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泰山-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作者:编辑整理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6-26

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史记。封禅书>>把传说中的古代帝王直至秦始皇,汉武帝的泰山封禅活动进行整理,给予生动翔实的记载介绍,从而使这种富有浓厚政治、文化色彩的祭祀活动,引起后代帝王重视,作为隆重的国家大典加以延续。<<史记>>作为史书的范例,其<<封禅书>>也成为后世修史的重要内容,列出专章加以记载。可以说,对于封禅进行专门研究,始于司马迁,这是他对泰山文化具有创性的独特贡献。

<<史记。封禅书>>是前无古人的开创之作。司马迁以“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的亲身见闻,结合对封禅文献的研究,“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他首先对于封禅的起源作了可贵的探索。

司马迁父子认为封禅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礼仪。司马谈称汉武帝封禅是“接千岁之统”而不言承秦代封禅之制。司马迁<<封禅书>>也在开篇即指出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美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其具体仪式,是“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张守节<<史记正义>>)举行封禅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一是改朝换代,即“易姓而王”二是致太平,即出现太平盛世 免费范文网免费范文网www.zhlzw.com三是君王有德,“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亦不能成功 四是符瑞见,即出现吉兆,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要求比较严苛。所以并不是所有君王都可以举行封禅,以致于”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尽管如此,司马迁还是花了很大力气,搜集到一些有关封禅的历史文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条:一是<<管子>>一书中<<封禅篇>>,这大约是司马迁见到的最早文献。管子首先提出远古以来七十二代帝王封禅说:二是孔子关于泰山封禅的言论,出于<<韩诗外传>>等书:三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封禅赋>> 但是,司马迁并未完全把这些材料直接作为信史,他认为仅有这些尚嫌不足,因而采取了审慎态度,取<<尚书>>中的记载,以大舜祭祀泰山作为封禅的直接起点,即所谓“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此后有“禹遵之”以至于周遂成系统因为资料文献缺乏,司马迁对封禅起源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远未穷其究竟,但这种探索精神是相当可贵的。

<<封禅书>>以主要篇幅详细记载了秦始皇,汉武帝的封禅活动。

秦始皇兼并天下,改正朝,易服色,“即帝位三年(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祠邹峄山,颂秦功业。于是片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在议论了一番古代封禅礼仪后,“遂除车道,上自秦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封禅书>>)封禅的具体方式,是采用“祀雍上帝”之礼。秦在雍(长安西南)用四畦祠白,黄 青 赤 四帝,祭献用驹,犊 羔三牲及圭币,礼毕“皆生瘗埋”。

汉武帝即位,有白麟,宝鼎之瑞,正应合武帝急于封禅的心理。元鼎六年(公元前116年)下诏征涉西方北方,并亲率大军“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 五原 出长城 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经千余里,威震匈奴”(<<汉书.武帝记>>)然后先祭华山,嵩山,三月登泰山,因“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封禅书>>,)即玉皇顶之汉无字碑。武帝乃东行至海,求蓬莱仙人之属,四月还泰山,先于梁父禅地,又在泰山脚下东方,按照祭祀太一神的仪式举行封礼,其封土高九尺,阔一丈二尺,封土下秘埋玉牒书。封礼之后武帝独带奉车子候霍嬗上泰山极顶,再行封礼,其仪式与内容皆秘之,第二天,自泰山之阴返回,按照祭祀后土之礼,再禅于泰山东北之萧然山,开创了两封禅的先例,山巅封礼的唯一见证人霍嬗不久已暴亡,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这显然与武帝神秘其事有关,典礼完毕,武帝在泰山旧有的明堂接受群臣朝贺祝寿。并颁布诏书,宣扬在泰山见到种种神异,表示封禅已为上天接受,并改年号为“元封元年”。为了便于巡祀泰山又专门下诏:“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候有朝宿地。其令诸候各治邸泰山下”。想以泰山脚下的奉高城为东方行辕。元封二年,武帝据济南人公玉带所献<<明堂图>>,在泰山东侧周明堂遗址不远处重建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封禅书>>)此后汉武帝又多次来泰山举行封禅大礼,并在明堂中朝见诸候。

点击显示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