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作者:佚名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2-08

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贾林祥

为了追求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迅速提高其科学性,心理学自诞生之日遂以实证主义作为其方法论。

(一)作为心理学方法论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证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孔德继承了17世纪以来欧洲哲学中一直存在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贝克莱、休谟的主观经验论和牛顿的机械论哲学。正是在这种经验主义传统的启发下,孔德创立了其实证主义哲学。他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经验证实的基础上。这一实证主义哲学观的思维逻辑在于:可证实的东西一定是相对于公众的,而不是个人的;表现于外的,而不是表现于内的;是外部观察经验,而不是内省的。

马赫接受并改造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他把实证哲学的问题归结为经验的明晰确证问题。他认为实证论是一种认识论,它以澄清科学命题为己任,从而使实证论的含义由世界观转向了方法论;他重返休谟的彻底经验论立场,摒弃了孔德实证论中尚存的“普遍性”痕迹,把科学的任务看作是对事实的概要性描述而非理解和解释,并把人的经验看成中立的感觉要素,而一切研究都是探知这些要素的联结方式。经过马赫改造后的实证主义,更易为心理学所用。

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马赫的经验论原则,也标榜反对一切形而上学,承认最后的证实活动要经过对事实的观察和直接经验,但在如何应用经验证实的问题上却与后者有所不同。他们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强调了可证实性而不是得到证实,并把“证实的可能性分为经验证实的可能性和逻辑证实的可能性”认为一个不能直接证实的命题,只要能通过已经得到证实的命题的逻辑推理而被证实也是允许的。

实证主义虽前后历经三代,观点亦有所变化和发展,但其经验证实与客观主义的实证主义精神实质却是一致的。

(二)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

19世纪后半期,实证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渗入即将诞生的心理学中并从方法论层面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冯特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可内部观察的直接经验,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力图使心理学成为人们钦羡的自然科学,并极力推崇和提倡还原论与元素主义,他说:“既然一切科学始于分析,那么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是将复杂的过程简化为基本感觉要素。”但“冯特并不崇拜实证主义,更不把实证主义原则作为教条。”他认为实证方法只能用于研究感觉、知觉等低级心理现象,而不能用于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铁钦纳从马赫的经验实证主义出发,继承了冯特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传统,对实验内省法施以种种严格规定并对被试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致使实验内省法脱离了心理生活的实际而更趋近于自然科学。为了更准确地贯彻实证主义的主张,铁钦纳极力主张对意识进行更彻底的元素分析,在他看来,元素分析就是要发现最基本的感觉要素。这种元素论的主张与马赫的要素论如出一辙,铁钦纳也因此而成为元素主义者。

对实证科学的顶礼膜拜到行为主义时代发展到了极端。行为主义可分为两种倾向:一为激进的行为主义,主要包括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另一为温和的行为主义或称新行为主义,主要包括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和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华生接受了孔德的实证主义观点,明确主张心理学是纯粹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的实验分支,认为心理学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更逼真地贯彻实证主义的主张,华生不惜“削足适履”,把心理学的合法对象—意识挤到后台,以严格控制的实验法和操作策略对行为进行研究,使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更接近自然科学。斯金纳接受了孔德和马赫的实证主义并将其与物理学家布里奇曼的操作主义相结合,主张把所有的科学语言还原为通用的物理语言,心理学术语必须还原为行为术语,从而把行为主义推向了极端。这种极端的无“意识”心理学不仅引起了行为主义以外心理学家的批评,就是在行为主义内部也引起了强烈不满。在这种背景下,新行为主义应运而生。新行为主义以逻辑实证主义为指导,打破了早期行为主义因有机体内部因素不能直接观察而不予研究的呓语,开始面对而不是绝然回避意识这一不容回避的问题。赫尔和托尔曼深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从逻辑实证论的观点出发,赫尔假设了中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不可直接观察的理论实体,托尔曼也大胆提出了不可直接观察的内隐的中间过程—中介变量的概念。然而,虽然他们注重了对中介变量的研究,承认了意识的存在,但对意识进行解释时,仍然固守着实证主义的根本立场。

逻辑行为主义对意识问题的妥协是认知心理学的先声。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意识、思维等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但却将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于计算机的认知过程,陷入了机器还原论的泥淖。但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运算工具的使用,使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性更加符合实证主义的要求,其“科学性”也达到了心理学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

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实证主义推动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进程,对心理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冯特就是在19世纪重科学、重实证的时代精神感召下,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最终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果没有19世纪自然科学家对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探讨,没有实证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心理学或许还在“黑暗中摸索”。初生的心理学正是在实证主义哲学观的指导下,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的精确的研究,才使研究结果达到了高度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并因此而巩固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实证主义在推动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进程中,也给心理学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受实证主义可观察证实和客观性原则影响的心理学家只重视可外部观察的客观心理现象,而忽视了人的内部心理生活和主观体验,否定了心理的主观属性,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现实人的实际需要并因此导致了心理学研究中的表面化、低级化现象。构造主义的元素还原论、行为主义的生物还原论以及认知心理学的机器还原论均是这种表面化与低级化的表现。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的心理学家视自然科学为楷模,就必然把研究的视野局限到实证科学所限定的范围内,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研究过程的控制、研究结果的分析,莫不以自然科学的要求为准绳。冯特就把心理学的对象规定为“可内部观察的直接经验”;为了迎合实证科学的要求,行为主义竟置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于不顾,而将目光局限于可外部观察的行为研究。这种狭窄的研究视野也是导致心理学理论琐碎和贫乏的重要原因,因为每个研究者均是割取完整心理现象的一个小块,其研究结果相互之间无法沟通,虽然成果丰硕却无益于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更不用说心理学的统一了。尽管实证方法在心理学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它不能也不应成为心理学的唯一合法方法。但是受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心理学家却把实证方法奉为至尊,似乎研究结果与研究报告中没有实验数据就谈不上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结果实验统计数据一大堆,但能看懂者又有几何?更不要说以此来指导人的心理活动了。

(三)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人的心理是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也有社会属性的一面。自然属性的一面是指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一般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社会属性的一面是指人的心理的内隐状态,其中隐含着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本质,一般运用抽象思辨的理论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且相对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更能深刻地洞察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揭示人的心理的本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辩证结合才能完整准确地揭示和把握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心理学研究的跛足现象。但是,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心理学却根本无视理论研究的必要性,而一味地盲目模仿实证科学,“把心理学打扮得像是自然科学,唯独忘记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而心理学研究的是带有文化历史特征的心理现象。”以这种方式来从事心理学研究不仅不能给人们了解意识和心理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成果,而且也造成了心理学中只见方法不见理论的尴尬局面。

“实证主义的这两条原则(经验证实性和客观主义)给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结果。……实证主义的原则排斥了理论探讨在心理学中的合法地位。”在科学发展史上,理论研究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学科中均有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分支,如物理学中的理论物理学、化学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中的理论生物学等。这些理论学科虽以其思辨性而区别于实验或应用学科,却并未因此而受到排斥或轻视,相反却构成了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我们不明白的是一直把物理学和化学视为偶像而崇拜之致的心理学却为何一直鄙视和仇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以这种心态从事心理学研究只能徒增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使心理学的发展陷入困境。

心理学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获得蓬勃的发展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认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处于主流地位的实证心理学虽然促成了心理学的独立、巩固了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但却无力统一心理学。原因何在?我们可用库恩的范式理论加以说明。尽管库恩的范式理论未能成功地说明心理学革命,但至少对我们有一点启示,即“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心理学长期分裂、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种能使心理学家形成共同信念的理论和相应的理论研究。这一现实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建设。1967年,作为“对那种‘充满尘埃的经验主义’的反动”,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成立了 “理论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标志着理论心理学合法地位开始在心理学中恢复,此后各国心理学家都为理论心理学合法地位的恢复及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直到80年代中期,特别是1985年,“理论心理学国际协会”在英国建立以后,理论心理学研究的氛围才真正形成。

但是,相对于实证心理学,无论在研究者的人数还是在研究经费方面,理论心理学均属心理学中的“少数民族”。这既是其欠发达的表现,也是其未得到充分重视的有力证据。科学哲学的研究表明,理论的发展应先于实证研究的发展,凡科学上的重大进展皆源于理论上的突破。因此,要想使心理学获得新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关心并支持“扶手椅”上的心理学家,赋予理论心理学以优先发展的地位。

当然,强调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并不意味着轻视或否认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目的只是在于纠正以往心理学研究中重实证研究轻理论研究的偏向,把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正如前文所述,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相得益彰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的辩证结合才能完整准确地揭示和把握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因为实证研究可为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而理论研究则为实证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如此,才能使心理学充满生机和活动,获得其应然的发展。

其次,注重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长期以来,西方实证心理学一直自诩为超越本土文化的唯一合理和普遍适用的心理学,而事实上,西方实证心理学正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科学文化、实证精神之基础上的,它根本忽视了这一文化背景中的心理生活和文化现象,因而未能适当地对人的心理生活作出可信的解释,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它却以其实证方法之科学性而称霸于世界心理学,根本抵制或排斥或许能为合理地解释人类心理提供恰当体系的其他文化圈中的非“中心”心理学。

在我国,心理学是一门“引进”的科学,它既博取了前苏联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又广采了西方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而唯独忽视了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心理学宝藏,以至于时至今日,中国心理学仍是实证精神有余而本土研究不足。殊不知西方实证心理学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正从中国传统哲学及心理学思想中吸取营养。

在中国心理学心仪西方实证心理学的同时,已有心理学家开始关注“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潘菽曾说“我们要走自己的道路,建立自己的心理学体系”,从而成为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先驱。在从事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先驱中,艾伟在本土教育心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其研究却“一切以实验为前提和基础”,虽然他一贯主张心理学研究不能照搬“舶来品”,却未能给予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以足够的重视,其本土化心理学研究充其量只能称为“本土化实证心理学研究”而非本土化心理学研究的全部。

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中形成的。美国有美国的文化历史,中国亦有中国的文化历史且更为悠久,积淀也更为深厚。大凡能够称之为国家的,莫不具有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历史,如此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心理。美国人有美国文化历史背景下的心理,中国人亦有中国文化历史背景下的心理;美国有美国的心理学,中国亦有中国的心理学。美国人的心理不同于中国人的心理,美国的心理学亦不同于中国的心理学。但我们不能据此而否认二者之间的共通性,因为任何心理学都是以研究人的心理作为出发点,而无论处于何种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人总具有其作为人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既然如此,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心理学就不应以“霸权者”的视眼俯视其他非“中心”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而应赋予其应有的地位,以使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实现平等对话,否则“霸权者”的“独白”只能扼杀丰富多彩的世界心理学,断送心理学的前程。

80年代以后,中国心理学家开始了对具有悠久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厚历史积淀的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的研究,台湾的杨国枢、香港的杨中芳及内地的葛鲁嘉等人是新时期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突出代表,他们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索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中的重大原则问题。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三地的社会制度有所不同,但作为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积淀的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却是共同的,这就为研究者建立一种本土性契合条件下的心理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未来社会将以开放的格局、多元化的研究模式进行各种科学研究。欲使心理学在21世纪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打破西方实证心理学独霸的局面,进行各种文化历史背景下的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以使其相互吸收、互惠互荣。唯有如此,才能扩大心理学的视野,丰富心理学的内容,增强心理学的生命力。

再次,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心理学必须关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否则理论就会失去依托,变成空洞的说教;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心理学实践也将陷入盲目的无所适从的境地。回顾心理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西方实证心理学并未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是导致心理学长期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反观我国心理学的发展,虽然一直强调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但由于“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处理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指导思想,因而在对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上发生了严重的“左”偏差,理论联系实际变成了理论对政治和政策的注解,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心理问题却完全被排斥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外,这就使心理学既无法指导具体的实际问题,也妨碍了自身的发展。

西方心理学重实证研究轻理论研究导致心理学破碎、分裂的现实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深刻反思,结果恢复了理论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合法地位,但在联系实际方面仍显不足。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由于科学文化领域禁忌的解除和心理学工作者思想的解放和境界的提高,心理学家研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心理问题的兴趣也提高了,但相对于西方而言,仍显理论研究不足,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挖掘不够。

心理学只有密切关注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及心理学自身所提出和遇到的新问题,并在指导解决各种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才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才能不断得到发展。西方实证心理学及中国心理学的研究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