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心理现象。它是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收了这种信息,从而作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心理暗示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产生负性的影响,这不仅与周围的环境或人所发出的信息有关,更与信息接受者的人格中的“自我”有关,“自我”影响着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如果一个个体的“自我”不完整或有部分缺陷,就会留出空间,给暗示提供机会。
当外界环境发生了不利的改变,而心理行为不能随之相应地进行调整,那么个体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将被打破,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诸如:冷漠、浮躁、焦虑、从众、依赖、妒嫉、自负、自卑等负性心理。这正如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所说“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在就业阶段,大学生离开校园步入职场,不仅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而且要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面对高校扩招后“就业难”的窘境,大学生们将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身心疲惫而导致心理失衡。
由于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充分,对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心理准备不足,在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极易受到负性心理暗示,导致以下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因素:
1、从众盲目心理
心理学家Myers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社会或他人对某种职业认同的影响,接受了这种心理暗示,忽略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的限制,盲目地追求热门职业,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扎堆儿,无形中增加了竞争压力。
部分大学生在入学时,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对于毕业以后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并不清楚,缺乏对人生目标的确立和自身能力的培养,不懂得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在就业时,没有准确的定位。对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盲目跟风,不会扬长避短,在遇到对手时只能甘拜下风。
2、依赖等靠心理
依赖父母、亲朋好友“托关系、找门路”,是大学生就业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在某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上,也是老师讲授的就业捷径。但一味等待亲朋引荐安排,虽然暂时获得就业机会,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在接受用人单位考察时,很难蒙混过关。
更有甚者,根本不打算就业,在家里等、靠,做啃老族,吃父母的、住父母的,在该挣钱养家,让多年养育自己的父母喘口气儿的时候,却自私地选择了逃避,消极对待就业。
3、自卑低就心理
部分毕业生低估了自己的价值,自惭形秽,缺乏信心与勇气,不敢参与竞争。这种现象多发生在“自我意识”不健全、性格内向、具有某种生理缺陷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上。过度自卑,而导致行动上畏首畏尾,影响自我推销,给用人单位留下缺乏能力,没有魄力的不良印象。
另外社会上过分渲染的“就业难”,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就业指导课,只重视理论的讲授,缺乏实战经验。学生不知如何撰写和投递简历,才能争取到求职面试机会;缺乏求职面试技巧,对自己认识不足,不敢要价,该问的不敢问,该说的不敢说。有的虽然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口头协议,但对于三方协议何时签?工资多少?有无保险?管不管档案?一概不知。一味地迁就用人单位,使自己蒙受损失,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
4、焦虑浮躁心理
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表现为焦急、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体验,它主要是由于对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担心或对应付某一局面的能力的担心而造成的。毕业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同的道路选择,意味着将有不同的人生,面对就业与考研、签约与违约、理想与现实,许多学生会产生矛盾与焦躁的心理,他们对未来抱有幻想,但又怕期望破灭,期待就业,但又怕找不到好工作。对于复杂多变的情形无法驾驭,或在求职的过程中受挫,失败的体验加重了心理负担,一提起找工作就感到恐惧,焦虑不安。
5、冷漠观望心理
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从来不为任何事情操心,因此思想不成熟,对毕业后的生活和工作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思考,更别提作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在其他同学都为找工作而忙碌时,自己却不屑一顾,甚至对别人的行为表示不理解,恍若自己可以置身事外。
更有甚者,“稳坐钓鱼台”,观望他人动向,然后再作决定。当今的社会是靠竞争生存的社会,谁做好了准备最先出手,他就是机会的眷顾者。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观望的心理将被极富竞争力的社会机制所淘汰。即使找到工作,也难有大的作为。
6、自负攀比心理
部分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羡慕,一贯比较顺利,因此盲目自信乐观,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对就业的困难和自己的劣势估计不足,定位过高,挑肥拣瘦,一只脚踏几只船,给用人单位留下负面印象,从而失去良好的工作机会。
还有的学生好高骛远,不愿从基层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而是想一步登天。盲目与他人攀比,别人找到了好工作,自己一定要比他人更好。由于期望过高,一旦选择的单位,未能如愿,情绪便会一落千丈,认为自己没有用武之地,要么不甘心低人一等选择跳槽,寻找新的机会,要么就此消沉下去,一事无成。
7、虚荣功利心理
部分毕业生及家长受虚荣心的驱使,只往福利高、待遇好的单位挤,图的就是说起来“好听”,有“面子”,不仅忽视了专业对口问题,也放弃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唯利是图。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不能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受封建礼教“学而优则仕”的影响,部分学生早已给自己定下了走仕途的人生规划,下定决心,毕业后只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有实力的大企业,然后寻找机会,升官发财,谋求仕途发展。但这样的单位都是能力与关系大比拼的场所,机会甚少且希望渺茫。
8、造假利己心理
一些学生在校表现一般或较差,有的甚至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为了不影响就业,与其他毕业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于是制造假学历、假证书,甚至假荣誉,欺骗用人单位,目的在于谋求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中间甚至还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上大学,家里负债,毕业后想尽各种办法,找到好工作,希望得到快速回报,这种心情不难理解,但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不但帮不了自己和家庭,一旦露馅,可能影响自己的一生,追悔莫及。
9、妒嫉阴暗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嫉妒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嫉妒心理是一种病态心理,嫉妒行为是一种破坏行为。当一个人被妒忌所驱使时,就会产生阴暗心理,并付诸于行动,破坏他人阶段性的成功或已获得的成果。
在面对就业的大学生中,这种嫉妒心理表现为:不希望别人的工作比自己好,在别人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制造障碍,或故意隐瞒应该通知他人的就业信息。
10、求闲怕苦心理
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16年甚至有毕业生喊出“零工资就业”的口号,但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估计目前形势,仍把自己视为天之骄子,找工作拈轻怕重,追求安逸和高待遇,鄙视体力劳动,重就业轻创业。
某些学生贪图享受,怕吃苦,专找稳定,清闲、待遇好的单位,对于风险高、节奏快、压力大、管理严的单位,望而却步,对工作压力的恐惧,使得保险、销售、导购等职业无人问津,这种心理使毕业生失去了很多大有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