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了这个题目我才感到它的难度,说李鸿章等同于卖国贼恐怕没有几个中国人会怀疑的。我以前也是这么看的,当他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上留下自己的大名时,他就应该永远地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即便是后来得知了外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我仍然嗤之以鼻,因为我私下里认为外国人从李鸿章那里得到了好处,美化了自己的侵略行为,当然会说他的‘好话’。
姑且先来看看在李鸿章死后外国人是怎么说的吧。
日本: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从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眼光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我对李鸿章的重新认识是在知道‘舍我其谁’这个词是首用自他口以后。那是在1900年的夏天,已经78岁的李鸿章从两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在一艘名为‘平安’的轮船上说的话。当时距甲午海战战败已过去了近5年,古老而有腐朽的中华帝国正忍受着前所未有的侵略,京城已经被八国联军侵占,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等一干人狼狈不堪地逃到了西安,义和团运动在八国联军的枪炮下溃不成军,清军虽也曾拼死抵抗过,但由于军事指挥的混乱已经武器装免费范文网免费范文网www.zhlzw.com备的不足,再加上几次重要战役中被击中弹药库的惊人‘巧合’,帝国北方已经是无关可守、无险可防了。
这个时候,已经逃到了西安的慈禧急需要这样一个人前往北京去收拾局面:有足够的威望和资历,在外国人面前比较能‘吃得开’,能够得到还没有‘沦陷’的南方官员们的支持,有独自处理大事的魄力,能够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时尽量维护朝廷的利益,能够确保帝国的完整,而且最关键的是还能对慈禧本人非常忠诚的人。
慈禧衡量来衡量去,能满足她这一个条件的就只有一个不是满人的官员――李鸿章。
李鸿章在军事上并非很多人想像的那样差,恰恰相反的是,李鸿章是靠军功起家的。1862年3月,上海的商人、官员、绅士们因惧怕太平军而请求当时如日中天的曾国藩派兵保护,但曾国藩及他的部下都顾忌要深入到拥兵百万的太平军后方去作战,无人敢去。李鸿章却把此当做了一个‘机遇’。3月4日,李鸿章带领五个营近一万人分乘七艘上海方面租用的外国商船前往。这次行动以‘胆大妄为、出其不意’而闻名遐迩。沿途两岸的太平军看见李鸿章乘坐的外国商船有点不知所措,居然未发一枪一弹由他前往。整整航行了三天后,李鸿章的部队未伤一兵一卒实现了‘千里突防’,到达上海。
更令人惊奇的是,李鸿章在此后不久的上海虹桥一役中,仅仅率领了3000淮军就击败了包围他们的10万太平军!而且李鸿章身先士卒,‘执桴鼓于军前’,大大地鼓舞了士气,淮军士兵个个拼死向前,使得太平军阵脚大乱而自相践踏,死者逾万!此战不但令上海人侧目,即便是防守租界的外国军人也对李鸿章从此刮目相看。
然李鸿章并非善人,他的冷酷和狡诈也是有名的。在淮军包围了苏州城后,太平军‘纳王’提出以他杀‘慕王’来投降,要求淮军不能杀他而且还得颁给他二品顶戴。李表示了同意。但等‘纳王’真的带来了‘慕王’的人头来投降时,李将‘纳王’立即正法,而且还对已经投降了的近两万名太平军大开杀戒。使得人心大失。虽然后来李鸿章在强大的内外压力下不得不到‘纳王’的灵堂祭吊,也没能有改于他的形象。但就在这件事中,李鸿章坚持了他的原则,坚决不按英国人要求的写认错书,他说:帝国的军政与外国人无干!
在后来令人扼腕痛惜甲午海战中,舰船总吨位差不多且在大型铁甲船方面比日本占优势的北洋海师输得彻彻底底,这对当时身居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要位的李鸿章来说是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说在此前,和西方有着密切来往的李的思想就比较开放的,他看到了当时绝大多数清朝官员们所没看见的中、西差距,所以在他的倡导下,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中西的军事装备上的差距。著名的江南制造局和金陵机器局就是他一手建设起来的。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薄弱,使得各派系间争权夺利,大大影响了‘洋务运动’的整体效果。再加上一个愚昧和腐朽的慈禧太后,把整个中国的国防建设搞得一团糟。
在甲午海战开战前3年的1891年,慈禧转发户部的奏疏,“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二年,解部充饷”;从来惟老佛爷之命是从的李鸿章忍不住提了意见,上奏说:“方奏激励之恩,忽有汰除之命,惧非圣朝慎重海防作兴士气之至意也”;当时的台湾巡抚刘铭传听到这个消息顿足叹道:“人方我,我却自决其藩,亡无日矣!”甚至就在甲午开战前夕的1894年,慈禧以办60大寿生日的名义还两次‘借用’了海军军费,第一次为437万两,第二次为750万两!
写到这,我忍不住掷笔叹息!一千多万两白银在当时可以在国防上做多少事啊!所以,我是这么看的,甲午海战李鸿章固然难辞其咎,但战败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当时的腐败政治体系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慈禧――的国防意识淡薄。北洋海师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既有令国人热血沸腾的英勇,更有令国人羞愧的逃跑,虽然拥有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号称‘三甲’的坚船利炮,却不能以有效的战术迎敌,一个在战前不久还访问过日本、在日本港口大肆寻欢作乐的帝国海军溃不成军,最终使大清帝国的海军从此萎靡不振。归根起来还是平时的训练不够,正应了那句话:平时少流汗,战时多流血!
甲午海战后的李鸿章被贬到了两广做总督,一呆就是四年,直到八国联军打进了紫禁城,他才又一次迎来了他的‘机遇’,这就是慈禧在逃亡的过程中对他的新的任命:‘命直隶总督由李鸿章调补,兼充北洋大臣’。李鸿章就这样‘官复原职了’。但李鸿章自己肯定没有想到,他将开始的这人生最后一年将满是曲折和耻辱。
很多人都不知道李鸿章是一个很敢于表达自己‘主张’的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人人避‘康党’而远之的情况下,李鸿章在朝廷上公开说‘我是康党’!使得周围人都大惊失色。而且此前康有为还是公开攻击过他的人。奇怪的是慈禧居然未因此而怪罪他,也许慈禧也明白:什么朝代也需要几个能干点实事的人吧。
我说李鸿章可以干点实事并不是完全赞同他,实事也要分正确的实事和错误的实事,还要分重要的实事和无意义的实事。但李鸿章搞的‘洋务运动’在笔者看来是真正有意义的实事。他的江南制造总局就是中国近代军工的开山鼻祖。但李鸿章太武器论了,他建造的北洋海师从装备上来说在亚洲首屈一指,铁甲舰的单舰吨位也是在世界上都排得上前三名的,但就是不重实战,平时疏于演练,以至于甲午海战一开始就使我方舰队处于不利的接敌阵形中,甚至在舰队的指挥官邓世昌牺牲后因为没有后备方案而使整个舰队处于无指挥各自为战的状态!这能不打败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