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的网瘾是怎样炼成的,如何走出网瘾

作者:陆小娅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01-21

鲁新(化名),19岁,男生,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高考一举夺得当地高考“状元”,如愿进入北京一所全国著名大学;

大一入学不久开始在校外网吧上网,逃课,彻夜不归;大一下学期四门专业课不及格;大二上学期被学校勒令休学一年。

是什么原因使鲁新从一个高考状元,变成了一个网络依赖者?

近年来,青少年因网络成瘾而自杀、杀人、被杀、抢劫、猝死的报道屡屡见诸媒体,讨伐网络、网吧的呼声也此起彼伏。但是,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为什么有的人能上网也能下网?为什么有的人能上网但不能下网?这其中的奥妙究竟是什么?

2016年1月,一个名为“虹”计划的科研项目启动了。这个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保护未成年人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发起的项目,通过对数十个青少年的深度访谈、临床干预和大量的问卷调查、心理测验,初步揭示了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专家们认为,在我国,网络成瘾并非简单的心理疾病问题,而是一个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

专家们发现,中国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上有3个不同于国外的特点:一是问题人群比国外更年轻;二是问题主要集中在游戏上,而不像国外那样分散在多个领域;三是与网络使用有关的恶性案件不断出现,极端倾向明显。

项目组的专家们对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问题,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说,他们把它叫做“失补偿”假说。

鲁新,是进入“虹”计划训练营的一个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让我们通过他的故事,来了解什么是“失补偿”,认识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吧。

鲁新小的时候,父母下海经商了,他跟着外公外婆生活。后来外婆身体不大好,爸爸妈妈就把他接回了家,专门雇了保姆照顾他。刚从外婆家回来时,鲁新很不适应,每天放学回家没有人陪,只能自己做作业、看电视。“我有时真不愿放学回家,在学校里还有那么多同学,回家之后就是空荡荡的房子,当时真是觉得他们不要我了。”鲁新对心理咨询师说。父母每天都回来很晚,有时回来早了,就会问鲁新的学习情况。如果成绩不好,就要挨骂,有时还要挨打。

初一上半学期,一个新转来的同学王毅成了鲁新的同桌,两人很快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鲁新经常帮王毅校正口音,还教他一些常用的福州话。王毅非常羡慕鲁新学习成绩好,而鲁新也非常羡慕王毅懂那么多新鲜的玩意儿,什么电玩、网游,还去过那么多国家旅游。每天王毅的爸爸都会开车来接他回家,鲁新看着就很羡慕,自己的父母就从来没有接过他。

有一次,王毅过生日,王毅的爸爸就把鲁新也一起接回家。在王毅家,鲁新看到王毅的妈妈亲自做了个漂亮的大蛋糕,还有一大桌的好菜。他看着好羡慕啊!接着,王毅带他来到自己的卧室,打开电脑给他看每天说的那些游戏。那个晚上,鲁新玩儿得特别开心,他看到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到了晚上8点多,王毅和爸爸把鲁新送回了家。鲁新怎么也没想到,那天爸爸恰好早回家,看鲁新回来就恶狠狠地质问他到哪儿去了,接着就是一顿暴打。“那一天美好的感觉就在痛苦当中结束了”。

很快,初一就过去了,王毅也回了广东。最好的朋友都离开了自己,鲁新感觉更加孤单。没多久,鲁新的爸爸就给他买了台电脑,这台电脑是买给他学习用的。电脑暂时填补了王毅走后的失落,鲁新很快学会了基本操作,还学会了用简单的程序编程,再后来就开始上网了。他发现打游戏很上瘾,经常玩儿着玩儿着就不想下来了。鲁新的父亲发现儿子那么晚睡觉,原来是在玩游戏,便把儿子打骂了一通,将电脑锁进一间闲置房间。

初三毕业,鲁新考上了重点高中,那里的学习气氛很紧张,大家都在埋头学习,鲁新每个月也只能回家一次。3年的时间熬出来的是当时的学校理科第一名,父母自然欢天喜地,带鲁新去了一趟马尔代夫,并让他自己挑一个奖品。鲁新提出要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个要求在父母眼中已经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鲁新上的那所大学是多少人向往的重点高校。他发现自己进入学校后,就像进了森林,到处都是很厉害的人,不是省状元就是市状元,而且都摆出谁都不服谁的样子。选课开始了,除了必修课以外,每个人都开始选自己喜欢的选修课。一个班的同学通常只有在必修课的时候才会碰面,平时都各干各的。班主任也很少出现。原来大学生活是这样的自由,鲁新突然有一种飞出笼子的感觉。校园里有很多社团招新的活动,鲁新对于这些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宿舍成了他主要的活动区域,他最喜欢的就是和4个室友一起联网打游戏。

校园宽带非常快,下电影下游戏比外网快多了。他们每天除了上课吃饭以外,大都泡在宿舍里玩电脑。有时候懒得出门,他们就玩“石头剪子布”,让输的人出门打饭或买点包子面包回来。

期中考试了,原来这里的考试并不那么难通过,只要提前两天看看都可以通过。考试之后,他发现原先很多人的课人渐渐少了,原来大家都在逃课!宿舍里的同学有时也让他在上课签到时代签。这时他也开始观察哪些课不用听就可以过,哪些课只要看看书就可以了,哪些课老师讲得特别差也就不用听了……后来他尝试了一次让同学帮忙签到,课后非常紧张地问同学怎么样,听到“没问题”的问答后,他开始笑自己的胆小。

很快就到期末了,他的考试就在最后突击之后顺利过关。

新的学期开始,鲁新听说网吧的机子很适合玩游戏,他和室友就开始尝试到外面去上网。网吧的机子的确很不错,速度特别快,而且那里可以和周围人一起打,特别来劲儿。唯一不适应的是那里的烟味太大,刚开始鲁新感觉很不舒服,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再后来干脆和网友一起边吸烟边打游戏。当时在那个网吧里有两种游戏玩得人最多,一种是反恐精英,一种是魔兽。鲁新的室友加入了反恐精英那一拨,他玩的是魔兽。很快,他和几个室友的联络就很少了,而和他的那帮魔兽死党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他们的战役。

他完全不在乎学校的事情了,刚开始还找同学帮忙签到,后来同学不见他的人影,也就不知道他去没去上课,不再帮他签到。而他的逃课记录也在本子上越来越多。

幸好,考试前同屋的人提醒了他,要不然,连考试都可能错过。

鲁新这样形容玩儿游戏时的感觉:“玩儿过的人都知道。在网上你可以经历一种完全不同于自己本来的生活,而且有很多种生活方式供你选择,可以更加自由地和别人聊天,可以在网上结婚生子,可以在那里打猎为生,也可以当任何一个国家的国王和元首,你也可以当男的,也可以当女的,太多太多现实当中不敢想象的东西,在那里就可以实现,不需要任何代价,只要你付点上网费就足够。如果打游戏的话,那就更没有什么可以多解释的。

“……在游戏里,你可以充当各种角色,特别是和很多人一起打的时候,你可以和敌人斗智斗勇。你说大家都在打,谁愿意就这样轻松地把战场交给对手啊!你要知道,大家都在打,有时候我们不只是斗智斗勇,还要看谁的体力好,能够坚持下来。”

但是成绩却背叛了他的网络狂欢。大二刚开学,学校就发了一张休学通知给他父母。

"虹"计划专家点评

单一评价忽略孩子心理需要

病理补偿导致常态发展受阻

鲁新演绎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如何沉迷网络而休学的真实故事。他代表着这样一个失落的人群:他们都有过非常辉煌的学业成绩,但是在生活中却遇到不同的问题,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而这些问题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也在变化,甚至恶化。等到时机来临,客观条件给与了便利,问题也就外化了。鲁新外化的结果就是沉迷于网络,不愿意回到现实世界当中。

从“失补偿”假说入手,我们可以很好地分析鲁新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

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他们需要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来满足安全需要并找到归属感,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来满足求知欲,他们需要朋友和同伴来找到对于自己的认同感,他们通过竞赛和竞争来寻找成就感,他们还需要体育、文艺活动来满足生理发展的需要和自我认同等,同样,他们也需要有互联网这样的方式,来满足求知欲和征服欲等。

鲁新的父母运用单一评价体系来对待孩子,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上了好大学,什么问题都不成问题了,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其他再怎么好也没有用。他们恰恰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包括发展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以及和同伴的关系等等。鲁新在大学之前都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但是在大学他失去了绝对优势,这样的情况下面,他对自己的认同感也在降低,他试图通过别的补偿方式来让自己减轻痛苦和压力;另外,他长期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当中,他缺乏对生活的控制感,而在网络中他可以寻找到这些感觉,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一阶段:发展受阻

在鲁新的案例中,我们首先看看他的常态发展过程遇到了什么阻碍,从而进入发展受阻阶段。

一般青少年发展常见的途径包括亲子关系、在校学习、同伴关系等,鲁新遇到了比较大的麻烦,这些途径中的大部分都出现了阻碍,只有在校学习这一途径一直还比较通畅。

在发展所需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补偿就自然发生了。补偿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建设性补偿,这种补偿方式具有建设性意义,有实际作用的补偿;另外一种是病理性补偿,这种补偿方式暂时地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实际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方式。如果得到的是建设性补偿,那么就可以起到自修复的作用,最后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当中;如果得到的是病理性补偿,那么就无法起到自修复的作用,反而会引起更多的问题,或者埋下隐患,最后达到“失补偿”状态。过度使用网络,沉迷于网络也就是病理性补偿方式中的一种。

第二阶段:尝试建设性补偿

鲁新在中学阶段,已经处于发展受阻阶段,尝试通过多种补偿方式进行自我修复,应该指出这时处于“建设性补偿”阶段。如希望加强父母依恋关系、建立紧密的同伴关系、利用电脑进行调剂等。

遗憾的是,各种努力均未能获得成功。如父母亲工作太忙,不能改善交流;好朋友王毅转校离开;电脑被父亲锁了起来等。

这时的鲁新,已经历了很多。他在童年时期缺乏父母亲人的关,在寻求另外一种感情——友情,但是友情又受阻(王毅同学家的搬迁),后来电脑出现,他开始玩儿网络游戏,但还是被父母阻隔。父母唯一认同他的是学习成绩。通过中学的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他感受到了强烈的成就感,但是到了大学,强手如林。他又沉迷于网络,去寻找虚拟世界里的完美自我,试图在那个世界里体验自我实现的愉悦。

第三阶段:出现病理性补偿

在内因与外因的作用下,逐步滑入了“病理性补偿”阶段,但在高中阶段,他单一选择的是学习!在我国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作用下,高中阶段“学习”的优秀极大补偿了鲁新各种心理发展所需,这一病理性补偿在高中阶段暂时缓解了问题,但同时促使形成了“单一评价体系”,这为他进入大学以后迅速发生问题埋下了重大隐患。

随着鲁新升入大学,“学习”这种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个人发展的各种需要,这时他还在尝试进行新的补偿以获得发展所需。但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上业已形成的“单一评价体系”的作用,鲁新未能建立起新的多维途径,而是由学习转向互联网这种单一选择!

第四阶段:失补偿阶段

在勉强支撑一年大学学业以后,鲁新已经无法继续保持完好的社会功能,如正常的学习、人际交往、生活作息等;在期末考试这一重要应激事件下,他长期存在的问题全面暴露了出来,个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偏差——休学,也就进入了“失补偿”阶段。

如何走出网瘾

现实是残酷的,一个高考状元被网络游戏拖入了无底深渊。但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更不会任其演化到“发展终止”那一步。在深入了解了鲁新“网络成瘾”问题的发展历程后,我们的应对策略也便清楚了。

鲁新接受了“系统补偿综合心理治疗”。首先,他参加了为期8天的“体验式团体治疗”。在训练营中,他平生第一次深入地面对了自我,了解了自我,提高了自我觉察能力,还建立了新的同伴关系。同时,鲁新的父母接受了心理辅导,他们开始意识到了儿子问题的复杂原因,也开始计划新的应对方式。

回家后,鲁新当了父亲公司的实习生,有了长期和父亲接触和沟通机会,另外还有一些社会实践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首先,暂时中断了网络生活这种病理性补偿方式;其次,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开始接触现实世界的生活,并且开始激活心理自修复机制,他感觉到自己需要改变、也正在改变。

半年过去了,鲁新不断了解自己的发展需求,和家人一起逐步形成多维评价体系,尝试建立多种建设性补偿方式,能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亲密感等一系列心理发展所需,让我们一起等待着他更好的消息。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网瘾少年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