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诚心善待他人

作者:如文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2-21

励志导读:

表现自己的善意,使大家对我们产生比较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才能进一步建立关系。别人注意我们,却产生不良的印象,不如不让他注意,反而更好。所以,我们不但需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还需要造成良好的观感。

不仅自己向善,还要导人向善。朋友的美德,应该替他宣扬;朋友有缺点,要帮助他改正。闻过则喜是一种美德,可惜做得到的人委实太少,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意思说,当朋友有过错的时候,要忠诚地劝告他,要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他不接受的话,那就要停止,不要去自取其辱啊!

指出朋友的缺点或错误时,要先赞美他,然后批评他,最后再赞美他,这样他才乐于接受。也可以借用别人的话来批评对方,譬如,“有人说你相当不近人情,但是我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或者“我看你整天忙于工作,偏偏有人还在批评你偷懒……”,这样就可以弱化批评的语气。

想改掉朋友的坏毛病,最好以身作则,让其耳濡目染,慢慢自己调整。因为朋友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我们常常告诫别人,谨防交友不慎,就是因为不好的朋友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把这种朋友斥之为狐朋狗友,而把那些能带给我们好的影响的朋友称为益友。

我们要影响对方,必须先了解他的背景和立场,主动给予配合,才能让他乐意接受。尽可能发现彼此相似的地方,最好能找出他的优点,逐渐喜欢他、关心他。当这些反应传给他以后,他也会有所回馈。彼此都伸出友谊之手,产生交互作用。先承认他言之有理,让他了解我们并不是存心要改变他。然后晓以道理,使他觉得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也有另外一番道理。当他身心放松的时候,趁机让他自己改变,通常比较容易收效。

表达善意要多替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别人才可能依据交互精神,同样站在我们的立场来合理地回应。大家都将心比心,交集的范围加大,彼此有共识,当然容易沟通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任何人凡事只想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必然被视为自私自利而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欢迎。

想想自己,也想想别人,才能合理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合乎将心比心的原则。有一句话很通俗,“前半夜想自己,后半夜想别人”。不过有些人前半夜想自己,想着想着就睡着了,从来没有想过别人。

[4][5][6][7][8][9]

励志导读:

之二:待人需要诚心

对待别人不只需要善意,还必须以一颗诚心待之。

朋友相交,贵乎交心,也就是说,知己朋友要心意相通、坦诚相待。诚信是自古以来人们推崇的美德,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变成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那还有什么意思?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了解才能产生信任,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要求不败,除了自己知己之外,还要让好人知己,不让坏人知己。然而,好人坏人很难分得清楚,所以不得不制造若干假象,来掩盖自己的实情。中国人通常会让自己的眼光收敛一些,不流露出真正的感情。

戴上面具会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完全没有面具等于赤裸裸地站在众人的面前,反而容易引诱别人欺诈或利用你。所以我们必须小心,有时把弱点装成优点,有时又要把优点装成弱点,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在没有弄清楚对方之前,以及弄清楚对方根本不怀好意之后,必须谨慎地保全自己。否则一直诚恳待人,反而为人所害,势必使自己从此对诚恳失去信心,结果变成一个奸诈阴险的人,岂非害了自己?

中国人的自保心理很重,做起事来难免“遮遮掩掩”。明明是个中高手,却装成一窍不通;喜欢的东西,假装不喜欢;想要的东西,先让给别人;不想来说“要来”,说“不来”却来了。中国人在虚虚实实之间,有很多变化。

有些人说中国人骗来骗去,实际上中国人多数重视诚信,不过是因为亏吃多了,自然懂得遮遮掩掩的好处。有时候中国人并不骗人,只是暂时蒙一下,瞒一时,一方面明哲保身,一方面静观其变。出发点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欺骗别人,所以也不算是什么善意的欺骗,因而丝毫没有欺骗的意思。

人与人相处,用诚恳的态度来感动对方,固然是不易的原则,但是实际应用起来,这种单一方式很难奏效。有时候需要“设计”一点小花样。这些花样是建立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润滑油,可以使彼此之间减轻摩擦,促进互动。

[4][5][6][7][8][9]

励志导读:

耍花样的人,很容易惹人厌恶,引起反感。但是,完全没有花样,一切直来直往也不容易受人欢迎。举个例子,有人过生日,你直接送他礼物,他会感谢,但未必感动。如果你设计一些花样,让他体验到从未体验过的事,他可能会很感动。为什么大多数女人都喜欢浪漫,浪漫不过是在适当时间、适当的地点制造一些花样而已。

心正的人,就算花样一大堆,也称为艺术。心不正的人,如果花样一大堆,便是玩弄权术。艺术和权术只一字之差,但性质不同,艺术的基础是诚恳,否则便成为权术,成为破坏人际关系的杀手。前者以心正为出发点,后者则因心不正而表现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对待一些人,可能正常的方法行不通,那就要想点小花样,但千万不可以耍花样害对方。比如,我们常说,请将不成,何不激将。激将法早已有之,即用恩威并施、刚柔相并的方法达到目的。运用得当,可以收到奇佳的效果。

对于自负的人,我们越是诚意请求,他就越发得意,不是托故拒绝,便是推三阻四,此时运用反激的方法,会屡试不爽。激将的要领,在于一切为他着想,例如担心他受害,恐怕他不能胜任,唯恐他受人摆布,激起他的自尊心,使他非要表现一下不可。

对于老于世故的人,反激若是没有把握,可以先把他捧得高高的,再暗示他此事非同小可,而且非他莫属,让他自告奋勇。这种正激的方法,使他很难推诿。这对于有能力而退缩一旁的人,具有奇效。

这些小花样,我们不应该排斥,否则很难彼此和谐。这些花样是人际技巧而非伎俩,与以诚相待并不矛盾,因为你的出发点是好的。

不过,权术和艺术,从形式上、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以致很多人分不清楚,也看不明白。有人把权术当做艺术,惹来很多反感。有人则把艺术看成权术,极力加以排斥,使得自己寸步难行,还被人视为不近人情。

我们既不可以盲目排斥花样,认为凡是有花样的都属权术,也不能够心术不正玩弄权术,把别人当做傻瓜,自以为聪明地耍手段、玩花样。因为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不得其法,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4][5][6][7][8][9]

励志导读:

之三:待人需有差别

虽然与我们打交道的人众多,但我们却不会一视同仁。中华文化中形容交情的词有很多:点头之交、泛泛之交、患难之交、刎颈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这些词多以交情深浅而划分,这就告诉我们,对待交情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亲疏有别、差别对待的形式。

对只是认识但并不熟悉的一般人,我们仅限于礼貌性地打招呼,谈不上什么信任不信任的问题。逐渐互有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成为熟悉的朋友之后,虽然也交换一些意见,但多是闲聊,毕竟交浅不言深,不可能涉及不足为外人道的题材。熟悉的朋友当中,有一些信得过的,慢慢变成好友,再进一步成为密友,这才放心商量一些私人的问题。密友经得起再三的考验,切实可以交心的,才会变成知己。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虽然将关羽、张飞、赵云都视为兄弟,但他对三人的感情并不同:关羽、张飞是他的结拜兄弟,三人自桃园结义开始,便亲如一家,刘备所说的“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指的也就是关羽、张飞二人。而赵云的地位则不同,关羽曾说:“翼德吾弟也;……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一句话点明了赵云的地位,不过是因为他战功卓著,加上忠心耿耿,所以从情分上视为兄弟而已。

其实每个人都如此,都会谨慎区分自己的知己、朋友、熟人,我们如此对待别人,别人也如此对待我们,这都无可厚非。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还要掂量一下自己在别人心里是何分量。如果你和别人是知己,完全可以无话不谈,他有什么过错,你都可以委婉指出;如果你和别人只是熟人而已,则交浅不可言深,以免犯了别人的忌讳,埋下祸根。

要想交到知心的朋友,离不开感情的投入,即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其想法,以了解其感受、要求和苦恼。这种感情投入是自发的,不应计较产出,你自然会得到许多朋友。如果你是为了获得回报才投入的,总是想着“我对你好,你一定得对我好”,那你肯定得不到他人的回馈。

人和人打交道不应该点到即止,如果你认识的人都只是泛泛之交,而无一个知心朋友,那又怎会有乐趣呢?我们认识别人,并不会只是抱着认识的目的,而是想通过交往熟悉起来,成为朋友。

[4][5][6][7][8][9]

励志导读:

之四:待人需要礼貌

中华文化非常重视“礼”。《论语》上说:“不学礼,无以应。”民间也有“礼多人不怪”的说法,可见,在人际关系中,礼貌是不可或缺的。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司马牛忧伤地说:“人人都有好兄弟,就单单我没有!”子夏说:“我(商)曾经听人说过,人的生死,冥冥中自有天定,人的富贵也完全是由上天安排。君子只要恭敬地修养自己而不犯过错,对待他人谦恭有礼,那么在四海之内的所有人,都是我的好兄弟了。君子又何必忧愁没有好的兄弟呢?”

礼貌的作用,一使大家相处愉快;二使大家在一起时,秩序井然;三为表现合乎自己的身份;四为发挥以让代争的精神。做一个谦恭有礼的人,别人自然会喜欢你而与你亲近,你又何必做司马牛之叹?

对人有礼貌,不见得马上有实际的效益。有些人急功近利,认为有没有礼貌,人家又不能把我怎样,何必约束自己,处处讲求礼貌?有些人注重形式化的礼貌,却丝毫不关心人,令人觉得此人很虚伪。就像美国人那样,他们惯有的礼貌只是一种虚假的表象,并不含有任何情感因素。

[4][5][6][7][8][9]

励志导读:

三大禁忌

人际关系有三个破坏因素:锋芒毕露、自负和轻率。如果你有这三个毛病,最好马上改掉。

之一:一个人锋芒毕露,其人际关系不可能好。

很多年轻人都有这个毛病,到哪里都要变成焦点,别人讲话他要插嘴,对什么事情都有意见……这些都是锋芒毕露的表现。锋芒毕露不一定会出人头地,因为所有的人都会找机会把你的锋芒除掉。很多人年轻时有棱有角,后来却变得很圆滑,就是因为受了很多打击。

之二:自负

自负也是破坏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很多人刚上大学的时候,眼睛长在头顶上,只看到天,没把别人放在眼里。上了二年级后,挨老师的批评多了,眼睛才慢慢长到下面来。

尤其现在把大学分等级后对年轻人的影响更大。不是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底气都不足。但是社会风气就是这样,而且全世界都这样,比如日本,只要一个人上了东京大学,他这辈子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职业有人给他找,老婆有人给他找,房子有人给他找,他什么都不用操心。这就造成了一些年轻人进入名牌大学以后,目空一切。结果在工作时,很难与别人合作,管理他也非常困难,除非你都听他的,而他又不成熟。所以,企业只好让他做可以独立完成的小项目。

西方人一直强调人要对自己有信心,但我认为,人应该对老天有信心。什么叫老天?老天就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服从自然的规律。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伏羲氏当年就是从自然的景象体会出人应该怎样的。伏羲说,天、地、人,曰三才。意思是说,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像天,有一个人像人,有一个人像地,像天的人就要领导其余两人。皇帝自称天子,是因为只有他才能够代表天;地是很踏实的,它要承受所有东西,负荷力最强;人要承上启下、顶天立地。三个人在一起,角色不同,互相配合,才能相处愉快。

这样的话,每一个人都不能有锋芒,一切要顺乎自然,这是中国人一向的主张。花长得美,就会被摘掉;树长得直,就会被砍掉;人有才能,就会遭打击。

所以一个人要修炼,要有内涵,不露锋芒,就会有前途;一个人很自负,自己认为了不起,那就叫做无法无天。孔子有一个学生,叫颜回,成绩最好,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但他英年早逝,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反而其他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做出了很多功绩。

[4][5][6][7][8][9]

励志导读:

之三:轻率。

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不经过大脑。自以为很聪明,实际上就是轻举妄动。遇事不要立即反应,因为每次发生的事情都很特别,历史虽会重演,但从来都是大同小异,所以谁也没把握处理好。

很多人经常说要按照惯例办事,但每次的事都不同,何谈惯例?所以,同样的事结果往往不一样,有走运的也有不走运的。有些人开车闯红灯被抓,第一反应是倒霉,从来没有人主动承认“我违规了”。被抓的人肯定想:“前面的车闯红灯警察没看到,后面的车闯红灯警察没来得及抓,所以只有我倒霉。”

一般人遇到刺激就会乱说话,事后才后悔,而闭上嘴后,这个刺激会迫使大脑飞快地运转,积极思考问题,这叫做谋定而后动。千万不要急于显示自己很聪明而立即反应,否则你会后悔的。我们都不是神仙,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缺点,最要紧的就是告诉自己:“我很有能力,但是我不要随便表现。”

因为我们不是西方人,西方人一生只做两个字而已,一个叫Show,Show就是作秀的意思,西方人有什么才能,一定要表现出来。另一个叫做Tell,Tell就是告诉别人我表现了什么。西方人不断地表现,而且到处去告诉别人,自己能做什么。这种人在中国是非常吃亏的。中国人遇到事情都先说“我不会”,然后看看大家都不会,才说“我来试试看”,结果做得非常好。

你问一个美国人最近在干什么,他什么都告诉你;你问一个中国人最近在干什么,他什么都不会告诉你,因为他的第一反应是“你问这个干什么”。你问一个美国人“你会打乒乓球吗”,他会就说“会”,不会就说“不会”;你问一个中国人会打乒乓球吗,他一定说“不会”。中国人不敢说“会”,否则对方会很认真地跟你打,把你打得惨败,然后还笑话你:“你这样就算会啊?那谁不会呢?”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4][5][6][7][8][9]

励志导读:

中国人为什么会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我们很会保护自己。比如,有人问:“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中国人肯定说:“我不懂。”这样,就没有任何责任了。然后他听听大家的看法,听来听去觉得还没有自己懂得多,于是就站起来说:“我刚刚想到怎么办,让我试试看。”结果不言而喻。中国人没有确保安全的时候,不会轻易出手。

情势不停地在变,我们要特别机警,有任何风吹草动,先闭上嘴,赶快动脑筋,找到当前的合理点。全世界最受老天关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犹太人,一种是中国人,这两种人所受的磨难最多,但是最聪明。

全世界公认犹太人最会做生意,但有一个犹太人跟我说:“全世界最会做生意的是中国人,不是犹太人。中国人把‘最会做生意’的名号安在犹太人头上,人们看到犹太人就很警惕,结果犹太人根本赚不到钱,而中国人一直说‘我不会做生意’,结果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说,一个有能力就表现出来的人,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4][5][6][7][8][9]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人际交往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