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该怎样规避被伤害的风险

作者:邓海建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5-05-14

“女大学生”似乎成了高危人群:20岁的重庆女大学生因“搭错车”而殒命,22岁的女大学生在济南遭黑车司机囚禁4日,19岁苏州女大学生返校途中遇害……尽管这些个案的细节仍待考证,但是,她们以这样的姿势,与青春、与生命“失联”,不仅令人扼腕,更发人深省。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早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一个越发成为共识的道理:现代文明的全球化,使得人化的、制度化的风险,也成为全球难题。简单说,现代社会的安全保障越来越频密,而风险隐患也越来越多元。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就像我们既要鼓励孩子与陌生人沟通与交流,但同时又要正视“陌生人风险”,是一个道理。遗憾的是,社会往往以极端化的姿态,要么宣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要么高歌“真不设防”。

据央视报道,有媒体为此专门做了个试验:男子开豪车在路边随机邀请了7个“美女”,5个轻率上车,搭讪成功率高达71.4%。这样的结果,令人警醒。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办公室官微在通报相关案情时,也曾专门提醒:“女性在外,切记不坐黑车、不与不认识的人拼车,夜晚打车记牢车牌,电话告知家人。”只是,这样的提醒,对受害者来说,显然还是有点晚。

有人说,都怪黑车太猖狂;也有人说,这是城市公交孱弱之弊。可是,谁能肃清一切风险,为女大学生们营造一个绝对安全的童话世界呢?女大学生频频“失联”,值得反思的层面固然很多,但从受害者角度来说,确实有诸多短板亟待补上。一是防狼意识。自由重要,安全恐怕更重要。2012年,上海地铁曾提醒女士穿衣自重,彼时引发抗议声不小,有人高喊“我可以骚,你不能扰”。只是,今日观之,这话可以对君子咆哮,但对狼群来说,或许就像“欲拒还迎”,属于挑逗信号?二是避险能力。中国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提过一个建议,说如果外出上车发现危险的话,“赶快拨好110,然后你不用跟110对话,你只要让他听到你全部的对话就可以”。一旦涉险,有多少女大学生掌握类似自救的小技巧呢?对她们来说,人生路上,规避风险的“安全带”是青春标配吗?

可惜,凡事不能假设。女大学生遇害,这显然不是“涉世未深”四字能解的议题。有些风险,终难避免;而有些风险,则是疏于管控的恶果。女大学生因“搭错车”等陷入险境,起码反应了风险教育的失能与失责。譬如高等教育,如果不能教会学生如何自保性命,还谈什么与国际接轨呢?就像网友追问的,现在的女大学生,走出校门后的社会风险意识可能还停留在孩童水平,这究竟是谁之过?

当然,长远来说,一个让人免于恐惧的、洋溢着安全感的社会,是最底线的和谐之意。既然支付了生命的代价,程序与制度起码不能依然故我。譬如台湾地区“1996年彭婉如案”等事件后,不少民间组织就认为,“设立夜间公交车、延长捷运行驶时间、建立安全叫车网络、标示僻静巷道,增设夜间照明等,都是政府应积极提供之基础建设”。2016年,在印度、坦桑尼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城市启动的“性别包容城市”计划,则针对女性易于遭受暴力侵犯的现实,通过改善街道昏暗的灯光、对低收入社区进行治安干预等扎实路径,构建更安全的女性生存空间。

于此而言,面对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热议之后,最关键的还是立足补漏与防患的行动改善。(作者:邓海建)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不要伤害我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