军南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于军中。

成吉思汗

元世祖

忽必烈即,蒙哥汗之弟。蒙哥汗三年率军灭大理国。九年闻蒙哥汗死于攻宋军中,迅即北还,一反蒙古传统选汗制度,于次年宣布即汗位。至元元年击败与其争夺汗位的幼弟阿里不哥,建都燕京。至元八年定国号为大元。次年改燕京为大都。元大都是全世界的经济中心。至元十六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在位期间,重用汉人,袭用汉法。军事上实行军民异籍、军民分治;思想上提倡程朱理学;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行省制度,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

明太祖(洪武)

明太祖(洪武)

朱元璋 明代开国皇帝,即明太祖。出身贫苦,儿时是放牛娃,曾为游方僧。元至正十二年加入郭子兴起义军,1355年郭死后掌兵权,被韩林儿的宋政权任命为左副元帅。次年攻克集庆路(今南京),改名应天府。采纳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迅速壮大实力,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1368年即皇帝位,年号洪武,建都南京, 定国号明。同年出师北上,攻克元大都,逐步统一全国。在位时,废秦汉以来的丞相制,极力加强皇权;设五军都督府,创卫所制度;制订《大明律》,编撰《大诰》三篇,抑制豪强、整顿吏治。经济上取消元代部分苛政, 减轻农民及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大规模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推行屯田,促进了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大兴文字狱,有滥杀现象。

明成祖

明成祖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为诸王中实力最强者。 1398年太祖死,其和孙继位,为建文帝。次年他挑起“靖难之役”,经四年夺取帝位,改元永乐。在位期间, 继续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设奴儿干都词,以管辖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及库页岛等地。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及东北地区的控制。派郑和出使南洋,使解缙等编篡《永乐大典》。是为明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时期。

明宪宗

明宪宗

朱见深,明朝第八代皇帝。英宗长子,被立为太子。英宗死后他继位,年号成化。宪宗即位后,平反了于谦冤案,恢复代宗帝号。但他重用宦官汪直等专权,又宠幸万贵妃。宪宗两岁时,由比他大十七岁姓万的宫女服侍,十八岁继位时,封她为妃,获宠甚厚。次年,生一子,进封贵妃。不久,儿子夭折。她为了争宠,此后,凡嫔妃怀孕,她都设法使他们堕胎,甚至残害。宫女纪氏怀孕,宫人伪称她是腹胀病,万贵妃把她囚禁冷宫"安乐堂"。纪氏在此生下小皇子后,由太监张敏将婴儿密藏喂养。后来张敏乘为宪宗梳头之机说出真情。宪宗惊喜万分,迎回皇子,取名祐樘,立为皇太子,晋封纪氏为淑妃。不久,淑妃和张敏先后暴死。太后就亲自带养太子,才使其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明孝宗

明孝宗

朱祐樘,年号弘治。孝宗自幼在苦水中泡大,九死一生。所以即位后廉洁而贤明。斥逐了宪宗时的佞臣和外戚,重用丘贤臣;为于谦建旌功祠;减贡停役,及时赈济水旱灾害,兴修水利。据说他不设"三宫六院",只娶张皇后一人,再无一个嫔妃。

清圣祖

清圣祖

康熙帝(1654—1722)。玄烨,世祖第三子,八岁即位,年号康熙。初由鳌拜专权, 亲政后拘鳌拜,削强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统治期间,于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平定准噶尔部三次叛乱,维护了国家安全与统一。经济上废圈地,治黄河,发展农业,奖励垦荒。康熙五十一年令征收赋税以康熙五十年人口为准,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思想文化上提倡程朱理学,开博学鸿词科及明史馆,绘《皇舆全图》,编《全唐诗》及《康熙字典》。统治时期为清王朝强盛时期。

清高宗

清高宗

乾隆,世宗第四子。年号乾隆。统治期间,平定准噶尔部, 消灭大小和卓木势力,加强中央对西部地区的控制、管理。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完成《明史》、《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等书籍的编纂。但屡兴文字狱,加强思想统治。又到处巡游,六次下江南, 挥霍浪费。后宠信和珅20年,助长官吏贪污之风,政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激烈,社会矛盾激化。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传统文化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