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心理学书籍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往往让读者不知所措,心生疑窦。花了冤枉钱买了垃圾倒是其次,浪费大好青春去咀嚼无味之物实在不可忍受。在这种几近消极的心态下,巧遇弗里茨李曼的《直面内心的恐惧》时,顿觉眼前一亮。在一个懒懒的午后,吃着最爱的巧克力冰淇凌,美美地欣赏着它,实在是非常享受的事情。今天忍不住要把这份惬意和大家分享。
恐惧,大概是人类最早体会到的情感。当婴儿呱呱落地,从漆黑的子宫来到这个明亮的世界,本能地用嚎啕大哭,那是恐惧。尽管如此,我们对恐惧本身了解得太少。弗里茨的这本著作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自身的窗户。对于恐惧的疑问,弗里茨回答了三大问题:
一是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弗里茨认为(当然是我对他观点的理解),恐惧来自于不安全,不安全与孤独相关。当外界陌生的无法驾驭的冲击侵犯你的生活时,你发现用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情感、资源根本无法于它建立联系。在它面前,你时彻底孤独的,被隔绝的,极度地不安全,恐惧由此产生。
二是,恐惧与人格是否有关。恐惧既然来自与不安全感,不安全感又与孤独相关,那么孤独与人格是否有联系呢,若存在联系,那么恐惧与人格既是相关的。这里的逻辑十分清楚恐惧——不安全——孤独——人格。弗里茨认为,孤独与人格特质密切相关。在相同的情景下,一些人觉得孤独难耐,急切主动地与外界建立联系,孤独让他感到不安全;一些人愿意保持孤独,等待外界与自身建立联系,孤独对他的不安全感作用不大;而另一些人刻意维持孤独,害怕与外界建立联系,因为在它看来,孤独才是安全的。对待孤独所产生的不安全感的阙值,与人格特质密切相关。因此,孤独与人格特质是相关的。
三是恐惧与人格特质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顺着上个问题的思路,恐惧来自不安全感,不安全感是来自于孤独的反馈,而孤独与人格特质有关。那么,孤独与人格特质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回答了这个问题,恐惧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也就迎刃而解了。弗里茨将人格特质分为四大类:一是分裂人格,害怕于人接近。二是忧郁人格,温柔的迫害。三是强迫人格,渴望永恒与安全感。四是歇斯底里,天生情种。(我们每个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这四大人格的些许特征。当其中某一人格特质十分明显并侵扰你的生活时,就出现了人格障碍,需要自救或求助于心理医生。)分裂人格者认为孤独是安全的,它能于周围的人建立稀疏的联系,一切正常,但他一旦要于人建立亲密关系,特别是情侣、夫妻关系时,他急剧感到安全的孤独状态被打破,不安全感带来了恐惧。忧郁人格者,与分裂人格者背道而驰,孤独给他带来的是不安全感,他急切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以摆脱内心的恐惧。强迫人格者要将孤独的程度置于自身的完全掌控之中,任何人干扰或影响他所接受的孤独程度,就会给他带来不安全感和恐惧。在与人交往时,它们觉得感情根本不可靠,过于主观,摇摆不定,也容易消逝。歇斯底里者对自身的孤独感无从把握,十分随意,所以他的不安全感也是不确定的,恐惧感也不确定。在情感中,他们往往愿意在十分本能的性活动中表达或摆脱自身飘忽不定的恐惧感。
弗里茨对恐惧与人格关系的论述有一定的道理,对人们理解纷繁复杂表象的生活和情感以一定的帮助,但若对号入座,刻意套取就不足取了。用弗里茨的上述理论来解释一些情感问题吧。举个文学作品中的例子,《中国式离婚》中男主人公与人若即若离,时刻保持自身的孤独空间,无法与正常伴侣分享情感和体验,偏向于分裂人格。而他的妻子女主人公则极度地害怕伴侣关系中出现的孤独,极力与丈夫建立没有任何缝隙的亲密关系,属抑郁人格者。这两类人格特质者成为夫妻,其关系的破裂看源于信任磨合问题,实质却是人格特质不相容的深层问题。
推荐:心理学经典•风靡德国心理读物《直面内心的恐惧》在线阅读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