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为人慷慨才雄”多英略,通达工艺、历算、武技及各种学问, 这是和他自幼所处的优越地位和所受熏陶教育分不开的。松赞干布的父亲论赞索为西藏高原各部的共主,松赞干布是论赞索的独生子,成长在他父亲南征北讨、创功立业的年代。13 岁时其父被人毒死,松赞干布继位。当时,中原地区的唐朝正处在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盛世时期,西域各国纷纷与唐通好。吐蕃和中原地区早就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松赞干布虽然威服群羌、雄霸一方、四邻畏之,但他知道唐朝是中原大国,地域辽阔、经济发达、典籍丰富,与边地诸国迥然不同,因此十分钦敬。公元634 年, 他曾派遣使者到唐朝通好。唐太宗对吐蕃首次通好很重视,当即派使臣持书信前往致意。松赞干布非常高兴,给予隆重的接待。松赞干布听说其他各部首领有取唐朝公主为妻,受唐朝册封并引以为荣,于是派遣使者带着大量金宝,随唐朝使者入朝上表求婚。
松赞干布第一次求婚遭到拒绝,在640 年,又派宰相禄东赞,带着丰厚的聘礼,到朝廷求亲。禄东赞觐见唐太宗,并陈述了吐蕃赞普对唐朝大国的仰慕、切望结亲的愿望和诚意,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于是,诏准请婚,并决定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美丽、温柔,生长在皇家贵族,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弹奏、歌舞、吟诗作赋无不精通,熟读经、史、诗、文。唐朝佛教兴盛,她虔诚信佛,诵读了不少佛经,并通晓占卜。据说这一点很受当时吐蕃人的欢迎。她是一个极有见识的女子,得知将她许配给松赞干布后,并没有沉浸在即将远离父母、疆土的哀伤之中,而是悉心筹划未来。她召见禄东赞,了解吐蕃物产、风俗。为此她特地带去所缺的蔬菜、谷物种子,以及大量的佛经、史籍、诗文,农艺、医学、历法,工技及各种工匠,把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给吐蕃人民。641 年,文成公主的妆奁准备周全,在唐太宗的族弟、名将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前往吐蕃。一路上乐器鸣奏,车水马龙,前呼后应,浩浩荡荡。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吐蕃人民兴高采烈,松赞干布更是高兴万分。他亲自率领禁卫军到柏海迎接公主,松赞干布以子婿之礼与李道宗相见,迎亲仪式按照唐朝礼制举行,极其隆重。
文成公主居住在山明水秀、绿树成荫的达罗些的南山。她亲自和随从人员、工匠一起向当地人民传授汉族人民先进的农耕技术及手工业生产技术,还把历法、医学、工程技术等介绍给吐蕃人民。文成公主和她的侍女们还向吐蕃妇女传授纺织、刺绣等技术。她在吐蕃生活了40 年,为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和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她热爱吐蕃族人民,吐蕃族人民敬仰她,使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更加亲密。
唐高宗继位以后,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以后历代藏王多自认为唐朝的外甥,尊称唐朝皇帝为舅舅,这说明藏汉已和同为一家。唐穆宗时,同吐蕃王弃足德赞共同树立了“甥舅联盟碑”,记叙了西藏同唐朝友好往来的历史,这块盟碑又叫“长庆会盟碑”(长庆即唐穆宗的年号),至今还完整地屹立在大昭寺门前。“长庆会盟碑”是两族人民友好关系的里程碑。忧国忧民的女词人——李清照
南宋时有一个杰出的女词人,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 人。生于1084 年,卒于1155 年。其父李格非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出苏轼门下。他为人正直,徽宗时为官,受到蔡京的打击。其母王氏,也博学善文。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喜吟咏、丹青,好文学。故尔长于诗、文、词,兼书法、绘画,且通音律。尤工于词,继承婉约派风格,以委婉清新、感情真挚著称。南渡以前,词风新丽旷逸,描写少女、少妇生活;南渡以后,词风怆凉忧郁。主要反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遭遇、忧愁和对故乡家园、异日生活的留恋和回忆。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久已失传。后人辑有《漱玉词》(宋代刊行),亦已失传。传世词作70 余首,有些还不可靠。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李清照与官家子弟、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他爱好并长于金石鉴赏、考据。婚后,夫妇二人一起进行书面鼎彝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常以诗词相唱和。二人生活充实美满,感情笃好。
后来,赵明诚当了官,购买金石图书花去了绝大部分官俸。经过近20 年的努力,他夫妇二人不仅收藏整理了大量金石书画文籍,而且,赵明诚还完成了《金石录》这部记载古代文物的著作。靖康(1126)时,北宋朝抵不住金兵攻势,徽钦二帝被俘。时李清照夫妇二人在淄川(今山东境内),只好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装了15 车,南迁避难。而留在山东家中的大量文物被烧为灰烬。来到建康,李清照力主抗金, 恢复中原,曾作诗诋昏君佞臣。
高宗建炎三年(1129 年),赵明诚应诏赴任湖州太守,不幸病死建康(今南京)。李清照把身边的两万卷图书,两千卷金石刻本托人带往洪州(今南昌)赵明诚妹婿处,不久,金兵打到洪州,这批重要文物也丧失殆尽。此后,李清照只身漂泊于杭州、越州、台州、金华一带。晚景凄苦。
李清照的词作与她的生活经历是一致的。如早期词作“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表达了作者开朗愉快的心情。再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委婉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愁。据说,赵明诚见此词自叹弗如,闭门三日得词50 阕,并把李清照《醉花阴》词夹于其中让友人看,友人谓: 只有“莫道不消魂..,这三句绝佳”。
南渡后,李清照忧国思乡,亲人过世,形单影只,颠沛流离。词中反映了她深刻的爱国忧国之情,别亲离家之苦。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萨菩蛮》);愿将血泪寄河山,去洒青州一抔土”(《送胡松年使金》), 直抒思乡之情。“更为殷鉴当深戒,简册汗青今俱在”(《和张文潜读中兴颂碑》);“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拾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上述词句托古喻今、忆惜叹今,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对昏君奸臣的谴责。李清照可谓生平愁多,也善言愁。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晨一连用了14 个叠字,真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李清照的作品并非全是凄楚幽怨的。她的五言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慷慨激昂,千古传诵。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