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最紧张的时候,厦门理工学院大四学生沈鸿辉却说,他求职的多家企业,没有一家拒绝他。跟沈鸿辉一样,该院商学系陈培元等许多学生也已收到多家用人单位的邀请。他们为何能赢得用人单位的格外青睐?原来,这跟他们的另一个共同身份密切相关——学生“老板”。
2016年5月,厦门理工学院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比赛遴选出一批大学生创业项目,并给每个创业团队3000元至2万元创业启动金。学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提供办公场地、通讯、网络等商务服务资源,创业团队享受“免租金、免税收”和共享校内设备资源等待遇。目前,共有22个创业团队入驻该院创新创业园,并成功孵化出4家注册公司。
大二上学期,踌躇满志的沈鸿辉盘下了学校附近的一家饭店。起初,饭店经营并不顺利,他的8万元转让费几乎血本无归。但在创业园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用4个月的时间扭亏为盈。经过大学几年的历练,如今的沈鸿辉已经是同学中小有名气的“老板”。“学院创新创业园提供的‘虚拟注册,真实经营’的创业体验,既避免了‘纸上谈兵’式的创业,又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还大大降低了创业风险。”沈鸿辉说。
2010届毕业生李渝在创业园区开办了传媒公司,先是帮助商家入校推销,然后做给企业推荐和储备人才的中介生意。今年5月,他创办的厦门凯希文化传媒公司意外获得了第一笔投资资金8万元,这增强了他的创业信心。李渝说:“如果没有创业园这个平台,我就不可能顺利走上创业路。”
据介绍,作为福建省高校最早成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园区之一,厦门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园申报国家级“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已获批准,并与厦门市多家企业联合申报科技部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目前,学院已聘请了60多位企业老总或高管来校指导大学生创业,并担任大学创业与职业发展导师。
厦门理工学院院长黄红武表示,一年来,学校为学生提供了10余万元的创业资金,但校方并不以学生创办多少家公司来衡量投入的价值,而更看重学生在创业中的素质提升。“这些在校创业的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会自己开公司,但他们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必将对他们的择业和就业起到促进作用。”黄红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