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橡胶母树

作者:如文来源:晶报 2012-03-13

这些母树是海南开发的活见证,它看着有些农垦人在它旁边倒下了,骨灰又埋在了它的脚下,它看着第三代农垦人长大成熟……

大自然中唯橡胶树的命运最凄苦,它们的躯干上被刀割出蛇形沟槽,有白色浆液顺沟槽流出,流进吊在底部的一个铁桶里。病恹恹,瘦嶙嶙,人们称它为“流泪的树”。流出的泪就是橡胶。经常流泪并未引来人类的同情,而是更加频繁地宰割。橡胶树规则地排成行,安分守己地站立着,等待着。然而近代对海南岛的开发就是从种植橡胶树开始的。

1906年,马来亚华侨何麟书筹股5000光洋,带着4000粒橡树的种籽,回到故乡海南岛乐会县合口湾,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开出一块地方,创办了“琼安胶园”,又称“琼安垦务有限公司”。可惜连播三年,无一发芽,何麟书所筹股本尽失,股东们丧志,纷纷退出。他重返马来亚,请教内行,精心选出5000株胶树苗,再冒风险带回故里,惨淡经营16年,原产于巴西的橡胶树终于在海南岛引植成功。于是,“琼安胶园”被后人称为“中华橡胶之母”。何麟书先生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华侨从马来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回国,在海南的其它地方开办胶园,渐渐地海南岛建立起91个橡胶种植园,开垦出32000亩胶林。

新中国诞生后在广州成立了华南垦殖局,由野战军改编成的屯垦部队在海南岛大面积种植橡胶林。笼而统之地说,世界是由两种物质构成的:一种是硬的,一种是软的。路是硬的轮胎是软的,骨头和膝盖是硬的鞋是软的,精钢做成的压力锅是硬的却少不了软的胶圈儿。有硬就有软,有刚就有柔,正如有阳就有阴,有钢铁就必须有橡胶,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一切人间的钢铁制品,都少不了橡胶。更不要说橡胶在医学、化工、轻工等领域广泛而又无法替代的用途。于是海南岛陆续成立了近百座农场,集结了70000多名种植工人,其中大部分是转业军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归国华侨,他们不再是几个几十个地回来,而是成千上万地回国,“挑着简单的行李,从海口向垦荒点进发”……

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过去了,海南农垦人口达到百万,国产橡胶的70%由海南提供。至今,海南全岛还有80株橡胶母树,树龄都在84年以上。最大的树围2.4米,树高32米,树冠障空,翠云交干,躯干上刀伤累累,疙瘩瘤丘。这些母树是海南开发的活见证,它看着有些农垦人在它旁边倒下了,骨灰又埋在了它的脚下,它看着第三代农垦人长大成熟……铁干钢肤的橡胶母树,是功不可没的,曾接受了种胶工人80多年的谢拜(每逢割胶季节,割胶工每天在割胶和收胶的时候,都要给胶树“做拜”),是不容亵渎的。

记不得是谁写过这样两句诗:“材大贤于人有用,节高仙于世无情”。用来做寿联送给橡胶母树是非常合适的。 (蒋子龙)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感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