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失去吸引力 年轻人纷纷加入炒钱行列

作者:如文来源:北京晚报 2010-07-02

“炒钱族”:认为靠踏实工作很难快速积累财富的大学生,转而从事投资或投机以期尽快获得更多财富的新“族群”。炒股、炒房、炒黄金、炒字画、炒外汇、炒期货、炒基金……但凡能够快速积累财富的方式,都属于“炒钱”的行列。

当工作失去了最后的吸引力,这些年轻人纷纷加入“炒钱”的行列。

“以前拿全奖出国进500强是传奇,现在炒房才是”

朱玉昕(大三在校生,法律专业,炒股一年半,之前赚过几千元,目前账面小赔中)

去年股市一直低迷嘛,我就想趁这个时候进场学一学,本金我爸给了一万,我自己也攒了一点奖学金,边炒边学。中间赚过一点,买了个iPod,现在账面赔了,不过不多。我觉得投资这种事趁早介入比较好,不为了赚钱也可以学点儿,现在钱贬值多快啊!我爸当年一个月不到100块钱工资就够养我了,现在一个月赚一万又怎么样?我有个大我4岁的堂哥,白领,月薪差不多一万了,一个月房贷就还五千多;每个月还要出差,累得跟驴似的。有时候想跟他谈谈将来找工作的事情,让过来人给点意见,其实他自己也没想明白,过一天算一天,说得深了他先恐慌了。

工作肯定还是要找,不过,我这个专业本科学历在北京不是太好找,要是找不到好的,我也不想累死累活给别人打工,没钱也没前途。我爸就说,他们公司每年都招那么多新人进来,人人都觉得自己将来能干到总监、总裁,其实都没戏,凤毛麟角。

我喜欢的工作?等真正工作了才知道吧!我们同学现在炒股的挺多,都是先在网上模拟一段时间,然后再去真的开户。更强的是炒房,我一个家在外地的师兄,当年来北京上学,他们家就在北京给他买了套房子。后来房价涨了,他自己做主把房子卖了,赚的钱又买了两套小的……就这么炒着,现在手里有四套房子,他一个月光收租金就有一万块钱了,偶尔做个兼职什么的,有空就出去玩,多爽!以前学校里流传的传奇都是拿全奖出国或者进500强,现在谁说起这哥们儿都觉得他才是传奇!“海龟”也没他牛啊!

“投资和工作不一样,不是你争取努力就能得来的”

古芯(80后,金融策划,业余炒股,收益和工资持平)

因为我就是投资专业的,还做过一段时间的代客理财,所以自己做股票顺理成章。我的股票收益和薪水基本持平,一般人估计达不到这个水准。

我觉得不上班专职炒股也不会做得更好,我一年最多就做三四只股票,不需要太多时间。因为投资和工作不一样,不是你争取、努力就能得来的。有段时间,我自己在家专门做股票,但是收益和感觉都一般。工作带来的那种成就感对我来说还是蛮重要的。

[正说]

工作的意义在于个人积累

IT也好,现在的生物技术也好,主力都是80后,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成熟早,想得多,生活压力也大,主要是房子。我们员工以前也有上班在电脑上看几眼股票的,不过后来网络控制了。其实,我特别能理解,现在生活成本太高了,大学生也多。我们那时全国一年大学中专毕业生一共才50余万,现在光大学生就近600万啊!

但他们比我们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浮躁。我们那时候思想单纯,对发财没有概念,比较注重政治前途,想象自己哪天当总理如何治理国家。真的!我们单身楼好多同龄的年轻人都这样,从来没想过创业发财的事。记得当时单位有个司机,家里是高干,“文革”平反补了很多工资,他有辆日本摩托,8000元。当时我想:哎呀!不吃不喝16年工资啊!存钱买自行车就是当时的愿望。

后来去企业,一方面是为了房子,另一方面是为了有意义的工作。企业是回国的院士办的,想打破国际对我们技术的封锁,这是留美回来的一群人带给我们的思想。当时工资也不高,但能分房!那是1997年,美国一个企业给我年薪12万,但我选择了能分房的国企,每月4000元。

靠工资发不了财,很对;但是只想发财也不一定发财,要能吃苦,有能力,抓机会;但首先要工作,要通过工作了解社会,了解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工作的意义在于个人的积累。工作是为企业干的,更是为自己干的。(何小林:博奥生物财务总监,大学学习核物理专业,工作经历包括国家部委、IT企业高管等)

点击显示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