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波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 鼓励儿童说出害怕,表达心理的想法
对于灾区的普通儿童青少年来说,主要问题来自安全感的大幅降低。鼓励其宣泄,让他们尽量哭出来或说出来,说出自己在灾难中的经历及内心的感受,鼓励儿童说出害怕,帮助儿童了解出现恐惧和害怕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允许他们哭泣和表达悲伤,不要强求儿童勇敢或坚强。同时,采取接受性和包容性语言,例如:“你的感受我完全可以理解”、“不要怕”等,一边安慰一边引导,引导者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或者是与自己同性别的孩子可以通过轻抚身体、拥抱等方式来增加其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其情绪体验过程,慢慢抹去心灵的创伤。这种 ‘ 再体验 ' 的过程,其实是对创伤事件的脱敏过程。
2. 成人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坦然面对
6 岁 ~12 岁的儿童会非常在意父母与老师对灾难的反应与态度,也会学习他们应对灾难的方式。所以,作为儿童的保护者,在和儿童相处或交往前,成年人需首先正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父母与老师应保持充沛的精力、坚强的信心、规律的生活、整齐的衣着、平稳的情绪,这些都会让儿童产生安全感,让他们觉得灾难已经过去,一切正在趋于正常化。父母也需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父母的心态一时难以恢复正常,孩子应该由其他亲属帮助养护。
3. 保持镇定
成年人应该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们围在怀里,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安慰 —— 而且越早越好。要反复对他们说 “ 没事了没事了 ” 、 “ 现在安全了 ” 等,安抚孩子们紧张的情绪,帮助他们尽快平静下来。至于那些很小的孩子,老师、家长或者其他成年人要抱在怀里进行安慰。紧接着要告诉孩子,这几天在他身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应,比如做噩梦、在梦里哭泣等,告诉他们这其实是人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完全不必惊慌。
4. 满足个体归属和爱的需要
针对亲人受伤或去世,尤其是失去多位亲人的青少年,主要问题来自归属和爱的需要。
他们往往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因此政府、学校和其他家人、朋友等要及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重新建立起熟悉的、家庭般的归属感,从心理上填补他们归属和爱的需要,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
5. 及时处理负性情绪
针对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的青少年。他们很难面对自己受到的伤害和未来的残疾,有的孩子会产生“为什么是我?”之类的痛苦反诘,甚至出现怨恨、敌意和愤怒。首先要告诉他们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解开其心中一直悬而不决的那些疑问,甚至包括帮助其分析为何发生在自己身上。尽管他们知道真相后的第一反应会很痛苦,但这时心理咨询师可以在旁边对其进行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从痛苦中走出来。
6 . 对学前阶段的儿童
1 ) 提供足够的玩具、道具 , 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2 )多给予孩子身体的拥抱与接触 , 或提供需相互碰触的团体游戏,如过家家、丢手帕、唱儿歌等。
3 )提供孩子绘画经验 , 最好有一张大的墙报纸,让孩子集体在纸面上尽情表达他的感受,之后再团体分享,需要提醒的是,画笔最好不是水彩,此时要的是鼓励孩子画出具体的东西。
4 )用一些不具威胁性或低威胁 性 的活动来鼓励他们来玩保护自己的游戏 , 如“假如怕狗狗的小英碰到一只狗狗,她要怎么办?”“假如家里突然停电了,要怎么办?”告知家长,在孩子睡前要多安排一些睡前活动,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
7 . 对学龄阶段的儿童
1 ) 给孩子一面墙 (贴好墙报纸),让他们在上面作画,可以给他们一些小主题,如地震时,我家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来陈述每个人的经验,对学生进行 教育 与再保证。
2 )让学生编故事 , 也可以用绘画或用接龙的方式提高大家的兴趣,以便于整理与回馈。
3 )以脑力激荡的方式,让大家来面对这次灾难发生后的身心症状进行调适 , 学生可以想出许多方法来解决教师在整理后给予回馈。亦可以脑力激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室内及家中的防灾预防计画演练。
8 .对 中学生
1 ) 同伴间的团体讨论 , 让学生有机会抒发与合理化他们感受到的强烈情绪,教师可能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向他们保证,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情绪甚至是“疯狂想法”在此灾难中都是正常的。让班上分为几个小团体,让他们谈谈救灾防治的工作,甚至是家园重建的工作,这可协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或对灾难的支配感,这也可让他们建立社会参与的成就感。
2 )设定专题讨论 , 如“社区重建”、“家庭重建”、“防疫”等主题,让学生能先有系统的搜集资料后,加以报告与讨论。对地震的正确认识,对大自然的现象作有科学根据的了解与认识,建立科学家实事求证的态度。也可进行专题演讲,或阅读相关文章报道,并进行讨论。
3 )艺术活动的表达 , 可以鼓励学生从事绘画、音乐、话剧等活动,将这次的灾难经验转化为具创造力的方向。 【灾后心理干预与心灵关爱专题 】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