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作者:如文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7-05-23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701 年,卒于762 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被流放到西域,他就诞生于西域碎叶。5 岁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幼年所受的教育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对他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幼年除读儒家经籍外,还喜欢文学、奇书和百家杂学。自谓“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书怀重寄张相公》),20 岁开始漫游川蜀,曾登峨嵋、青城诸名山。

李白在年轻时已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立志抱效祖国,“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列元十四年,李白26 岁,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离开四川,到各地去漫游,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开始了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踪迹所及半中国。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想凭借自己的文才得人推荐。希望虽落空,但他在游历中创作了大量诗歌,已名扬海内。

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42 岁,终因朋友道士吴筠和贺知章等的推荐, 被召入京。“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诗人以为报国立业的时候到了,欣然入京。但3 年的翰林供奉使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不甘心作唐玄宗的御用文人。他“彷徨延阙下,叹息光阴逝”,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也使他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上书请还,离开了长安。

诗人离开长安,并没使他放弃发挥自己才能,为国效拿的理想和“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东武吟》)的豪放乐观的精神,又开始了一个10 年漫游兼求仕的生活(“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年春,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他们的会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两位诗人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天宝四年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安史之乱前的10 年中, 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但始终没有丧失乐观和自信,仍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随着天宝年间的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情绪也越来越强烈。不过,游侠和求仙仍是李白诗歌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也反映了李白自身的矛盾,即出世和入世的矛盾。诗人求仙,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蔑视,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但在求仙过程中又兼求仕,又表明了他始终如一的拯物济世的热望。这种矛盾对映在他的大量诗歌创作中。

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后至庐山。第二年,永王李璘到江陵奉命督师,过庐山,李白出于国热情,受邀请参加幕府。在此间,写下许多诗,表示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报国的决心。可李璘暗怀争帝位的野心,不久被消灭,李白也获罪下浔阳狱,以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58 岁的李白悲愤无奈,“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39 年)幸遇大赦,中途被释。

他经江夏、岳阳又回到浔阳,重游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 年),61 岁的李白依然痴心不改,由当涂北上,想参加郭子仪的军队征讨史朝义,走到金陵,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 年),贫困交加的李白病死在族叔李阳冰家中,他把诗稿交给李阳冰,请代为编集作序,这一年,李白62岁。始葬于采石矶,改葬青山。

李白的诗现存900 多首,这些诗集中体现了诗人一生复杂的思想和经历,也反映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李白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年间,即盛唐时期。国家的空前繁荣强大激起了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使他接受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这种追求建立不世功业的强烈愿望,终其一生也未曾消减。直到临死前一年, 李光弼出镇临淮,李白还抱病请缨,思有以报国,写下了《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但李白本身是个极其矛盾的诗人,他同样还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同时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对于李白,求仙与求功名并行,而且并无轻重之别。当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被黑暗的政治现实一次次打碎后,他日益蔑视痛恨昏庸腐朽的幸臣权贵,写了许多表达自己愤懑和愿望的诗歌,如《行路难》《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现实生活与他酷受自由、放荡不羁的独特性格相对立,促使他追求神仙世界,追求幻想中不受任何拘束的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彼岸世界。李白常常寄情山水、求仙学道,这也为他的诗带来了瞬息万变的丰富的想象,从而写出许多极为开阔壮美的山水诗。但求仙只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排遣忧愁的手段罢了,“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透露出了他不得已的心情,李白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度过了一生。

李白是一个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他采用各种浪漫主义手法来进行自我表现,并惯于大胆地夸张、借助于惊人的想象,“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尤其是屈原诗歌创作的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新高峰。在诗歌革新上,李白发展了陈子昂的主张,开一代新风,以致“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以尽”(李阳冰《<草堂集>序》。

1 千多年来,李白被人们称颂为“诗仙”,但他到底不是一个仙人,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热爱祖国和人民,同封建权贵和封建社会的一切束缚和压迫进行了毫不调和的斗争。他的诗歌,错综交织或深或浅地贯穿着这些思想,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使李白的诗歌在神州大地上得以千古传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骚客文人。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