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客故事

作者:佚名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6-06-08

3月5日,“创客”这个新鲜词汇首次闯入政府工作报告,要让“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尽管只是简短的一句话,但已在大学生群体及投资界中引发强烈关注。

有人说,这是中国的第二次个体户浪潮。可实际上,这些“90后”创业者和他们的父辈远远不同。虽然还是在校大学生,但他们却已经拥有了庞杂的各类融资渠道。

“第一桶金”是每个“90后”创业者都跳不过去的一个门槛,相较于过往的“被安排”、“等安排”和“找熟人”,现在的“90后”们有了比父辈们多得多的机会。一次实习、一场讲座、甚至只是挤进一个群聊的朋友圈……他们大胆地在各个“圈子”里寻找着风险投资方、同路人。而实际上,他们的社交圈可能在一夜之间就成几何倍的增长,所以,他们的创业速度和他们的父辈比起来快得惊人。

移动互联网给了“90后”创业者们更大的自由,甚至在一定意义上给了他们脱离“组织”安排,独立绽放的可能。

拼学业

“自己”就是最大的资产

吴少武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拥有一家汽运物流公司

吴少武,华南理工大学毕业,2016年就开始创业的他现在拥有一家物流公司。虽然入行才短短三四年,这家公司的收入却从200万一下冲到了2500万元。

看起来绝对是大学生创业典范案例的他,却不愿意就这个话题接受媒体采访。“我很担心,报道会让很多大学生以为创业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他说,自己的成功其实是件“非常幸运”的事,其中的很多因素是“不可复制”的。

在吴少武所说的“不可复制”当中,那个亦师亦友的投资人绝对是最核心的那个。

吴少武很幸运的是在校园里认识了投资人。那是大二,一次统计课交课堂作业。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简单写写,准备草草了事。吴少武不同,他和项目小组,发了200多份问卷,做了一个《大学生的恋经济》的调研。

答辩时,吴少武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选择便装,而是要求整个项目组都穿西装。

作为学院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某企业老总受邀参与了这堂课,就这样,认识了讲台上的吴少武。

后来,吴少武还去了这家企业当实习生。时间一长,两人成了忘年交。

2016年,毕业前夕,吴少武获得了一个机会:由这位企业家投资,他可以自主成立一家汽运物流公司。刚刚被保研的他突然觉得未来明朗起来:他要做的就是这么一件事。

他四天之内跑了12座城市,做足了前期筹备工作。9月底,新陆程物流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2012年,他作为成功保研+创业的典范,出现在了华工校长王迎军的毕业致辞里。

“这么多年下来,发现你这个人本身就是你最大的资产,这种资产是不可逆的,所以,一定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信任。”吴少武说,自己和投资人的关系是不可复制的,但也是自己有意创造出来的。“比如说,当时一共有12个实习生在他公司实习,最终能留下印象的只有我一个。这个过程就需要你比别人付出多10倍的努力和坚持,需要打鸡血式的激情。”

拼比赛

有奖金拿还有机会融资

王锐旭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创业代表参加总理座谈会

实际上,从2016年以来,各种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上就多了起来。2016年,广东成立了首个“大学生创业苗圃”,同年,广东省人社厅更是两度提高了大学生创业贷款的最高限额,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先从5万元提高至8万元,半年后就又提高到了10万元。

平台搭建起来了,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成了不少大学生们挖掘“第一桶金”的绝佳地点。

王锐旭就是其中一员。王锐旭,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届毕业生。大三时,他创立了广州九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兼职猫”A PP,一个大学生兼职平台。

“兼职猫”A P P参加“赢在广州”大学生创业大赛时,被推荐成为优秀创业项目,成功获得数百万元融资。王锐旭24岁就成了一名C E O。他更是作为广东大学生创业代表,参加了今年2月的总理座谈会,就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

作为“90后”创业的代表人物,在媒体聚光灯下的王锐旭看起来风光无限。

成佩涛是公司里最早和王锐旭一同创业的团队成员之一,他说了句大白话,却很好地说明了这场创业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最开始的6个人里面,只有我跟他坚持下来了。而我是因为最艰难的那段日子还没毕业,没有啥压力,就坚持走下来了。”

在创业前,王锐旭就做过很多兼职:保安、摆地摊、推销等、大二时,他就成立魔灯团队为企业进行校园品牌推广,“当时我们不需要支付成本,帮商户联系各高校社团,策划、举办活动,从中赚钱。”

“魔灯”赚钱很快,月业绩曾突破20万元、服务企业超300家。但除去成本,80多人的团队薪酬并不丰厚。

王锐旭开始思考如何转型。大三时,他用自己积攒的7万元创办了九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推“兼职猫”手机A P P。瞅准了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契机,“兼职猫”多次参赛并夺冠,拿到过首届广州青年创意创业大赛一等奖等三十多个奖项。“应该说,这些比赛为我们后来天使轮的融资加了分。”王锐旭的助理古琦先说。

目前,“兼职猫”已覆盖全国60多个城市,注册用户140多万,估值过亿,成功拿到三轮V C融资,最多一笔高达千万元。

3月12日下午,广州大学城,广州九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成佩涛正忙着“招兵买马”。他熟练的翻看应聘者的简历、提问、等待回答。而实际上,这位总监自己还是一位尚未毕业的大学生。

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拥有200多平方米,70多名员工,以全职为主。其中九成都是“90后”。

“我们现在基本架构都已经建立起来,技术部、市场部、公关策划部,今年我们还要扩张。”林玩松对南都记者介绍,他的头衔是公司的市场部总监,他也还是在校大学生,班上不少同学正在忙着找工作。

在王锐旭成为总理座上宾后的短短两个月,广州九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如同打了一剂兴奋剂,整个团队飞速奔跑了起来。王锐旭在开年后再次飞往北京,这次,他忙的是北京分公司的成立工作。

拼技术

“我没想赚钱,钱就来了”

张议云 广州大学华软学院学生,公司濒临破产时起死回生

互联网让风险投资人、天使投资这样的“词汇”不再显得那么高不可攀,事实上,在不少“90后”创业者心目中,融资都不是整个创业链条上最难的环节。“95后”创业者、“口袋兼职”A PP创始人张议云这样大胆地形容创业“第一桶金”:“我没想赚钱,钱就来了。”

张议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从小玩游戏的他在13岁时开始自学编程,后来编写了一个木马程序,利用这个木马程序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每月约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随着杀毒软件的普及,他不再做木马程序,而是在高中时与几个网友一起做了一个线上的黑客培训基地,每月收入也达到一万多元。

“我和那些技术出身的朋友不同,我更关注如何将技术变现。”张议云生意触觉很敏锐。“比如说Q Q群很难群发广告的,但市场又有这种需求,我就开发了一款叫威客达的软件,1分钟能生成5个Q Q群的截图,赚了不少钱。”

不过,张议云认为这些都是小打小闹,真正的创业还是要从去年算起。他和广州大学华软学院的几个同学一起做了一款“口袋兼职”A PP,他认为,移动端的兼职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产品开发出来,原来找定的投资人突然不投了,我几乎都要宣告公司破产。”可同圈子的朋友突然给他介绍了一个投资人,“我们就谈了两个小时,然后投资方就同意投入200万。”

就这样,张议云的广州极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了起来,现在员工20人左右。在这家公司里,你看不到传统的公司构架。“我们没有部门,也没有层级,我们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都是直呼我名字,而不是叫我老总。”

甚至公司员工连发薪水的方式都“与众不同”。公司内部设立口袋金币,每个员工每天都拥有三枚金币,对应相对现金数额。下班时,不同员工之间互相投票,金币最多前三名,可以将金币兑换成奖金。“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去中心化。商业的本质是协作,获得金币最多的人说明他的协作强度最高。”

拼众筹

每个同学都可以是股东

刘永杰 华工学生,众筹咖啡馆每天向百余股东报账

互联网甚至可以让创业的资金链更加“草根”。众筹,就这样走进大学创业者的视野中,身边的同学,可能就是你成功的第一桶金所在。

华南理工大学大四学生刘永杰去年带领团队开的“比逗BEPO T A T O”咖啡馆在五山高校已经小有名气。咖啡馆每天要做的“功课”之一,就是向咖啡馆的160多个股东报账。

“其中大部分都是同学。”当刘永杰有开咖啡馆的念头时,也曾努力找过投资方。餐厅当时的总投资为85万元,核心创始团队筹措到约50万的资金。还差35万怎么办?刘永杰想了一个大胆的点子:众筹。

“众筹这个点子在那段时间让我们咖啡馆未开先火了一把。”团队成员王海说,在那场战役中,“比逗”在筹集资金的同时,也打赢了一场宣传广告。

众筹股东每股1000元,每位需出资至少1000元,至多5000元,享有1至5股的分红权。同时,股东有义务传播咖啡馆的理念,积极向朋友介绍推荐。很快,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刘永杰和团队就顺利筹到了剩余的35万。


在刘永杰心中,他要做的不仅仅是一家咖啡馆,更是一家连接校园内外兴趣社团圈子的O 2O平台。

这个年轻的团队敢想敢干,开张四个月,比逗大学城分店就开张了。这次,刘永杰依旧采取了众筹的形式。一个月内,他们筹集到了100万资金。“我觉得现在有大量的社会资金,所以,资金不是创业最难的问题,互联网给了我们无限可能。”

现在,刘永杰在试着把无穷无尽的互联网与实体相结合,“下一步我们想把五山这一带的商家资源进行整合,让“比逗”成为一个更核心的枢纽。”

作者:林宏贤

点击显示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